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恩德文化建构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第10期(总第339期)
㊀㊀㊀㊀㊀㊀
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
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No.10ꎬ2023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Serial.No.339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中国恩德文化建构的方式
杨㊀春㊀时
(厦门大学文学院ꎬ福建厦门361005)
摘㊀要: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恩德ꎮ恩德文化的建构方式表现为:一是确立士的主体地位ꎬ建立其话语权ꎮ圣人概念的形成ꎬ标志着人文权威的出现ꎬ使得儒家成为恩德文化的中心ꎮ二是以施恩 报恩作为基本的伦理准则ꎬ建构传统的社会关系ꎮ三是继承㊁改造已经解体的周礼ꎬ重建伦理㊁文化规范ꎬ以仁为核心ꎬ重建道德体系ꎮ四是以恩构德ꎬ建构新的文化体系ꎬ进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恩德文化体系ꎮ
关键词:恩德文化ꎻ施恩 报恩ꎻ中国文化ꎻ中华美学
中图分类号:I0ꎻI206.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10-0147-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中国恩德文化研究 (21FZXB028)
作者简介:杨春时ꎬ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
㊀㊀在春秋战国时代ꎬ周朝衰亡ꎬ家国一体的宗法贵族社会解体ꎬ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后宗法平民社会ꎮ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ꎬ也发生了文化的转型ꎬ一方面是礼崩乐坏ꎬ另一方面是新的文化的生成和建构ꎮ新文化建构的主体是新崛起的平民知识分子 士ꎬ特别是儒家之士ꎬ他们改造了周文化的核心 礼ꎬ建构了恩德文化ꎮ恩德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形成ꎬ秦以后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主流文化ꎬ它的核心价值是仁爱ꎬ基本结构是人与人之间的施恩 报恩关系ꎮ
㊀㊀一㊁制造圣人:士的话语权的确立
恩德文化的思想理论建设ꎬ首先要确立士的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ꎬ建立其话语权ꎮ商周社会的文化主体是君主和巫师ꎬ士仅仅是低级贵族ꎬ没有话语权ꎮ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知识分子崛起ꎬ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ꎬ从而建立新的文化体系ꎮ其时士的群体已经形成ꎬ他们结成学派ꎬ如儒家㊁道家㊁墨家㊁法家等ꎮ士游走各国ꎬ向君主推销自己的理念ꎻ或者收徒办学ꎬ著书立说ꎬ最后成为新的文化主体ꎮ其中以孔子代表
的儒家最为自觉ꎬ他们要 克己复礼 ꎬ以重建社会文化秩序为己任ꎮ
