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体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 常不足。男子病多在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 病,多由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中医基础体质
12
第12页
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阴阳平和质: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④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⑤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灵敏,
第8页
理想体质标志
①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②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有弹性。 ③声音洪亮有力,牙齿清洁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
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④动作灵活,有较强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⑤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⑥处事态度主动、镇静、有主见,富有理性和创造性。 ⑦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有较强抗干扰、
体格:
身体各个别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 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情况来判断。
体型:
指身体大小形态百分比形态特征,是衡量体格主要 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 肤色之黑白苍嫩差异。
中医基础体质
5
第5页
生理功效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 脉象、舌象、呼吸情况、语言高低、食欲、口 味、体温、对寒热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 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
体质偏阴者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 滋腻之物和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 之品。
中医基础体质
19
第19页
中医指导养生
在食疗方面,体质偏阳者,进食宜凉而忌热。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 形体肥胖者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 胃酸偏多者,则不宜酸咸食品。 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肥腻厚味
抗不良刺激和抗病能力。
中医基础体质
9
第9页
影响体质原因
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 内所禀受一切.
包含父母生殖之精质量,父母血缘关系 所赋予遗传性.
父母生育年纪,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 中母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给予 一切影响。
中医基础体质
10
第10页
年纪原因与体质关系
① 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阶段,体质基础 定型于青春期之末。
形体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情况、视听觉 、触嗅觉、耐痛程度、皮肤肌肉弹性、头发多少 与光泽等方面差异。
中医基础体质
6
第6页
心理特征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反应,是 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 能力等总称。
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气 质、性格等差异。
中医基础体质
7
第7页
体质评价指标
辛辣燥烈之品。 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
中医基础体质
20
第20页
工作潜力大 ⑦本身调整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中医基础体质
13
第13页
含有这种体质特征人,不易感受外邪 ,极少生病。即使患病,多为表证、实证 ,且易于治愈,康复亦快,有时会不药而 愈。
假如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 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 ,易获长寿。
中医基础体质
14
第14页
偏阳质:
中医基础体质
2
第2页Biblioteka 一、体质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 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 性和外界生存环境取得 性原因所决定,表现在 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 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相对 稳定特征。
中医基础体质
3
第3页
二、体质组成
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 心理活动
中医基础体质
4
第4页
形态结构差异性
体表形态:
包含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 舌象、脉象等。
含有这种体质特征人,对风、暑、热等 阳邪易感性较强。
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 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 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轻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 血等病证。
中医基础体质
16
第16页
偏阴质:
①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轻易疲劳 ②面色偏白而欠华 ③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④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效普通 ⑤平时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冬季手脚凉 ⑥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 ⑦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
中医基础体质
17
第17页
含有这种体质特征人,对寒、湿 等阴邪易感性较强。
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 、阳虚之证;轻易发生湿滞、水肿、 痰饮、瘀血等病证。
中医基础体质
18
第18页
体质特征与饮食调理
调理时需多方面办法配合,如体质偏 阳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及 辛辣之味。
中医基础体质
中医基础体质
第1页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概 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 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 进行诊疗和防治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理论支撑,又是个性 化诊疗理论基础。中医讲“因人制宜”,就是强 调在诊治疾病时因个人体质差异而有对应不一样 。
② 青春期到35岁左右,女性体质常会发生较显著改变,且
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病态。相对而言,男性 这一时期改变不很显著。 ③ 35岁至更年期以前男女,均处于壮年阶段,体质改变大 多数较为平缓。
④ 50岁上下妇女和55~60岁左右男子进入了更年期,因天
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改变。 ⑤ 更年期以后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日渐虚性化,常以虚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坚固 ②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④食量大,消化吸收功效旺,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⑤平时畏热喜冷,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⑥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偏阳 ⑦精力旺盛,动作灵敏,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中医基础体质
15
第15页
①身体形态:内部结构和功效完整性、协调性。
②身体功效水平:心血管、呼吸系统功效。
③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
④心理发育水平:情感、行为、感知觉、意志等方面。
⑤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神心理环境适应 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抵抗、调控能力、修复能力。
中医基础体质
8
主,兼夹痰瘀。
中医基础体质
11
第11页
性别差异与体质关系
男为阳,女为阴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效较强,体魄健壮魁 梧,能胜任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性格多外向,粗犷 ,心胸开阔。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效较弱,体形小巧苗 条,性格多内向,喜静,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中医基础体质
12
第12页
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阴阳平和质: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④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⑤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灵敏,
第8页
理想体质标志
①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②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有弹性。 ③声音洪亮有力,牙齿清洁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
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④动作灵活,有较强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⑤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⑥处事态度主动、镇静、有主见,富有理性和创造性。 ⑦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有较强抗干扰、
体格:
身体各个别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 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情况来判断。
体型:
指身体大小形态百分比形态特征,是衡量体格主要 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 肤色之黑白苍嫩差异。
中医基础体质
5
第5页
生理功效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 脉象、舌象、呼吸情况、语言高低、食欲、口 味、体温、对寒热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 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
体质偏阴者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 滋腻之物和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 之品。
中医基础体质
19
第19页
中医指导养生
在食疗方面,体质偏阳者,进食宜凉而忌热。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 形体肥胖者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 胃酸偏多者,则不宜酸咸食品。 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肥腻厚味
抗不良刺激和抗病能力。
中医基础体质
9
第9页
影响体质原因
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 内所禀受一切.
