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其他简单机械导学案(共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第 5 节其余简单机械导教案(共2课时)
课型:新授上课教师:审查:打通中学初三备课组上课时间:
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 1. 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滑轮的构造,能差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对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经历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色: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但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4.能辨别生活和生产中常有的滑轮
5.认识滑轮组的特色:既能够省力又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学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6.认识轮轴的工作原理和斜面能够省力的原由
7.经过认识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 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
(2)经过研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认识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课要点: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及其作用
教课难点:滑轮组的装置及省力状况
教具学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斜面、轮轴。
(第 1 课时)教课过程:
一:自主研究:(学)
1、引入:从我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平时生
产、生活中还有其余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
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
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今日我们一同议论“其余简单机械”(板书 )。
2、介绍滑轮
滑轮:中心有轴,周边有凹槽,能够绕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发问:(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滑轮?请说一说。
(2)、你见过的滑轮工作状况都同样吗?(不同样)(有的滑轮固定不动;有的滑轮和物体一同挪动)(3)滑轮也是简单机械,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利处?
3、指引学生看书 P69 ---P 71,钩出要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二、达成预习作业(验)
1:滑轮在使用时,依据滑轮的的地点能否挪动,分为滑轮和滑轮两种。
2、由书上图 13.5— 3 可看出:定滑轮实质上就是杠杆,因此使用定滑轮不可
以,
但能够改变力的。
动滑轮实质上就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倍的杠杆 ,因此使用动滑
轮能够省,但不可以改变力的。
3、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同就构成,这样能够既省,又方便改变力
的。
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索吊着动滑轮物, 滑轮组上拉绳索所用的力就是动滑轮
与所吊重物的总重的___ _.
三:沟通合作(讲)
1、分小组议论预习作业,而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2、教师抽问方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余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 1 ):
(2 ):
(3 ):
3、由教师指引剖析重难点:----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色
依据教材达成实验,剖析得出结论。
并绘图 1 剖析认识定、动滑轮的实质。
(1).定滑轮
F1
①特色:不可以省力,可是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图 1
②实质: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让学生看课本P69 页漫画,谈谈此中有什么科学道理?
(2)特色:①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
②实质: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
杆。
议论:什么状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状况下使用动滑轮?
(3)研究滑轮组的特色:(剖析图 13.5— 4 说明)
①定义: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就构成滑轮组。
②特色: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索吊着动滑轮物, 滑轮组上拉绳索所
用的力就是动滑轮与所吊重物的总重的几分之一.
(4)讲堂训练:达成以下各图 2 的研究实验,研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拉力挪动距
离与物体挪动距离有何关系?(图2)
F
F F F
G G
F= G F= G G G
S= h S= h F= G F= G
S= h S= h 剖析得出结论:1、既能够省力,又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可是费距离。
2、有几段绳索担当重物,拉力就等于物重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F G n(担当重物
绳索段数是吊着动滑轮的绳索段数);
G G动
(不可以忽视动滑轮重时)F n
3、拉力挪动距离是重物挪动距离的几倍。
S F = nS G
4、绕绳索的规律:段数为偶数时,绳索固定端与定滑轮框架下边的挂钩相连;为奇数时,
绳索固定端与动滑轮框架上边的挂钩相连。
(口诀:奇动偶定起绕线)
四:当堂练习(测)
1.使用定滑轮 ______省力,可是能 _____,给工作带来方便;使用动滑轮能_____,可是不能_____.
2.动滑轮实质是个 _____的杠杆,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__ 滑轮.
3. 试着在以下
图 3 中画出切合要求的绳索的绕法 .
图 3
4.使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构成的滑轮组提起重物时,人对绳索的拉力是80N .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能够匀速提起______N 或 _____N 的重物.