士有了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ꎬ就要求有话语权ꎬ这就要求确立士的代表 圣人 的权威ꎬ士有了自己的代表 圣人 ꎬ其思想理论就具有了权威性ꎬ可以主导文化建设ꎮ圣人概念发源于祖先崇拜ꎬ由圣王到圣人ꎮ在商代巫神文化中ꎬ巫觋以占卜传达天命ꎬ无圣人概念ꎮ在周代ꎬ巫神文化衰落ꎬ天命之德以及先王之教取代了神谕和巫觋的占卜ꎬ成为治理国家㊁人事的依据ꎮ周代只有先王㊁圣王概念ꎬ明哲的先王即是圣王ꎬ而没有独立于君主的圣人概念ꎮ周代奉行祖先崇拜ꎬ从宗族始祖ꎬ到后来的文㊁武㊁周公ꎬ都是圣王ꎮ在春秋战国时代ꎬ尧㊁舜㊁禹以及商汤㊁文㊁武㊁周公等 圣王 成为天道的代表ꎮ圣人的产生与道的发现相关ꎮ在春秋战国时代ꎬ由于巫神文化衰落ꎬ人文精神形成ꎬ天命转化为道ꎬ天道与人道合流ꎮ道作为世间的真理ꎬ成为理性把握的对象ꎮ由于宫廷文化解体ꎬ官学下移ꎬ 礼失求诸野 ꎬ平民的士崛起ꎮ士拥有文化资源ꎬ取代巫觋ꎬ成为道的解释者ꎮ士需要建立独立的文化权威以获得话语权ꎬ其代表就是圣人ꎮ圣人独立于权力ꎬ成为品德高尚之人ꎬ于是圣㊁王分离ꎮ所以荀子曰: 圣者ꎬ尽伦者也ꎬ王者ꎬ尽制者也ꎮ («荀子 解蔽»)同时ꎬ荀
741
子还提出了圣王一体的理想: 非圣人莫之能王 («荀子 正论»)ꎬ这标志着圣人的地位高于王者ꎬ成为王者的标准ꎮ后来ꎬ随着士的群体的壮大以及影响力的增强ꎬ圣人取代圣王ꎬ成为文化权威ꎮ圣人具有理性能力ꎬ对于 卡里斯马 具有祛魅的作用ꎮ圣人有了话语权力ꎬ可以为王者师ꎮ圣人是士的代表ꎬ是新文化的权威ꎬ这个文化权威也是士人制造出来的ꎮ老子称道圣人ꎬ这个圣人是虚拟的ꎬ是以大道治理天下的圣王ꎮ这些圣人能够领会 法自然 之天道ꎬ无为而治ꎮ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ꎬ行不言之教ꎮ («道德经 第二章») 是以圣人之治ꎬ虚其心ꎬ实其腹ꎬ弱其志ꎬ强其骨ꎮ常使民无知无欲ꎮ («道德经 第三章»)老子把帝王圣人化㊁道家化ꎬ寄托了其政治理想ꎮ庄子笔下的圣人也是圣王ꎬ但他对于这些圣人多有非议ꎬ而更尊崇那些离世索居的 至人 神人 真人 ꎮ«逍遥游»篇记述许由辞却尧的禅让ꎬ并且以自然之道来教导尧ꎮ«天地»篇记述 华封人 教训尧: 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ꎬ今然君子也ꎮ 还记述伯成子高训斥禹为政不良ꎮ«天运»篇更直接地否定圣人ꎬ它记述老聃训导子贡曰: 余语汝ꎬ三皇五帝之治天下ꎬ名曰治之ꎬ而乱莫甚焉ꎮ三皇之知ꎬ上悖日月之明ꎬ下睽山川之精ꎬ中堕四时之施ꎮ其知惨于蛎虿之尾ꎬ鲜规之兽ꎬ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ꎬ而犹自以为圣人ꎬ不可耻乎ꎬ其无耻也ꎮ 他批判圣人(圣王): 毁道德以为仁义ꎬ圣人之过也ꎮ 圣人不死ꎬ大盗不止ꎮ 因此ꎬ他主张 绝圣弃智 ꎮ在庄子笔下ꎬ孔子也只是受教于老子的道家门生ꎬ算不上圣人ꎮ很明显ꎬ在庄子看来ꎬ只有老子才算得上领会天道的真人㊁至人㊁神人ꎮ
儒家的圣人是能够领会天道ꎬ教化天下者ꎮ孔子虽然祖述圣王ꎬ但已经把圣人道德化: 所谓圣人者ꎬ德合于天地ꎬ变通无方ꎬ穷万世之终始ꎬ协庶品之自然ꎬ敷其大道去而遂成性情ꎮ明并日月ꎬ化行若伸ꎮ下民不知其德ꎬ睹者不识其邻ꎮ此谓圣人ꎮ («孔子家语 五仪解第一»)这里孔子把圣人的标准定位于有大德的人ꎬ并不强调帝王身份ꎮ孔子不仅祖述尧舜这些 圣王 ꎬ还自信是天道领会者ꎬ是圣人的传人: 天生德于予ꎬ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 述而»)他多次感叹 吾道不行 吾道衰矣 ꎮ他用毕生精力传播人文精神ꎬ最终也成为圣人ꎮ«中庸»提出了圣人的标准ꎬ不是居于高位者ꎬ而是具有大德行ꎬ可以配天者: 