包含父母生殖之精质量,父母血缘关系 所赋予遗传性.
父母生育年纪,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 中母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给予 一切影响。
中医基础体质
10
第10页
年纪原因与体质关系
① 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阶段,体质基础 定型于青春期之末。
形体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情况、视听觉 、触嗅觉、耐痛程度、皮肤肌肉弹性、头发多少 与光泽等方面差异。
中医基础体质
6
第6页
心理特征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反应,是 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 能力等总称。
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气 质、性格等差异。
中医基础体质
7
第7页
体质评价指标
辛辣燥烈之品。 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
中医基础体质
20
第20页
工作潜力大 ⑦本身调整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中医基础体质
13
第13页
含有这种体质特征人,不易感受外邪 ,极少生病。即使患病,多为表证、实证 ,且易于治愈,康复亦快,有时会不药而 愈。
假如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 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 ,易获长寿。
中医基础体质
14
第14页
偏阳质:
中医基础体质
2
第2页Biblioteka 一、体质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 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 性和外界生存环境取得 性原因所决定,表现在 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 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相对 稳定特征。
中医基础体质
3
第3页
二、体质组成
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 心理活动
中医基础体质
4
第4页
形态结构差异性
体表形态:
包含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 舌象、脉象等。
含有这种体质特征人,对风、暑、热等 阳邪易感性较强。
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 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 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轻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 血等病证。
中医基础体质
16
第16页
偏阴质:
①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轻易疲劳 ②面色偏白而欠华 ③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④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效普通 ⑤平时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冬季手脚凉 ⑥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 ⑦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
中医基础体质
17
第17页
含有这种体质特征人,对寒、湿 等阴邪易感性较强。
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 、阳虚之证;轻易发生湿滞、水肿、 痰饮、瘀血等病证。
中医基础体质
18
第18页
体质特征与饮食调理
调理时需多方面办法配合,如体质偏 阳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及 辛辣之味。
中医基础体质
中医基础体质
第1页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概 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 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 进行诊疗和防治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理论支撑,又是个性 化诊疗理论基础。中医讲“因人制宜”,就是强 调在诊治疾病时因个人体质差异而有对应不一样 。
② 青春期到35岁左右,女性体质常会发生较显著改变,且
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病态。相对而言,男性 这一时期改变不很显著。 ③ 35岁至更年期以前男女,均处于壮年阶段,体质改变大 多数较为平缓。
④ 50岁上下妇女和55~60岁左右男子进入了更年期,因天
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改变。 ⑤ 更年期以后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日渐虚性化,常以虚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坚固 ②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④食量大,消化吸收功效旺,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⑤平时畏热喜冷,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⑥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偏阳 ⑦精力旺盛,动作灵敏,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中医基础体质
15
第15页
①身体形态:内部结构和功效完整性、协调性。
②身体功效水平:心血管、呼吸系统功效。
③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
④心理发育水平:情感、行为、感知觉、意志等方面。
⑤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神心理环境适应 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抵抗、调控能力、修复能力。
中医基础体质
8
主,兼夹痰瘀。
中医基础体质
11
第11页
性别差异与体质关系
男为阳,女为阴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效较强,体魄健壮魁 梧,能胜任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性格多外向,粗犷 ,心胸开阔。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效较弱,体形小巧苗 条,性格多内向,喜静,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