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及答案)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地形地势的选择,那种地形平坦,地势稍低的地方最有可能发展成聚落。
2.图中景观所在国家居民多信仰()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犹太教【答案】 B
【解析】【分析】解:图中景观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埃及主要以阿拉伯人为主,多信奉伊斯兰教。
故答案为:B。
【点评】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
领土还包括苏伊士运河以东、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
南接苏丹,西连利比亚,东临红海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经地中海与欧洲隔海相通,东南与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相望,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3.我国有许多古聚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下列位于安徽省的是()
A. 皖南古村落
B. 滇西丽江古城
C. 粤开平碉楼与村落
D. 晋中平遥
古城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皖是安徽省的简称,滇是云南省的简称,粤是广东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北京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福建土楼等。
4.随着我国国力增强,汉语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关于汉语的说法正确的是()A. 汉语仅在我国使用 B.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 东南亚居民都使用汉语
D.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汉语不仅在中国集中分布,在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地区都有分布;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东南亚居民很多人使用汉语,也有越南语,泰语等;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 ;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5.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 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 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 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③自然资源枯竭④环境污染加重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粮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减少。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带来还很多问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人均粮食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等现象。
故答案为:(1)B;(2)B;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梧州)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但人口分布不均。
图甲、乙、丙、丁中,人口相对稀少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分析】沙特阿拉伯有沙漠地带,所以人口稀少。
故选:A
【点评】从图中可知甲是西亚、乙是南亚、丙是东南亚、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根据地形特点分析即可。
7.(广安)下列城市,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的是()
A. 巴格达
B. 开罗
C. 麦加
D. 耶路撒冷【答案】D
【解析】【分析】耶路撒冷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
故选:D
【点评】耶路撒冷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古城。
阿拉伯人习惯地把它叫做“古德斯”,即“圣城”。
在犹太人的语言希伯来语中,“耶路”是“城”的意思,“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
就是“和平之城”的意思。
耶路撒冷建城几千年以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它为“圣城”。
8.(昭通)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
A.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D. 中国南方——蒙古包
【答案】D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建造了冰屋居住,保温功能很好;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当地民居多为高架屋,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还能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
9.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 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 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 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由图可知,图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墙体厚有利于隔热防晒,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这种民居多在西亚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
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但中东水资源十分缺乏。
也正是由于石油、领土、水资源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导致中东地区常年矛盾突出,十分不稳定。
10.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B. ②地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
C. ③地盛产苹果、甜菜
D. ④地所在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2)我国某企业拟将一批通信设备通过海运从上海运送至④地,最短航线须经过()A. 土耳其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马六甲海峡 D. 白令海峡
(3)关于图中四地气候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气候类型只分布在欧洲
B. ②地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均匀
C. ③地的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D. ④地气候类型在非洲南北两端都有分布
【答案】(1)B
(2)C
(3)D
【解析】【分析】世界上各地区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很大,由气候导致各地的风俗也有很大差异。
(1)①地在北温带,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
②地位于东亚的中国,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B正确;
③地在中南半岛,盛产热带作物,不会有苹果、甜菜等温带作物,C错误;
④地所在国是南非,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国家是澳大利亚,D正确。
(2)我国某企业拟将一批通信设备通过海运从上海运送至④表示的南非,最短航线须经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3)①地表示的温带海洋气候类型除分布在欧洲外,还分布在南北美洲,A错误;
②地属于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不均匀,B错误;
③地的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夏季多雨,C错误;
④地表示的地中海气候类型在非洲南北两端都有分布,D正确。
故答案为:(1)B;(2)C;(3)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综合性强,有难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1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岡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三题。
(1)该区域()
A.河流是内流河
B.有高原和平原
C.森林多在平原
D.桥梁跨越河流
(2)图中()
A.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
B.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
C.山区修路取最短路线
D.城市建设要靠近湖泊
(3)“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在()
A.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
B.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
C.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
【答案】(1)D
(2)B
(3)C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河流流入海洋,是外流河,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和平原,没有高原,森林多分布在山地,桥梁跨越河流,故答案为:D。
(2)由图可知,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山区修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城市建设靠近河流,农田靠近湖泊,故答案为:B。
(3)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发水土流失;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不利于农田的发展;山区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
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山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开发时要注意保护性开发。
如在缓坡可以修梯田,既增大了耕地面积,又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陡坡则需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改变山区经济结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样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可以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12.日本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台风、暴雪、地震、泥石流时常发生。
“合掌造”(见图)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又厚又陡(屋顶角度为60°),利于防灾减灾。
