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斑诊断详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斑诊断详述
*导读:硬斑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1、点滴状硬斑病多发生于上胸、颈、肩、臀或股部。
损害为黄豆至五分硬币大小,白色或象牙色的集簇性或线状排列的斑点,圆形,有时稍有凹陷。
病变活动时,周围有紫红色晕。
早期质地硬,后期质地可变软或有“羊皮纸”感觉。
病变发展很慢,向四周扩展而相互融合或持续不变。
某些皮损可消退,局部残留轻度萎缩的色素沉着。
2、斑块状硬斑病较常见。
最常发生于腹、背、颈、四肢、面。
初呈圆或不规则淡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斑片,经数周或数月后扩大,直径可达1~10cm或更大,呈淡黄或象牙色。
表面干燥平滑,具蜡样光泽,周围有轻度紫红色晕,触之有皮革样硬度,有时伴毛细血管扩张。
局部无汗,亦无毛发。
经过缓慢,数年后硬度减轻,渐渐萎缩,中央色素脱失。
可侵及真皮及浅表皮下,但仍可移动。
皮损的数目和部位不一,多数患者只有一个或几个损害,有时呈对称性。
皮损在头皮时可引起硬化萎缩性斑状脱发。
3、线状或带状硬斑病皮肤硬化常沿肋间神经或一侧肢体呈带状分布,亦可发生于前额近正中部向头皮延伸呈刀砍形,局部皮损显著凹陷,常开始即成萎缩性,皮肤菲薄不发硬,程度不等地贴着于骨面上。
额部带状硬斑病大多单独出现,某些病例可合并颜面偏侧萎缩。
带状损害常累及浅部及深部皮下层如皮下脂肪、肌
肉和筋膜,最终硬化固定于下方的组织,常引起严重的畸形。
在肘、腕、指等关节面越过时,可使关节活动受限,并发生肢体张弓状挛缩和爪状手。
4、泛发性硬斑病点滴状、斑块状和线状等类型损害可部分或全
部合并存在,损害很多,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很少累及面部,损害常有融合倾向,常可合并关节痛、腹痛、神经痛、偏头痛和精神障碍,偶可转为系统性硬皮病。
5、深部硬斑病Su及Person(1981)报告的病例,即深部脂膜及
筋膜硬化的硬斑病,有时亦侵及真皮及真皮深层及浅部肌肉。
6、致残性全硬化性硬斑病是一种最近报告的另一种类型硬斑病,发生于儿童,发病年龄自1~14岁,多见于女孩。
真皮、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及骨骼发生炎症和硬化,好发于四肢,特别是伸侧,手、足、肘和膝呈屈曲挛缩,很少侵犯内脏,无雷诺现象,患者可有硬化性苔藓样皮损,身体其它部位可有典型硬斑病表现。
硬斑的鉴别诊断:
1斑状硬斑病:皮损多发生在腹部、背部与四肢,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水肿样硬斑。
数年后皮损消失,遗留色素沉着。
2滴状硬斑病:皮损由无数粟粒状圆形斑点组成,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颈、前胸和背部为多见。
病变进展缓慢,硬斑可完全消退。
3泛发性硬斑病:皮肤损害比较广泛,呈滴状或线状,常伴有关节痛、腹痛、偏头痛及内脏损害,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系统性硬
皮病。
硬皮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可应用的药物及方法虽多,疗效的评价比较困难,效果也不一。
局限性硬皮病小片损害可选用普鲁卡因加皮质类固醇悬液如泼尼松龙2.5mg/mL或去炎松5~10mg/mL,局部皮内注射或皮损内注射。
亦可外用氟化皮质类固醇制剂。
肢体受累病例应使用物理疗法,如音频、蜡疗、推拿、按摩等。
坚持体疗、配合蜡疗能很快改善带状硬皮病的肢体关节挛缩及活动受限,恢复肢体功能。
口服维生素E,每日200~300mg,有一定效果。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硬斑的诊断,硬斑怎么处理的相关内
容介绍,更多有关硬斑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