唯天下至圣ꎬ为能聪明睿知ꎬ足以有临也ꎬ宽裕温柔ꎬ足以有容也ꎬ发强刚毅ꎬ足以有执也ꎬ齐庄中正ꎬ足以有敬也ꎻ文理密察ꎬ足以有别也ꎮ溥博渊泉ꎬ而时出之ꎮ溥博如天ꎬ渊泉如渊ꎬ见而民莫不敬ꎬ言而民莫不信ꎬ行而民莫不说ꎮ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ꎬ施及蛮貊ꎮ舟车所至ꎬ人力所通ꎬ天之所覆ꎬ地之所载ꎬ日月所照ꎬ霜露所队ꎬ凡有血气者ꎬ莫不尊亲ꎬ故曰配天ꎮ 在商周时代只有祖先神灵才能配天ꎬ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圣人有了配天的资格和地位ꎬ这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ꎮ
孟子认为圣人也是普通人ꎬ只是有超常的教养㊁品格ꎬ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ꎮ他说: 圣人ꎬ与我同类者ꎮ 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ꎮ («孟子 告子上») 彼丈夫ꎬ我丈夫也ꎬ吾何畏哉? («孟子 离娄上») 舜何人也ꎬ予何人也ꎬ有为者ꎬ亦若是ꎮ 圣人的标准是: 圣人ꎬ人伦之至也ꎮ («孟子 离娄上»)孟子从人格充实的标准阐释了 圣 : 可欲之谓善ꎬ有诸己之谓信ꎮ充实之谓美ꎬ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ꎬ大而化之之谓圣ꎬ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ꎮ («孟子 尽心»)这里提出ꎬ人格充实而有光辉的人ꎬ能够教化万民ꎬ就是圣人ꎮ而且ꎬ圣人与神的差别就在于圣人可知ꎬ具有人性ꎬ而神不可知ꎮ这里把圣人定位于能够 大而化之 者ꎬ也就是可以传道者ꎮ孟子的圣人观不同于孔子ꎬ孔子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者ꎬ非常人所能及ꎬ而孟子则认为圣人是修养的结果ꎬ常人也可能成为圣人ꎬ这就把圣人道德化了ꎬ去除了圣人身上的神性光环ꎮ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思想ꎬ认为圣人与众人人性相同ꎬ区别只在文化修养( 伪 )方面ꎬ圣人是学习的结果: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ꎬ其不异于众者ꎬ性也ꎻ所以异于众而过众者ꎬ伪也ꎮ («荀子 性恶»)一方面ꎬ圣人可以制定礼义㊁法度ꎬ教化大众ꎬ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ꎬ伪起而生礼义ꎬ礼义生而制法度 ꎻ另一方面ꎬ圣人是学习而成的: 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ꎬ专心致志ꎬ思索孰察ꎬ加日县久ꎬ积善而不息ꎬ则通于神明ꎬ参于天
841
地矣ꎮ故圣人者ꎬ人之所积而致矣ꎮ («荀子 性恶»)荀子认为圣人是道德完善之人ꎬ 圣也者ꎬ尽伦者也ꎻ王也者ꎬ尽制者也ꎻ尽两者ꎬ足以为天下极矣 («荀子 解蔽»)ꎮ可见当时圣人与王者是分离的ꎬ是非权力化的ꎬ二者结合只是个理想ꎮ墨子推崇夏政ꎬ以禹为圣人ꎬ因为禹的亲民形象符合了墨家的平民化的社会理想ꎮ
孔子最终成为圣人ꎬ是在汉代 罢黜百家ꎬ独尊儒术 后ꎬ但在战国时代ꎬ孔子已经在一定范围
