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浙江省某中学的地理研究小组同学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考查研究后得出了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8.同学们发现当地山区的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可能是()
A.“之”字形公路便于山区排洪泄涝
B.“之”字形修路可以连接更多聚落
C.“之”字形有利于降低公路的坡度
D.“之”字形可以增加山区的公路密度
17.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
(2)图中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3.【答案】A
【解析】根据经纬度位置,这两大板块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4.【答案】D
【解析】读图,根据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F为赤道附近,则为热带雨林带,E为热带草原带,D为热带沙漠带,则C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亚热带硬叶林带。故选D。
5.【答案】B
【解析】读图,图示安第斯山地段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东、西坡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图中东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东坡降水多于西坡,B对,A错。雪线处温度应等于0度,东坡气温等于西坡,C、D错。
(3) 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4) H→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12.上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3.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是________,该坡形成明显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貌破碎程度一般用沟谷密度表示,即单位面积的沟道长度(单位为km/km2)。下图是1:50 000地形图上量计的沟谷密度图,反映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沟谷密度为3~5km/km2。
2.【答案】A
【解析】我国发育的自然带有,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而南美洲发育的自然带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答案】D
【解析】g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巴西暖流有关,ABC都正确;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形成的地形雨,D错误。
12.【答案】D
【解析】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植物体内;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没有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4)低纬度
【解析】(1)读图,根据自然带①分布的纬度和海拔高度范围判断,自然带①是苔原带,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范围是4 000~5 000米左右。
(2)自然带②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南半球没有分布,主要是因为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缺少陆地。
A.东坡降水少于西坡
B.东坡降水多于西坡
C.东坡气温低于西坡
D.东坡气温高于西坡
2012年10月20日,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11月初抵达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弗里曼特尔港口,进行给养补充。结合下面的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四题。
6.图中Z自然带从内陆一直向西延伸到海岸附近的原因是()
(4)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水平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解题时应根据每个字母代表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
18.【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18.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分异规律。甲图中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2)乙图中字母A、B、C、D所代表的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山针叶林带,从A到D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纬度,自然带③所属的中、低纬度地区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低纬度地区。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丰富。
17.【答案】(1)C、H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H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
13.【答案】B
【解析】图中的绿色工程地处撒哈拉沙漠,主要功能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分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14.【答案】B
【解析】读图即可直接得出答案。
15.【答案】C
【解析】大气中的氮气来源于原始大气,和生物作用没有多大关系,生物作用主要和二氧化碳及氧气有关。
16.【答案】(1)苔原4 000~5 000米左右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1.有关g自然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g自然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B.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暖流有关
C.g自然带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D.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信风登陆带来的对流雨
下图中M是绿色植物。据此条件回答以下三题。
6.【答案】A
【解析】Z属于热带荒漠带,是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形成的,其分布延伸到海岸附近主要是沿岸寒流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7.【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体现了南北方向上,因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从⑦→⑧→⑨→⑩体现了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项正确。
③该地区坡度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强;
④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垦、矿产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造成自然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加速土壤侵蚀,形成众多沟谷。
【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沟谷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东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形成一个闭合的沟谷密度分布高值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气候。
(4)从高、中、低纬度地区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
8.【答案】C
【解析】山区地形崎岖,交通线路的修建受地形影响较大,山区公路为减缓坡度,道路呈“之”字型沿等高线来修筑,故选C。
9.【答案】C
【解析】生产功能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水、二氧化碳、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功能,因此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产生的新的功能。
10.【答案】B
【解析】c—b—a—d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三题。
4.图中字母D代表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热带沙漠带
下图为“安第斯山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图示安第斯山地段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东、西坡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14.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
B.def
C.ace
D.bdf
15.下列关于生物循环及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B.生物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
C.大气中的氮气主要来源于生物的作用
D.绿色植物可以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9.下列关于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B.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C.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D.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图”,回答下列各题。
10.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3)南坡 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解析】第(1)题,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水分差异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热量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乙图中字母A~D海拔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植被由针叶到阔叶、由落叶到常绿。第(3)题,可从相对高度和基带类型两个角度归纳。
(1)请描述黄土高原沟谷分布的特征。
(2)指出形成黄土高原东部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并用简单的词语形容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黄土高原东部沟谷形成的原因
2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说明长白山对松花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A.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冰原带、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荒漠带
下图中数码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甲大陆北端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地带,这两大板块是()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6.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范围是________米。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________(有或没有)分布。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答案】(1)①沟谷分布存在空间差异;
②东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西部地区;
③北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南部地区;
④北部地区形成一个闭合的沟谷密度分布高值中心。
(2)流水的侵蚀作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或沟壑纵横。
(3)①该地区夏季7、8月降水集中,多大雨、暴雨且降雨变率大;
②黄土为主的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
A.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B.地形起伏的影响
C.大气环流的影响
D.海陆分布的影响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下列各题。
