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诗歌鉴赏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
第三步:作答须规范: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 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 明确评价语含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为“用自己的 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关键词:“我观物”——“我”看到的景物;
观点评价类新题型一般包含两类题目:第一类是评价无任何解释; 第二类是评语有解释。
二、题型分析
题干中呈现的评语(评价),对诗歌局部或整体——炼字、炼句、 意象、意境、形象、诗意、章法、技能、情感、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题目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水平的变式考查,是“以生考 熟”。考生答题先要认识这一题型,过审题关,明确考点(考什么)、 答题方向(答什么)、答题技能(怎么答)。
“我之色彩”——“我”的情感 思路:找到诗中“我”的情感是什么?明确所观之“物”有哪些?有何 特点?完成与“我”情感的对应。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 读评论就是读题审 题,找到评论中的 关键性词语和答题 要求关键词,确定 考查的角度和考查 范围。
读诗找对应
• 读诗句、找对应;细 梳理,条理化。
• 题干所指的评论(评 价)是一理论性的观 点表达,考生要将这 一观点结合诗句进行 具体解读,在诗中找 到对应的思考点,整 合答案,分条陈列。
作答要规范
作答要规范
• 整合答案,分条 陈列,规范答题。
• 答案构成:解读评 语含义;连接评语 观点与原文(即结 合具体诗句分析); 总结结论。
四、典例讲授
次韵几复和答所寄① 北宋: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②。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画更曲肱③。 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 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王国维此句意为“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待事物,万物都带有我自己 的主观色彩。”(解读评语含义)②“我”在本诗中即诗人。从“卧枕船 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结合文本分析“我”之色彩) ③在这种心境下,诗人所观之“物”皆着诗人之色彩,是闲静安逸的:颔 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XXX的状态;颈联用拟人的手法 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 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连接评语观点与原文)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
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 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评语含义: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读者联想、回。味。
题目关键词: 有余不尽之意——情感
。
答题思路:言不尽之意,即言不尽的情感是什么?如何到达这种效果。?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
“意”——“情感”——思乡与归隐
读诗句,找对应: 如何到达这种效果?——以景结情。
。
第三步:答题须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
规范作答: ①明确评语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③总结结论 。
【参考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令读者 联想、回味。②本诗的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意为故乡的山上, 老松挺立,那藤萝攀附其上,直至天际。③此句以景结情,在上文 的叙述和抒情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虽不说思念故乡与归 隐,而其情自见。诗写到此,戛然而止,却饶有余韵,让人联想和 回味。(每点 2 分)
情:①诗人写自己在霜凝雨湿的季节期盼春天的到来,满怀信心 寻找春天的踪迹,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 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理:③ 自然万物轮回,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产生发展。衰败中却有新生, 不必嗟叹伤感。
七、总结回顾
审题明思路
• 读评论、明含义、 找关键,定思路
三、解题思路
审题明思路
• 读评论、明含义、 找关键,定思路
• 读评论就是读题审 题,找到评论中的 关键性词语和答题 要求关键词,确定 考查的角度和考查 范围。
读诗找对应
• 读诗句、找对应; 细梳理,条理化。
• 题干的评论(评价) 是一理论性的观点表 达,考生要将这一观 点结合诗句进行具体 解读,在诗中找到对 应的思考点,整合答 案,分条陈列。
• 整合答案,分条 陈列,规范答题。
• 答案构成:解读 评语含义;连接 评语观点与原文 (即结合具体诗 句分析);总结 结论。
谢谢欣赏
所观之“物”与“我”情感的对应:
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XXX的状态; 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 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 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 的声音,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
第三步:答题须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
【参考译文】 第一联: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楚,眺望远处的风景,有 些模糊,好像是仙境蓬瀛。 第二联: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 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 第三联: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好像是躲避着什么,红菜的香气轻 轻飘来,好像在迎接着什么。 第四联:慢慢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慢慢清楚可见,鸡 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我”的情感: 从“卧枕船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
2013
江苏卷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 着猛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二、题型分析
观点评价类题型指的是题目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者 后众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 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环绕给定的评价观点,定向鉴赏诗 歌内容、情感、表达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 的能力。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 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是如何得 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2X
浙江卷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 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202X
北京卷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 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一、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目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202X 新高考Ⅰ卷 请简要分析。(6分)
2023
新高考Ⅰ卷
16.本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 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3新高考Ⅱ卷 Nhomakorabea五、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按照刚刚学习的解题三部歪曲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 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六、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6. 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 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16. 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首 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注】①几复:即黄介,字几复,诗人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 科出身。时几1由岭南四会至汴京,诗人亦由德州德平调至汴京。两年前诗人曾写 《寄黄几复》一诗。②短檠灯书生苦读的象征。③曲肱:曲折手臂而枕,比喻清贫。 语出《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 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 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 ——
学习目标
精准审题,学会环绕给定的评价观点,定向理解诗歌 内容、情感、表达技能
掌握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规范作答,学会用规范的语言组织答案。
联考回顾
次韵几复和答所寄① 北宋: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②。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画更曲肱③。 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介,字几复,诗人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 科出身。时几1由岭南四会至汴京,诗人亦由德州德平调至汴京。两年前诗人曾写 《寄黄几复》一诗。②短檠灯书生苦读的象征。③曲肱:曲折手臂而枕,比喻清贫。 语出《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