(主要是儒学后人中)内被尊为圣人了ꎮ论语记载: 叔孙武叔毁仲尼ꎬ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ꎮ他人之贤者ꎬ丘陵也ꎬ犹可逾也ꎬ仲尼ꎬ日月也ꎬ无得而逾焉ꎮ人虽欲自绝ꎬ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ꎮ («论语 子张»)还记载陈子禽说子贡贤于仲尼ꎬ子贡回答说: 夫子之不可及也ꎬ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ꎮ夫子之得邦家者ꎬ所谓立之斯立ꎻ道之斯行ꎻ绥之斯来ꎻ动之斯和ꎮ其生也荣ꎬ其死也哀ꎬ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 子张») 子夏㊁子游㊁子张皆以有若似圣人ꎬ欲以所事孔子事之ꎬ强曾子ꎮ曾子曰:不可ꎮ江汉以濯之ꎬ秋阳以暴之ꎬ皓皓乎不可尚已ꎮ («曾子 外篇 晋楚第九»)«中庸»称: 仲尼祖述尧㊁舜ꎬ宪章文武ꎬ上律天时ꎬ下袭水土ꎮ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ꎬ无不复帱ꎬ譬如四时之错行ꎬ如日月之代明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ꎬ道并行而不相悖ꎮ小德川流ꎬ大德敦化ꎮ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ꎮ «孔子家语»记载:齐景公曾经赞扬孔子: 善哉!圣人之智ꎬ过人远矣ꎮ 师襄子也称颂孔子: 君子圣人也ꎬ其传曰«文王操»ꎮ
孟子更直接地将圣人 当代化 ꎬ把孔子称作当代圣人ꎮ孟子历数各代圣人ꎬ直到孔子ꎬ感叹今后无继承者: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ꎬ百有余岁ꎬ去圣人之世ꎬ若此之未远也ꎬ近圣人之居ꎬ若此其甚也ꎬ然而无有乎尔ꎬ则亦无有乎尔ꎮ («孟子 尽心下»)ꎮ孟子奠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ꎮ 孟子曰:伯夷ꎬ圣之清者也ꎻ伊尹ꎬ圣之任者也ꎻ柳下惠ꎬ圣之和者也ꎻ孔子ꎬ圣之时者也ꎮ («孟子 万章章句下») 圣之时者也 ꎬ就是当代圣人ꎮ这样ꎬ经孟子之口ꎬ就把圣人 当代化 了ꎮ实际上ꎬ孟子也暗示自己可以继任孔子的圣人地位ꎬ后来也成为 亚圣 ꎮ荀子说孔子是诸侯仰慕的圣人ꎬ 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ꎬ仲尼㊁子弓是也 («荀子 非十二子»)ꎮ汉代独尊儒术之后ꎬ孔子获得了 万世师表
素王 的称号ꎬ具有了绝对的文化权威ꎮ圣人之言构造了恩德文化的思想理论体系ꎬ在实践上也发挥了教化民众㊁规范君主的功能ꎮ这标志着他所致力的恩德文化得到了确立ꎮ总之ꎬ圣人概念的形成ꎬ标志着人文权威的出现ꎬ使得儒家成为恩德文化建设的主体ꎮ
㊀㊀二、后宗法社会文化建构的目标
文化的基本功能是确定和界定人际关系ꎬ而人际关系的本质包括两方面ꎬ一是亲和性ꎬ二是权力支配性ꎮ所谓亲和性ꎬ就是人际关系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ꎬ使得人们能够共存于社会共同体之中ꎮ所谓权力支配性ꎬ就是社会人群是有层级㊁等级划分的ꎬ各个层级㊁等级之间具有权力支配关系ꎬ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ꎮ这种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ꎬ同时也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建构ꎮ文化的功能就是要确定这种人际关系的准则ꎬ还要为这种人际关系提供合法性ꎬ也就是说明为什么要有亲和性和权力支配性ꎮ因此ꎬ如何使这种亲和性和权力支配性合法化ꎬ就是文化建构的目标ꎮ欧洲古代社会有国王㊁贵族㊁平民三个等级ꎬ国王统治贵族ꎬ贵族统治平民ꎬ要确定这个人际关系的准则及其合法性ꎬ欧洲文化依靠宗教的权威ꎬ神意是合法性的根源ꎮ基督教一方面确定了来自上帝的普遍的爱ꎬ以建立亲和性的人际关系ꎬ使得不同阶级的人群可以共处于社会共同体之中ꎻ另一方面也规定了上帝赐予的世俗的权力即王权和贵族的权力ꎬ以建立权力支配性的合法性ꎮ秦以后的中国后宗法社会是世俗化的社会ꎬ宗教不具有主导地位ꎬ而且不是贵族社会ꎬ是平民社会ꎬ没有固定的等级制度ꎬ这种社会状况导致中国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性ꎮ后宗法社会家国同构ꎬ家庭层面是家长管理家庭成员ꎬ形成父子㊁夫妇㊁兄弟关系ꎻ国家层面有君主㊁官吏(士大夫)和平民三个层级ꎬ皇帝统率官吏ꎬ官吏管理百姓ꎮ这种人际关系既有亲和性ꎬ也有权力支配性ꎬ而这些都需要合法化ꎮ由于世俗社会没有神意作