199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小题。
(1)“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来源于()
A. 渔业和牧业
B. 种植业和林业
C. 渔业和林业
D. 种植业和牧业
(2)“合掌造”的结构有利于防御()
A. 地震和暴雪
B. 泥石流和台风
C. 地震和台风
D. 泥石流和暴雪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合掌造”民居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可见此类居所所用的建筑材料应该是种植业和林业。
故B正确。
(2)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风雪天气。
“合掌造”屋顶厚,可以防寒保暖,该地屋顶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木质结构是为了应对日本多地震灾害而选择的建筑材料。
故A正确。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考查“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农业的关系,了解其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稻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合掌造”的结构特点的好处,理解解答即可。
13.读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图及该区域某地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A. 寒潮、泥石流
B. 雪灾、寒潮
C. 台风、地震
D. 干旱、滑坡
(2)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A. 自北向南
B. 自南向北
C. 自西向东
D. 自东向西(3)若在该区域修建一水库,大坝位置最好选择在()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4)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C
(2)D
(4)A
【解析】【分析】(1)我国特殊的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袭击,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台风过境时,通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给人民财产造成损失,但是台风带来的暴雨也会缓解旱情;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读图可知:该图有指向标,指向标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北方向,背北为南,故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自东向西,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若在该区域修建一水库,大坝位置最好选择在位于盆地(或河流)的狭窄出口处②处,利于蓄水,工程量小,节省成本,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甲处,因为甲处地势最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水库的选址要选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要寻找“口袋型”的盆地和洼地。
“袋大”“口小”——“袋大”表示库容量大,且汇水区域广;大坝选在“口小”的峡谷地段,利于建坝,工程量小,投资小,安全性高。
但要注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分布区。
14.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A. 汉语
B. 英语
C. 阿拉伯语
D. 俄语【答案】 B
【解析】【分析】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15.李老师出国考察,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阴影区位于()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2)根据该地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推知当地居民可能信奉()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的是西亚地区的民居,其特点是墙厚,窗户小,墙厚有利于隔热,窗户小有利于减少风沙的侵入,西亚属于亚洲。
(2)该地位于西亚地区,西亚或北非地区大多是阿拉伯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点评】(1)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过亚洲,是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的大洲。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2)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6.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 交通便利
B. 水源充足
C. 地形平坦
D. 气候干旱【答案】 D
【解析】【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资源贫乏地区,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7.下图为馕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馕带分布区()
A.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B.为人口稠密区
C.通用阿拉伯语
D.以白色人种为主
(2)下列民居中,与甲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是()
A.
B.
C.
D.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馕带”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
西亚、埃及等地,该地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A正确;“馕带”分布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是人口稀疏区,B错;埃及、西亚的阿拉伯国家通用阿拉伯语,新疆、巴基斯坦、印度不使用阿拉伯语,C错;西亚、北非、巴基斯坦、印度主要以白色人种,新疆区内汉族,各少数民族不是都是白色人种,D错。
故答案为:A。
(2)图中甲地位于阿拉伯半岛,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因此该地房屋墙体厚,窗户小,房子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垒土、土砖、泥房等,C项中的建筑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
A 项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B项是气候湿热地区的干栏式民居,D项是我国江南水乡的民居,故答案为:C。
【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
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
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气候相对比较干燥,人们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
18.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2)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3)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产生于丝绸之乡—江苏。
苏绣()
A.能体现出西北大漠的地域特点
B.作品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
C.是我国蒙古族女子的传统技艺
D.原料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蚕丝
【答案】(1)A
(2)A
(3)D
【解析】【分析】(1)图中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且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可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故答案为:A。
(2)据图可知,该地区商业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该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该地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小,水流平稳;该地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答案为:A。
(3)江苏属于南方地区,苏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内容众多,例如:人物、植物、动物等,并非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蒙古族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故答案为:D。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3)中国主要蚕丝产地是江苏苏州、浙江吴兴以及湖州。
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也有蚕丝产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简称苏蚕)自古以来蚕桑业常盛不衰,为江南5大桑镇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
19.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1)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③自然资源枯竭④环境污染加重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粮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减少。
所以正确的是B。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带来还很多问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人均粮食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等现象。
所以正确的是B。
【点评】(1)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其中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欧洲很多国家人口呈现负增长或零增长。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20.(自贡)如图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1)1999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
A. 10%
B. 16%
C. 26%
D. 30%
(2)该国乡村人口最多时出现在()
A. 1961年
B. 1976年
C. 1995年
D. 2010年【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比重。
根据图示1999年该国城市化水平约为30%,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30%。
(2)根据图示:乡村人口数最多时出现在1995年前后,乡村人口接近90000万。
故选:(1)D(2)C
【点评】(1)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解答该题要会判读地理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