第三步:作答须规范: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 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 明确评价语含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为“用自己的 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关键词:“我观物”——“我”看到的景物;
观点评价类新题型一般包含两类题目:第一类是评价无任何解释; 第二类是评语有解释。
二、题型分析
题干中呈现的评语(评价),对诗歌局部或整体——炼字、炼句、 意象、意境、形象、诗意、章法、技能、情感、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题目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水平的变式考查,是“以生考 熟”。考生答题先要认识这一题型,过审题关,明确考点(考什么)、 答题方向(答什么)、答题技能(怎么答)。
“我之色彩”——“我”的情感 思路:找到诗中“我”的情感是什么?明确所观之“物”有哪些?有何 特点?完成与“我”情感的对应。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 读评论就是读题审 题,找到评论中的 关键性词语和答题 要求关键词,确定 考查的角度和考查 范围。
读诗找对应
• 读诗句、找对应;细 梳理,条理化。
• 题干所指的评论(评 价)是一理论性的观 点表达,考生要将这 一观点结合诗句进行 具体解读,在诗中找 到对应的思考点,整 合答案,分条陈列。
作答要规范
作答要规范
• 整合答案,分条 陈列,规范答题。
• 答案构成:解读评 语含义;连接评语 观点与原文(即结 合具体诗句分析); 总结结论。
四、典例讲授
次韵几复和答所寄① 北宋: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②。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画更曲肱③。 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 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王国维此句意为“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待事物,万物都带有我自己 的主观色彩。”(解读评语含义)②“我”在本诗中即诗人。从“卧枕船 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结合文本分析“我”之色彩) ③在这种心境下,诗人所观之“物”皆着诗人之色彩,是闲静安逸的:颔 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XXX的状态;颈联用拟人的手法 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 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连接评语观点与原文)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
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 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评语含义: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读者联想、回。味。
题目关键词: 有余不尽之意——情感
。
答题思路:言不尽之意,即言不尽的情感是什么?如何到达这种效果。?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
“意”——“情感”——思乡与归隐
读诗句,找对应: 如何到达这种效果?——以景结情。
。
第三步:答题须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
规范作答: ①明确评语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③总结结论 。
【参考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令读者 联想、回味。②本诗的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意为故乡的山上, 老松挺立,那藤萝攀附其上,直至天际。③此句以景结情,在上文 的叙述和抒情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虽不说思念故乡与归 隐,而其情自见。诗写到此,戛然而止,却饶有余韵,让人联想和 回味。(每点 2 分)
情:①诗人写自己在霜凝雨湿的季节期盼春天的到来,满怀信心 寻找春天的踪迹,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 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理:③ 自然万物轮回,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产生发展。衰败中却有新生, 不必嗟叹伤感。
七、总结回顾
审题明思路
• 读评论、明含义、 找关键,定思路
三、解题思路
审题明思路
• 读评论、明含义、 找关键,定思路
• 读评论就是读题审 题,找到评论中的 关键性词语和答题 要求关键词,确定 考查的角度和考查 范围。
读诗找对应
• 读诗句、找对应; 细梳理,条理化。
• 题干的评论(评价) 是一理论性的观点表 达,考生要将这一观 点结合诗句进行具体 解读,在诗中找到对 应的思考点,整合答 案,分条陈列。
• 整合答案,分条 陈列,规范答题。
• 答案构成:解读 评语含义;连接 评语观点与原文 (即结合具体诗 句分析);总结 结论。
谢谢欣赏
所观之“物”与“我”情感的对应:
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XXX的状态; 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 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 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 的声音,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
第三步:答题须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
【参考译文】 第一联: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楚,眺望远处的风景,有 些模糊,好像是仙境蓬瀛。 第二联: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 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 第三联: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好像是躲避着什么,红菜的香气轻 轻飘来,好像在迎接着什么。 第四联:慢慢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慢慢清楚可见,鸡 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我”的情感: 从“卧枕船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
2013
江苏卷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 着猛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二、题型分析
观点评价类题型指的是题目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者 后众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 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环绕给定的评价观点,定向鉴赏诗 歌内容、情感、表达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 的能力。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 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是如何得 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2X
浙江卷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 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202X
北京卷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 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一、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目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202X 新高考Ⅰ卷 请简要分析。(6分)
2023
新高考Ⅰ卷
16.本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 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3新高考Ⅱ卷 Nhomakorabea五、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按照刚刚学习的解题三部歪曲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 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六、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6. 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 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16. 后人评价此诗“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首 诗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注】①几复:即黄介,字几复,诗人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 科出身。时几1由岭南四会至汴京,诗人亦由德州德平调至汴京。两年前诗人曾写 《寄黄几复》一诗。②短檠灯书生苦读的象征。③曲肱:曲折手臂而枕,比喻清贫。 语出《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 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 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 ——
学习目标
精准审题,学会环绕给定的评价观点,定向理解诗歌 内容、情感、表达技能
掌握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规范作答,学会用规范的语言组织答案。
联考回顾
次韵几复和答所寄① 北宋: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②。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画更曲肱③。 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介,字几复,诗人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 科出身。时几1由岭南四会至汴京,诗人亦由德州德平调至汴京。两年前诗人曾写 《寄黄几复》一诗。②短檠灯书生苦读的象征。③曲肱:曲折手臂而枕,比喻清贫。 语出《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