941
根据ꎬ这种合法性只能来自人意ꎬ但平民社会的人意不具有神意的绝对权威ꎬ不能由管理者单方面决定ꎮ秦帝国就是不顾民意ꎬ按照统治者单方面的意志处理政治关系ꎬ导致王朝的覆灭ꎮ秦以后的统治者意识到 水能载舟ꎬ亦能覆舟 ꎬ不能单靠严刑峻法压服百姓ꎬ必须让统治者的意志与民意相互协调ꎬ才能长治久安ꎮ这就是说ꎬ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ꎬ只能诉诸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共同意志(虽然不是平等的)ꎬ构成一种交换关系
(虽然不是等价的)ꎬ这就是恩德关系ꎮ儒家是恩德文化的建构者ꎬ他们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亲和性(来源于宗法社会的 尊尊 )与权力支配性(来源于宗法社会的 尊尊 )的合法性归结为施恩 报恩关系ꎬ即管理者(君主㊁官吏㊁家长等)以仁爱之心管理被管理者(臣民㊁家庭成员等)ꎬ此即施恩ꎻ被管理者衷心服从管理者ꎬ此即报恩ꎬ施恩者与报恩者既有亲和性(仁)ꎬ也有权力支配性(义)ꎮ这样就从伦理角度确定了人际关系及其亲和性㊁权力支配性的合法性ꎬ从而建构了恩德文化ꎮ
㊀㊀三㊁以仁释礼:核心价值的确立
新文化不能凭空产生ꎬ只能在传统的地基上建构ꎬ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来说ꎬ就是继承㊁改造已经解体的周礼ꎬ重建伦理㊁文化规范ꎮ儒家尊崇周礼ꎬ 子曰: 周监于二代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 八佾»)ꎮ就是说ꎬ要通过恢复周礼ꎬ建设伦理㊁文化体系ꎮ儒家虽然讲复礼ꎬ但实际上周礼作为贵族社会的行为礼仪规范ꎬ已经失去了历史合理性ꎬ必须进行改造ꎬ而儒家就是在复礼的旗帜下改造了周礼ꎮ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核心价值ꎬ儒家确立了仁为核心价值ꎬ重建了伦理体系ꎬ此即 以仁释礼 ꎮ
周代没有独立的伦理体系ꎬ周礼作为周文化的核心ꎬ是宗教㊁伦理㊁政治㊁艺术的集合体ꎮ周礼没有形成自觉的价值观念ꎬ而是天命主导的社会规范ꎮ周礼的主导原则是德ꎬ但这个德是天德ꎮ一般认为ꎬ德是周代才有的概念ꎬ周初金文中出现了德字ꎬ其本义是天赋予统治者的品德ꎬ偏于政治伦理ꎮ周统治者认为德是天命的体现ꎬ也是统治者必须遵行的法则ꎮ德的内涵是与民本思想相关的ꎮ周代统治者把天命与敬德联系在一起ꎬ他们从夏商两代灭亡中发现了天命无常ꎬ决定国家命运的是统治者的德ꎬ 天不可信ꎬ我道惟宁王德延ꎬ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尚书 君奭»)ꎮ«尚书 召诰»中指出ꎬ夏㊁商两代覆亡的教训ꎬ在于