7.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分别符合()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浙江省某中学的地理研究小组同学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考查研究后得出了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8.同学们发现当地山区的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可能是()
A.“之”字形公路便于山区排洪泄涝
B.“之”字形修路可以连接更多聚落
C.“之”字形有利于降低公路的坡度
D.“之”字形可以增加山区的公路密度
17.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
(2)图中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3.【答案】A
【解析】根据经纬度位置,这两大板块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4.【答案】D
【解析】读图,根据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F为赤道附近,则为热带雨林带,E为热带草原带,D为热带沙漠带,则C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亚热带硬叶林带。故选D。
5.【答案】B
【解析】读图,图示安第斯山地段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东、西坡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图中东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东坡降水多于西坡,B对,A错。雪线处温度应等于0度,东坡气温等于西坡,C、D错。
(3) 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4) H→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12.上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3.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是________,该坡形成明显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貌破碎程度一般用沟谷密度表示,即单位面积的沟道长度(单位为km/km2)。下图是1:50 000地形图上量计的沟谷密度图,反映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沟谷密度为3~5km/km2。
2.【答案】A
【解析】我国发育的自然带有,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而南美洲发育的自然带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答案】D
【解析】g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巴西暖流有关,ABC都正确;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形成的地形雨,D错误。
12.【答案】D
【解析】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植物体内;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没有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4)低纬度
【解析】(1)读图,根据自然带①分布的纬度和海拔高度范围判断,自然带①是苔原带,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范围是4 000~5 000米左右。
(2)自然带②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南半球没有分布,主要是因为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缺少陆地。
A.东坡降水少于西坡
B.东坡降水多于西坡
C.东坡气温低于西坡
D.东坡气温高于西坡
2012年10月20日,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11月初抵达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弗里曼特尔港口,进行给养补充。结合下面的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四题。
6.图中Z自然带从内陆一直向西延伸到海岸附近的原因是()
(4)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水平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解题时应根据每个字母代表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
18.【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18.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分异规律。甲图中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2)乙图中字母A、B、C、D所代表的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山针叶林带,从A到D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纬度,自然带③所属的中、低纬度地区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低纬度地区。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丰富。
17.【答案】(1)C、H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H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
13.【答案】B
【解析】图中的绿色工程地处撒哈拉沙漠,主要功能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分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14.【答案】B
【解析】读图即可直接得出答案。
15.【答案】C
【解析】大气中的氮气来源于原始大气,和生物作用没有多大关系,生物作用主要和二氧化碳及氧气有关。
16.【答案】(1)苔原4 000~5 000米左右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1.有关g自然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g自然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B.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暖流有关
C.g自然带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D.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信风登陆带来的对流雨
下图中M是绿色植物。据此条件回答以下三题。
6.【答案】A
【解析】Z属于热带荒漠带,是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形成的,其分布延伸到海岸附近主要是沿岸寒流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
7.【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体现了南北方向上,因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从⑦→⑧→⑨→⑩体现了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项正确。
③该地区坡度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强;
④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垦、矿产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造成自然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加速土壤侵蚀,形成众多沟谷。
【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沟谷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东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形成一个闭合的沟谷密度分布高值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气候。
(4)从高、中、低纬度地区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
8.【答案】C
【解析】山区地形崎岖,交通线路的修建受地形影响较大,山区公路为减缓坡度,道路呈“之”字型沿等高线来修筑,故选C。
9.【答案】C
【解析】生产功能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水、二氧化碳、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功能,因此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产生的新的功能。
10.【答案】B
【解析】c—b—a—d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三题。
4.图中字母D代表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热带沙漠带
下图为“安第斯山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图示安第斯山地段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东、西坡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14.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
B.def
C.ace
D.bdf
15.下列关于生物循环及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B.生物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
C.大气中的氮气主要来源于生物的作用
D.绿色植物可以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9.下列关于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B.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C.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D.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图”,回答下列各题。
10.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高山灌木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3)南坡 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解析】第(1)题,沿40°N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水分差异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沿116°E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热量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乙图中字母A~D海拔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植被由针叶到阔叶、由落叶到常绿。第(3)题,可从相对高度和基带类型两个角度归纳。
(1)请描述黄土高原沟谷分布的特征。
(2)指出形成黄土高原东部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并用简单的词语形容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黄土高原东部沟谷形成的原因
2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说明长白山对松花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A.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冰原带、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荒漠带
下图中数码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甲大陆北端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地带,这两大板块是()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6.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范围是________米。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________(有或没有)分布。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答案】(1)①沟谷分布存在空间差异;
②东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西部地区;
③北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南部地区;
④北部地区形成一个闭合的沟谷密度分布高值中心。
(2)流水的侵蚀作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或沟壑纵横。
(3)①该地区夏季7、8月降水集中,多大雨、暴雨且降雨变率大;
②黄土为主的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
A.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B.地形起伏的影响
C.大气环流的影响
D.海陆分布的影响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下列各题。
7.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分别符合()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