5.以下简单机械中,必定不省力的是( )
A .动滑轮B.定滑轮C.滑轮组D.杠杆
五、评比出本节课的聪慧1、2、 3 号(评)
各小组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其余简单机械导教案(第 2 课时)
教课过程:
一、上节课复习(诊测)
1、学校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索,国旗就会上涨。
以下对这个滑
轮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2、使用定滑轮的利处是_________, 弊端是 ______________;使用动滑轮的利处是_______, 弊端是 ______;而使用滑轮组的利处是既________又 ____________.
3、如图 1 有一动滑轮提高重物,要求在图中注明支点O,画出 F1 F2的力臂 L1L2。
4、如图 2 所示,每个滑轮(不分大小)重为5N,要提高的重物重为120N,用来串绕滑轮组的绳索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N。
请画出能安全提高重物的滑轮组的绕法。
F1
F2
G
第 3题图第 4题图
二、自主研究:(学)
1、引入:从我们看到或使用物理书71 页上图 13.5 — 5、图 13.5 — 6 的工具,请同学们思虑:它们在转动
是有何特色?
2、指引学生看书P71---P72,钩出要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二、达成预习作业(验)
1:轮轴由一个和一个构成;人作用的力在轮上时,它相当于杠杆。
2:斜面是一种力的机械,斜面的高度一准时,斜面越长越。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3:请你举出 2 个轮轴的例子:、;一个应用斜面的例
子:。
三:沟通合作(讲)
1:分小组议论预习作业,而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F1
2:教师抽问方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余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 1):r
0 ( 2):R
( 3):
( 4):
3、由教师指引剖析:(如右图)
(一) 1、轮轴的实质:轮轴相当于一根省力的杠杆。
(轮轴的中心相当于杠杆的支
点,轮半径r 和轴半径R 相当于杠杆的两力臂)
F2 推理以下:轮轴静止或匀速转动时,由杠杆的均衡条件有:F1R=F2 r
r
因此: F1= F2
R
结论:轮半径 R 是轴半径 r 的几倍,作用在轮上的动力就是作用在轴上阻力的几分之一。
2、思虑我们平时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轮轴?
(二)、斜面
发问:为何上山的公路修得弯曲折曲,而不是从山下直通山顶?
模拟实验:将三角形的纸片绕在铅笔上,并睁开演示民。
议论:(1)汽车是沿三角形的哪一边爬到山顶的?走的行程是多了仍是少了?你理解了什
么道理?
( 2)还有哪些场合利用了斜面?
小结:使用任何机械,能省力就必定费距离,而省距离的机械也就必定费劲,既省力又省
距离的机械永久没有。
四:当堂练习(测)
1、斜面是一种______,使用斜面的利处是_____,斜面高度一准时,斜面越_____使用它就
越_____.
2、轮轴是由一个_____和一个 _____构成的,自来水管上的阀门就是一个轮轴,当阀门上的
轮拧下来后,用手直接转动它的轴会感觉很费劲,而转动这个轮时就不感觉费劲,说明
______.
3、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形,分别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____________ ;
b、用改锥拧下螺钉:_________;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___________;
d、挑东西的扁担:________。
4、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A 、省力B、省距离C、改变力的方向D、工作的方便
5、以下工具使用中,不属于轮轴的是()
A .汽车上的方向盘B.拧螺丝的扳手C.螺丝刀D.定滑轮
6、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这样做的利处是
A. 省距离
B.省力
C.费劲,但省时间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在用扳子扳动一只锈蚀的螺帽时,为了加鼎力量,工人师傅常常在扳子的把手上再套一
根铁管来延伸把手的长度,你能说明这里面的科学道理吗?
8、以以下图所示,物体 A 以 1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已知 F=100N,不计滑轮与绳索之间的摩
擦,求:( 1)物体 A 遇到地面的阻力;( 2)在 5s 内,绳索的自由端挪动的距离。
第8题图
五、学习评论(评)
1、评比出本节课的聪慧1、
2、3 号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哪些问题自己还不理解:
评论本堂课自己的表现(自学过程能否投入、听老师授课注意力能否集中、议论问
题能否参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