惟不敬厥德ꎬ乃早坠厥命 ꎬ而周获得天命在于有德ꎬ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ꎬ克堪用德ꎬ惟典神天ꎮ天惟式教我用休ꎬ简畀殷命 ꎮ因此统治者要敬德ꎬ以保国祚ꎬ 王其德之用ꎬ祈天永命 («尚书 召诰»)ꎮ从根本上说ꎬ符合天命的行为规范就是德ꎬ而天命体现为民心㊁民意ꎬ因此保民就是敬德ꎮ«尚书 康诰»说: 用康保民ꎬ弘于天ꎬ若德裕乃身ꎬ不废在王命ꎮ «尚书 召诰»说: 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 王其疾敬德ꎮ 这里强调通过修德㊁敬德来完成保民的天命ꎮ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行»中有 善ꎬ人道也ꎬ德ꎬ天道也 ꎬ可见战国时代还保留着天德的传统观念ꎮ总之ꎬ周代的德来自天命ꎬ是被动的政治规则ꎬ而不是自觉的道德ꎮ春秋战国时代ꎬ周礼解体ꎬ儒家力图重建礼ꎬ但不是原样恢复周礼ꎬ而是改造其核心价值ꎬ建立自觉的道德体系ꎮ儒家建构的德ꎬ不是周代的天德ꎬ而是自觉的人德ꎮ孔孟认为德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ꎬ更是人的内在的品质ꎮ儒家把作为人神之间的祭祀仪式和贵族之间的交往礼仪的周礼改造为自觉的伦理规范ꎬ其核心价值就是仁ꎮ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ꎬ就是把仁作为礼的内涵ꎮ«礼记 效特牲»曰: 礼之所尊ꎬ尊其义也ꎮ失其义ꎬ陈其数ꎬ祝史之事也ꎮ 这里就把祝史操作的带有神性的周礼ꎬ变成了具有伦理内涵的行为规范ꎮ孔子说: 礼云礼云ꎬ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ꎬ钟鼓云乎哉? («论语 阳货篇»)孔子还说: 尔爱其羊ꎬ吾爱其礼ꎮ («论语 八佾»)一方面ꎬ他重视礼的伦理内涵ꎬ确定了礼的意义是对物质利益的超越ꎮ儒家把礼与德联系起来ꎮ德不再是天德ꎬ而是人的内在品质ꎬ它基于人性ꎬ其核心就是仁ꎮ周文化不讲仁ꎬ也不讲爱ꎬ只是讲敬ꎬ敬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对高等级贵族㊁君主的崇敬ꎮ儒家把天德变成了人德ꎬ赋予其人文内涵ꎬ也把敬转化为对人的爱ꎮ这样ꎬ就把礼的核心精神改造
051
为仁ꎬ而仁的含义是爱ꎮ孔子说: 人而不仁ꎬ如礼何?人而不仁ꎬ如乐何? («论语 八佾»)就是强调周礼不是礼仪形式ꎬ而是人伦即后世儒家所阐发的 仁 ꎮ儒家把周礼的核心 亲亲 尊尊 做了仁的阐释ꎮ首先就是把 亲亲 由血缘亲情变成了恩爱ꎬ即不同社会身份之间的施恩 报恩关系ꎬ 仁者人也ꎬ亲亲为大 («礼记 中庸»)ꎮ另一方面ꎬ儒家也对 尊尊 作了仁的解释ꎬ认为礼敬㊁服从父母㊁尊长㊁君主皆为仁ꎬ把 尊尊 变成了施恩者对受恩者的支配性权力和受恩者对施恩者的依从性责任ꎮ综合起来ꎬ亲亲㊁尊尊都有了新的含义: 人道亲亲也ꎮ亲亲故尊祖ꎬ尊祖故敬宗ꎬ敬宗故收族ꎬ收族故宗庙严ꎬ宗庙严故重社稷ꎬ重社稷故爱百姓ꎬ爱百姓故刑罚中ꎬ刑罚中故庶民安ꎬ庶民安故财用足ꎬ财用足故百志成ꎬ百志成故礼俗型ꎮ («礼记 大传»)这里对亲亲㊁尊尊有所继承㊁发扬ꎬ但改变了其内涵ꎬ它超越血缘关系和等级服从而成为普遍的 人道 ꎬ推演而成为亲缘关系之外的 爱百姓 ꎬ并且得到了百姓的回报即 庶民安 财用足 以至于 百志成 ꎬ这是一种新型伦理即恩德ꎮ对周礼的新的解释ꎬ使得祭礼带有了世俗性和伦理性ꎬ故«礼记»云: 夫祭有十伦焉ꎬ见事鬼神之道焉ꎬ见君臣之义焉ꎬ见父子之伦焉ꎬ见贵贱之等焉ꎬ见亲疏之杀焉ꎬ见爵赏之施焉ꎬ见夫妇之别焉ꎬ见政事之均焉ꎬ见长幼之序焉ꎬ见上下之际焉ꎮ («礼记 祭统»)这并不是周礼的原始含义ꎬ而是后世对周礼的改造和重新阐释ꎮ总之ꎬ春秋战国时代儒家以仁为核心价值ꎬ重建了道德体系ꎮ
周代的德是礼的功能ꎬ是贵族的行为规范ꎬ平民只是刑法约束的对象ꎬ与礼无关ꎬ这就是所谓
