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布马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饶平布马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21-07-07T15:09:52.5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作者:陈文炜
[导读]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饶平布马舞进行探讨,分析其体育文化特征,阐明了布马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民俗体育项目,对现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传承其文化作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炜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联饶中学 515700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饶平布马舞进行探讨,分析其体育文化特征,阐明了布马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民俗体育项目,对现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传承其文化作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俗体育、布马舞、潮汕、体育文化、社会功能
一、饶平布马舞概述
饶平布马舞又称为"竹马舞",有着700年的历史。

饶平人表演布马舞是为了表达实现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

布马舞最早是由江西饶州(即今天的上饶市)传到饶平。

布马舞的由来,要追溯到江西饶州。

这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传说,叫做"泥马渡康王"。

相传,康王赵构在躲避是有金追兵时,一只泥塑之马化成骏马,驮着康王渡河躲过了金兵的围堵,后来赵构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立都为皇帝,即南宋高宗。

当时的百姓把泥马视为神物,饶州的陶瓷师傅捏制了一些泥塑马,大的有三尺长,小的不到一尺长。

这些泥马运到临安,便销售一空。

临安的富户,便用绸缎装饰泥塑马,供放在厅堂,希望吉祥如意。

在南宋末,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状元,饶州人引以为豪,"于是有好事者于元宵以娇娃巧扮状元,坐于彩缎布马上,供众观赏,共庆佳节"。

二、饶平布马舞的体育文化特征
1 、布马舞是民族传统体育与舞蹈艺术融合,具有古朴的民族风貌与共同的历史渊源。

远古的原始社会,舞蹈与体育几乎是不可分的,古籍中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蹈之,足之舞之也!。

在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地理环境相对偏僻闭塞,从而使民族体育舞蹈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如潮汕地区的英歌舞,饶平布马舞、鲤鱼舞、此外还有羌族的羊皮鼓舞、纳西族的东巴跳、土人巴渝舞等,可以说是远古时代民族历史的一种艺术再现,带有极为古朴的原始风貌。

西周国学里的学生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射、御;就与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有关。

在古代,体育与舞蹈没有明确的界限,都伴随着生产和军事活动而产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形影相伴而交互发展。

那么,布马舞其体育属性有着渊源历史。

2 、布马舞与民族传统习俗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娱乐性。

饶平布马舞的主要动作有"抖鞭走马"、"跳转身"、"抽鞭纵跳"、"扬鞭跑马"。

主要队形有"长蛇开阵"、"闯跳四门"、"传花编索"、"粉蝶采花"等。

这些动作互相变换、交叉穿插,形成生动活泼、令人振奋的舞蹈场景。

舞蹈的伴奏音乐是潮州大锣鼓。

饶平布马舞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00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布马舞具有很强的健身性,是一种民俗体育活动
现实中的布马舞熔戏剧、舞蹈、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布马舞发展过程也吸收兼容了地方其他文艺样式和体育的因素,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

而采取体操、队形的编排,使布马舞更有魅力且更受观众的欢迎。

1990年2月参加汕头第四届迎春联欢节开幕式《潮汕跃马》大型文艺晚会。

中央电视台在播出介绍1990年2月汕头第四届联欢节盛况电视专题片时,曾作了这样的介绍,潮汕跃马,富有地方特色,最丰富多彩的节目,赋予时代的语言,给予更高的意境。

当介绍到布马舞表演是,"这是四蹄生风的良驹,这是排山倒海的马阵"。

1998年有余构清执导的饶平霞西布马舞队应邀参加香港旅游协会主办的"新世界电话缤纷贺新岁"活动,与54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出队一道参加了香港大巡游文艺活动。

一位挪威女记者撰文在《华侨日报》称赞到:布马表演,用布料制作成马匹模样,人处马中,人马合一,表演十分神似,栩栩如生,令观众掌声雷动。

1999年,参加澳门回归庆典仪式。

《大公报》还专发特稿《元朗会景巡游有新项目.汕头健儿来港演布马》指出:布马舞是巡游的压轴表演。

2004年饶平县也被誉为"布马舞之乡"。

2006年饶平布马舞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饶平人李蔚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饶平布马舞传承人饶平布马舞是传统的民间舞蹈。

当演出开始,一阵模拟马嘶的笛音过后,在雄浑的鼓乐声中“马”队奔腾而上,它时而汹涌澎湃、疾蹄驰骋,矫健雄壮;时而徐徐而行,象漫步村陌,粗犷周存优美,激烈中见柔情。

豪放、欢快的舞姿,融合着潮州大锣鼓的音乐,令人神往。

三、饶平布马的社会功能
1 、丰富岭南文化,提供人们娱乐素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走上舞台。

布马舞近年来,也开始走进校园,城乡一些学校为了参加节日文艺游行,纷纷组织过学生布马舞队。

如饶平贡天职校、霞西小学、县中心幼儿园都曾组织过布马舞队。

2、利于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传承,有形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物、古董、服饰、器具等等,无形民族文化就指民族精神、信仰、观念、思维方式等。

布马舞是潮汕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很多的潮汕文化的精华就是依赖于民间的布马舞而得以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寄托在布马舞的发展形式上来传播潮汕文化。

布马舞文化是融潮汕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道具、戏曲、等有形文化和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心理、民族传说故事等无形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

通过布马舞这种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并展现,通过布马舞的世代传承,民族文化也找到其世代传承的有效载体。

3 、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她产生的是人的整体素质,是人的思想品德、灵魂境界和劳动能力。

我们从布马舞形成发展过程可看到潮汕民俗文化的兼容与创新,体现出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布马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饶平布马舞被广东省公布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布马舞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更好研究、保护和发展饶平布马舞的鼓励和鞭策。

四、对策
1、加强立法,加大宣传,保护好饶平布马舞体育文化资源
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好布马舞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加强立法或制定规则条例,从宏观政策高度赋予布马舞文化以保护地位,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布马舞文化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地保护和开发潜在的潮汕文化资源,也对部分群众对饶平布马舞体育文化的破坏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

加大对保护布马舞文化的宣传力度,从潮汕民族内部主体出发,使人们在思想意识观念上认识保护、传承布马舞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转化为行动上的积极保护和传承。

2、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将布马舞纳入大众健身项目的行列中
利用布马舞可参与人数众多,健身、娱乐功能良好的特点,在发扬布马舞文化的同时,可对布马舞的动作特点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走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行列之中,成为大众健身的项目,更好地为大众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颜海滨文明华.潮汕英歌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04期
[2]行走潮汕.“人马合一”——潮州饶平布马舞[EB/OL].网易首页.2018.0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