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饮食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古代饮食介绍
羊年谈羊,总绕不过一个吃字。

不错,羊大为美羊言为善羊鱼为鲜羊食为养,居然全离不开吃!
羊大为美是说羊大则肥、肥则味美。

羊鱼为鲜是说羊和鱼在食物中最为鲜美。

羊食为养则说羊
肉营养丰富,极具养生之效繁体的養,下面正是个食字。

至于羊言为善,据说也跟吃有关;有一种说法认为,善是象形字,上面一只羊,角耳四蹄俱全,
下面的口代表羊尾巴。

绵羊的尾巴是沉甸甸的一坨,内多油脂。

烹制得法,味道最美,还是滋补佳品。

善有美好意,大尾巴的羊,口味自然称得上善。

从历史上看,羊肉滋养华夏民族多矣!汉唐宋元诸代,中原多以羊肉当家。

贵族士夫对羊肉日食
不腻;对猪肉则不大感冒。

唐代仕子登科、官员荣升,都要摆宴庆贺,向天子献食,称为烧尾宴。


中肉食有牛、羊、鸡、鹅乃至鹿、熊野味,唯独猪肉缺席。

宋代御厨中也只用羊肉,宫廷中日杀绵羊二三百只。

宋英宗削减开支,宫中一日犹杀羊四十只。

到了元代,来自草原的蒙古人更是嗜羊如命,元代皇帝一人用膳,每日就要杀羊五只。

读宋代文人笔记《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其中记录北宋京城的民间食馔,以羊肉为原料的
指不胜屈。

如城中专卖羊肉的肥羊酒店就有好几家,售卖软羊、大骨龟背、烂蒸大片、羊杂四软、
羊撺四件等,全是羊肉菜肴。

其他酒店、茶肆也有羊肉小吃零售,花样繁多,有鼎煮羊、旋煎羊、烧羊肉、乳炊羊、羊四软、酒蒸羊、绣吹羊、五味杏酪羊、细抹羊生脍、鳖蒸羊至于头蹄下水类,则有羊头元鱼、批切羊头、
细点羊头、羊脚子、羊蹄笋、糟羊蹄、羊杂、三色肚丝羹、羊血灌肺、软羊腰子。

此外还有以羊肉
为馅子的羊脂韮饼、羊肉馒头单看食单,已让人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到了明代,人们的口味才有所转变,猪肉渐成主流。

明宫御厨每年用猪一万九千口,但羊肉的
消耗量仍不小,每年要杀羊万只以上。

北方人嗜食羊肉,除了有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生活习俗等原因,大概还跟古人的养生理念有关吧。

古代医学认为猪肉有微毒,吃了会闭血脉、弱筋骨,久食则动风发疾,若曾患伤寒、疟痢、痰痼等疾,吃猪肉必再发!
至于羊肉,则无任何毒性。

虽属大热,但因性苦,两相抵消,也不致为害。

中医认为羊肉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暖中胃,总之,好处多多,无异于美味的补药。

医圣张仲景还有发明了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妇女产后大虚之症最为灵验。

一副药中又是羊肉又是生姜,估计那味道应当是很不错的。

不过也有人不信邪。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嗜食猪肉。

有一回他在官员聚会时盛赞猪肉,同僚范淳甫问他:奈发风何(发病怎么办)东坡反击道:淳甫诬告猪肉!这也可以反证当时人对羊肉的依赖及对猪肉的偏见。

喜吃猪肉的苏东坡,却不断给别人制造吃羊肉的机会。

他是当时的文坛巨擘,天下读书人争相学他的文风,当时便有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的口碑传诵。