礼不下庶人ꎬ刑不上大夫 ꎮ在春秋战国时代ꎬ贵族社会 文化瓦解㊁平民社会形成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平民社会的伦理规范ꎬ于是儒家就把周礼加以改造推广ꎬ使其适用于平民社会ꎬ成为全民的伦理规范ꎮ孔子以仁为核心价值改造周礼ꎬ仁是 泛爱众 ꎬ故新的伦理规范必然适用于所有的人ꎮ孔子整理和改造历史文献(五经)ꎬ教育平民子弟ꎬ把周礼㊁周文化普及到平民中间ꎮ孔子从人本角度重新解释了 刑不上大夫ꎬ礼不下庶人 : 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ꎬ使刑不上大夫ꎬ礼不下庶人ꎬ然则大夫犯罪ꎬ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ꎬ不可以治于礼乎?孔子曰:不然ꎮ 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ꎬ教使然也ꎮ所谓礼不下庶人者ꎬ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ꎬ故不责之以备礼也ꎮ («孔子家语 五刑第三十»)孔子把 刑不上大夫ꎬ礼不下庶人 的贵族社会等级制度解释为因教化程度不同而作的不同要求ꎬ认为礼也适用于平民ꎬ只是要求低于士大夫ꎬ从而把礼仪普遍化㊁平民化了ꎮ孔子反对 不教而诛 ꎬ主张对平民进行教化ꎬ曰 爱敬尽于事亲ꎬ而德教加于百姓ꎬ刑于四海ꎮ («孝经 天子章第二»)ꎬ这正是儒家的历史使命ꎮ这样ꎬ贵族的道德就成为全社会的 民德 ꎬ从而建立了新的文化体系ꎮ
㊀㊀四㊁以恩构德:文化结构的改造
儒家不仅以仁释礼ꎬ确立了文化的核心价值ꎬ而且还以恩构德ꎬ建构了新的文化结构ꎬ即以施恩 报恩法则建构了新的文化体系ꎮ
一个新的概念的出现ꎬ往往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发生的表征ꎬ而恩的概念的产生ꎬ标志着恩德的发生ꎮ 恩 字的意义ꎬ«说文解字»阐释道: 恩ꎬ惠也ꎬ从心因声ꎮ 解说版: 此字见于战国文字ꎮ从战国文字㊁篆文一直到隶㊁楷ꎬ字形都从心ꎬ表示内心的状态ꎻ从因ꎬ表示音读ꎬ也表示心有所因为恩ꎮ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ꎮ 恩字产生两千余年ꎬ其意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ꎬ都表示一种与给予或获得好处相关的内心体验和行为ꎮ 恩 这个字ꎬ在甲骨文㊁金文中没有ꎬ早期的历史文献如«尚书»«左传»«论语»«诗经»«管子»等也没有出现这个概念ꎮ商周时期已经有神恩观念(如商代有 报 的概念产生)ꎬ但这不是人伦范畴ꎬ没有人恩ꎬ因此也没有产生恩的文字和概念ꎮ 恩 这个字产生于战国时期ꎬ最早看到的是«战国策»卷三 秦策一: 然刻深寡恩ꎬ特以强服之耳ꎮ 是说商鞅入秦为相ꎬ施行法家政治ꎬ国势大张ꎬ但又刻薄寡恩ꎮ在秦以后的历史文献中ꎬ恩的概念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ꎬ最后成为恩德文化的基本概念ꎮ 恩者仁也 («礼记 丧服四制»)明确地把恩与仁联系起来ꎬ成为恩德的表述ꎮ«礼
151
记»不是周代的原始文献ꎬ一般认为是战国以后的文献ꎬ故体现着那个时代的观念ꎮ当然ꎬ这并不意味着恩的观念是在战国时期才产生的ꎬ因为概念是思想沉淀的产物ꎬ概念的形成往往要晚于实际思想的形成ꎮ
在春秋时代ꎬ恩德观念已经开始形成ꎬ并且频频地体现在当时的文献中ꎬ只不过不是用 恩 来表达ꎮ当时表达恩和施恩㊁报恩的概念有 德
爱 惠 ꎬ以及 施 报 等ꎮ 德 是«尚书»中就有的概念ꎬ其意广泛ꎬ有指天道的法则ꎬ也有指道德和人的品德ꎬ而在春秋时代ꎬ用作动词时就有了给人恩惠的意思ꎬ如«左传»记载: 叔向闻之ꎬ曰: 施而不德ꎬ乐氏加焉ꎬ其以宋升降乎! 