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事例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事例小故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
虽然经过种种努力,可是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但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
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像在企业管理中,一个团队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
适当引入一些“鲶鱼”型的人才,也就是那些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个体,他们可以打破团队现有的平静,刺激团队成员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比如说我之前工作的一个团队,大家每天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后来新来了一个同事,他想法特别多,而且工作起来风风火火的。
他一来就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案和思路,这让原本那些习惯了老一套的同事们有了危机感。
大家都开始积极起来,想着不能被这个新人比下去啊。
于是整个团队就像那些被鲶鱼刺激的沙丁鱼一样,重新充满了活力,工作业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因为负责分粥的人总是给自己分最多的粥。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而且粥也分不公平。
再后来呢,大家组成了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是这样一来,每次分粥的时候,大家都要争论好久,等粥分好了,都快凉了,而且也还是分不匀。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这样一来,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分粥的人就会尽可能把粥分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管理中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而一个坏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
就像在公司里,如果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那员工们就会想尽办法钻空子,而不是努力工作提高业绩。
比如说有的公司只看销售额,不看客户满意度等其他指标,那销售人员可能就会为了提高销售额,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欺骗顾客。
但如果制度设置合理,像分粥一样,让员工的利益和整体的公平公正挂钩,那员工们就会积极遵守规则,朝着有利于公司和自己的方向努力。
科学家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
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都会被淋湿。
开始的时候,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就是所有猴子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每只猴子都尝试了几次,发现只要有猴子去拿香蕉,大家就会被喷水。
于是猴子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进去一只新猴子。
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马上就想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暴打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知道去拿香蕉就会被喷水,它们要阻止新猴子的行为。
新猴子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打得很惨,最后它也不敢去拿香蕉了。
接着,实验人员再把一只老猴子换出来,换进去一只新猴子。
这只新猴子也想去拿香蕉,同样被其他四只猴子揍了。
而且那只之前被打的新猴子打得最凶,因为它已经知道了这个“规矩”。
笼子里的五只猴子都被换过了,但是没有一只猴子再去拿香蕉,虽然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拿香蕉,只知道拿香蕉就会被打。
这个故事在管理中有很深刻的意义。
在企业中,一些传统或者规定可能一开始是有合理原因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更替,很多人只是盲目地遵循这些规定,而不知道背后的真正原因。
管理者有时候需要去审视这些传统和规定,看看是否
还符合当下的情况。
比如说,有些公司一直保留着一个繁琐的审批流程,这个流程可能是很多年前为了防止某个漏洞设立的,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变了,这个流程可能只会降低工作效率,管理者就应该考虑简化或者废除这个流程,而不是让员工继续盲目地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