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生活困顿。

他所以吃价格便宜的猪肉,也跟羊肉吃不到、吃不起有关吧。

被贬惠州时,边城萧条,市井中每天只杀一只羊,还不够官员们吃的。

作为罪臣,东坡当然不敢跟人家争买。

于是他嘱托屠户,每次把剔掉肉的羊脊骨留给他。

拿回去煮熟捞起,用酒泡泡,再撒点盐,放到火上烤焦,从骨节缝里剔取残肉,半天功夫也能剔出好几两来。

每逢此刻,他便抑制不住内心喜悦,觉得蟹爪肉的味道也不过如此!
这段轶事记录在东坡写给弟弟苏辙的信中。

他对苏辙说:你在官家饭堂入伙三年,所吃羊肉一口咬下去碰不到骨头,你哪里过这种滋味不过你也可以一试,只是这样一来,众狗不悦矣苏东坡即便沦落到悲惨的境地,也仍不改他那爱开玩笑的洒脱性格!
到了清代,猪肉早已取代了羊肉的主打地位,但羊肉也仍未被摒弃。

清代美食家袁枚撰有《随园食单》,里面辟有烹制羊肉的专节,名目有羊头、羊蹄、羊羹、羊肚羹、红煨羊肉、炒羊肉丝、烧羊肉、全羊等等,并写明烹调要领,完全可以当作临灶指南。

不过有一种特殊的羊肉吃法,袁枚未提到用羊肉酿酒。

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头唱道:
我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

近人田汉做《塞外村女》,内中歌词有有钱人家里团团坐,
羊羔美酒笑颜开。

照一般人理解,羊羔美酒是有肉有酒之意;其实这四字是一种酒的名称。

此酒晋代
已有,至唐宋明清依然流行。

在北宋东京的高级酒肆中,一角(是不是就是今天说的扎)羊羔酒要卖
到八十一文!苏轼也写过试开云梦羊羔酒,快泻钱塘药王船的诗句。

羊羔酒的酿制原料中真的有羊肉。

《本草纲目》记录此酒的酿制古方:用米一石,如常浸米,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同
煮烂,连汁拌米,加木香一两同酿。

并说常饮此酒可以健脾胃、益腰身,大补元气。

今天,失传已久的羊羔酒据说已被人试制成功。

当此辞旧迎新之际,满饮一盏羊羔美酒,既应
三羊开泰之令,又寓美善吉祥之德,还能体会一把土豪的得意情怀,岂不快哉!
揭秘清朝饮食
黄瓜原来不是中国内地的蔬菜,是汉进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舶来品。

因为从胡人那边带过来的,所以刚开始叫胡瓜。

到了隋朝,一次厨子给隋炀帝端上一盘菜,隋炀帝问是什么菜名,厨子说是凉
拌胡瓜。

隋炀帝很不高兴,即令将胡瓜改名为黄瓜。

从此,才有了黄瓜这个名字。

明朝初期,有一年的寒冬腊月,身为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突然觉得吃什么都没胃口,他只想吃
黄瓜。

于是,宫里立刻派太监四处寻找黄瓜。

最后,终于在京城的一条小巷里看到一在卖两根新鲜
的黄瓜。

但两根鲜黄瓜的价钱却是200两银子。

太监嫌贵,那人说不买就算了,他要自己吃。

说着,那人拿起一根黄瓜,三两口就吃完了。


监一看,急忙乖乖地掏出了100两银子。

卖黄瓜的人说,现在一根黄瓜也要卖200两银子。

太监刚想说话,那人又拿起剩下的唯一一根黄瓜,要把它往嘴里送。

太监只好又乖乖地拿出100两银子,买下了那根黄瓜,拿回去给朱元璋吃。

但在清代的京城,正月里的黄瓜卖得跟现在的燕窝鱼翅一样贵。

清朝文人在一则笔记中写到,
有一个才子在初春时节来到北京,当地的文人在饭馆宴请他。

席间,大家让这位才子点一道菜。


子推辞不过,又不想让众人破费,他想,黄瓜应该是最便宜的,就笑着点了一盘凉拌黄瓜。

不料,
才子刚点完这道菜,在座的众人都面露不悦之色。

因为,一盘凉拌黄瓜比整桌酒席的价钱还要贵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