这里的 施 是施恩的意思ꎬ 德 是感恩的意思ꎮ«管子 君臣上»曰: 夫为人君者ꎬ荫德于人者也ꎻ为人臣者ꎬ仰生于上者也ꎮ为人上者ꎬ量功而食之以足ꎻ为人臣者ꎬ受任而处之以教ꎮ «战国策»中大量以德来指称恩惠ꎬ如«卷一 东周策»: 景翠得城于秦ꎬ受宝于韩ꎬ而德东周ꎮ 这里的 德 是感恩的意思ꎮ而 案兵而毋出ꎬ可以德东周ꎬ西周之宝可尽矣 中的 德 则是施恩的意思ꎮ在春秋时期ꎬ 施 和 报 对称时ꎬ就是指施恩和报恩ꎮ如«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 对曰: 重施而报ꎬ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ꎬ其民必携ꎬ携而讨焉ꎬ无众必败ꎮ «左传»僖公十四年记载: 庆郑曰: 背施ꎬ无亲ꎻ幸灾ꎬ不仁ꎻ贪爱ꎬ不祥ꎻ怒邻ꎬ不以ꎮ四德皆失ꎬ何以守国? «管子»说: 施报不得ꎬ祸乃始昌 悦在施ꎬ有众在废私ꎬ召远在修近ꎬ闭祸在除怨ꎮ («管子 版法第七»)此类论说还有很多ꎮ结合恩的概念的运用ꎬ可以对其内涵作出如下分析ꎮ
第一ꎬ恩是一种好处ꎬ也就是最原始的意义 惠 ꎬ它被施与或被回报ꎮ仅仅是内心的爱不能算是恩ꎬ一定要有实际的利益㊁好处ꎮ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倾向ꎮ由此ꎬ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爱ꎬ后者强调的是内心的活动ꎬ而不一定要有实际的利益ꎮ第二ꎬ恩作为好处(惠)有赐予的意思ꎬ也就是额外给予的好处ꎬ而不是应得的利益ꎻ也不是平等交换而来的ꎬ而是别人施舍的ꎬ所以要感恩㊁报恩ꎮ第三ꎬ恩也是一种情感表达ꎬ也就是所谓 从心 ꎬ是发自情感㊁引发情感的善意行为ꎬ因此有 恩情 的概念ꎮ第四ꎬ 心有所因为恩 ꎻ恩不是偶然的事件ꎬ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ꎬ是一种社会角色所负有的社会责任ꎮ所以施恩为仁ꎬ是一种德行ꎬ而感恩㊁报恩也是一种德行和责任ꎬ故施恩 报恩的规范就是恩德ꎮ在恩字产生前的春秋时期ꎬ以德字表示其意ꎬ可见恩是一种德行ꎮ由此ꎬ恩就与仁相通ꎬ仁就是施恩㊁报恩之心ꎮ以上就是对 恩 概念的初步解释ꎮ儒家依据恩德观念ꎬ对周礼进行了重释和重构ꎬ就是把礼作为施恩 报恩规则ꎬ以这个规则规定人际关系ꎬ从而重建了文化的基本结构ꎮ本来周礼也讲礼尚往来ꎬ但这是贵族阶级内部的礼仪交往ꎬ是礼物文化的残留形式ꎬ并不具有施恩 报恩意义ꎮ但儒家以孝为礼的基础ꎬ而孝是报父母之恩ꎬ推广开来ꎬ一切人际关系都是施恩 报恩关系ꎬ礼作为人际关系的规范ꎬ也就成为恩德法则ꎮ孔子提出忠恕之道ꎬ即 己欲立而立人ꎬ己欲达而达人 ꎬ就是施爱于人ꎬ人与人互相施爱ꎬ这就构成礼ꎮ孔子云: 或曰: 以德报怨ꎬ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ꎬ以德报德ꎮ («论语 宪问»)这里的 以直报怨 不是以德报怨ꎬ指的是以正义对待怨恨ꎻ而 以德报德 才是其根本理念ꎬ就是施恩㊁报恩对等ꎬ这就成为恩德文化的依据ꎮ«礼记»是儒家对周礼的解释ꎬ核心思想就是 礼尚往来 ꎮ«乐记»云: 乐也者ꎬ施也ꎻ礼也者ꎬ报也ꎮ乐ꎬ乐其所自生ꎬ而礼反其所自始ꎮ乐章德ꎬ礼报情反始也ꎮ 汉代刘向«说苑»云: 孔子曰:德不孤ꎬ必有邻ꎮ夫施德者ꎬ贵不德ꎻ受恩者ꎬ尚必报ꎮ是故劳臣勤以为君ꎬ而不求其赏ꎻ君持施以牧下ꎬ而无所德ꎮ故«易»曰:劳尔不怨ꎬ有功而不德ꎬ厚之至也ꎮ君臣相与ꎬ以市道接ꎬ君悬禄以待之ꎻ臣竭力以报之ꎬ逮臣有不测之功ꎬ则主加之以重赏ꎬ如主有超异之恩ꎬ则臣必死以复之ꎮ 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ꎬ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ꎬ而苟营其私门ꎬ祸之原也ꎻ君不能报臣之功ꎬ而惮行赏者ꎬ亦乱之基也ꎮ夫祸乱之原ꎬ基由不报恩生矣ꎮ 这里前半部分肯定了施恩不求报㊁报恩不求赏的理想道德ꎬ但后半部分则立足于 君臣以市道接 的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