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品种与温床硬枝扦插效果关系试验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品种与温床硬枝扦插效果关系试验与应用
朱洪才;赵剑平;汪海涛;高新文;沈增学
【摘要】为查明生产上栽培的主要新老桑品种对地加温线温床硬枝扦插效果及其适用性,我们选择26个桑品种进行了扦插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其中77%的新老品种扦插发根率和炼苗成活率都达90%以上,只有少数品种的扦插发根率在50%左右,也有极个别的品种(水桑)扦插不能生根成活.
【期刊名称】《江苏蚕业》
【年(卷),期】2010(032)003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桑品种;硬枝温床扦插
【作者】朱洪才;赵剑平;汪海涛;高新文;沈增学
【作者单位】镇江市丹徒区茧丝绸总公司,212028;镇江市丹徒区蚕桑技术指导站;安徽源牌实业公司;安徽省农科院蚕研所;苏州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88.3
桑品种与硬枝扦插效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扦插繁殖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试验研究报道认为,在大田条件下扦插,绝大部分栽培的良种桑扦插成活率很低[3-5]。
因此,要提高这些栽培品种的扦插成活率和实用价值,必须根据桑树扦插的生根机理,研究出适合扦插生根要求、并成本低廉、方法简易的插床。
在这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进
行了多年的探索与改进,上世纪 90年代前后,我们设计了地加温线温床,以湖桑 32
号为扦插材料,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1]。
在此基础上,最近几年又对目前生产上栽培的几十个新老品种,连续三年进行了地加温线温床硬枝扦插试验与应用,取得了很好
的结果倾向,现将资料整理如下,供应用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桑品种
2008~2010年,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镇江蚕种场提供 26个桑品种扦插的穗条,其中绝大部分是生产上栽培的新老桑品种。
1.1.2 穗条采集与插穗准备
根据各品种春期桑芽萌发迟早,分别于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在桑园内采剪穗条,取回后经保鲜贮藏,于 3月 20日将插穗插入温床。
入床前夕,剪取插穗(直径 1.2cm以上,长约 16cm),每10根一捆,穗基经桑树扦插专用生根剂(笔者研制)浸渍处理 20
个小时后,取出插入温床。
1.1.3 温床构建与插穗入床
温床结构与构建以及扦插方法已如前报[1-2],床温保持 28~30℃,每日适当喷水,插穗在温床内管理 14天后,取出调查,并进行炼苗试验。
1.2 试验设计方案
1.2.1 各品种扦插发根率分区
选用如下26个新老品种为硬枝扦插穗条,即湖桑32号、湖桑7号、湖桑199号、桐乡青、新一之濑、桲椤桑、伦教 40号、垂桑、九曲桑、水桑、农桑 8号、农桑12号、农桑 14号、育 2号、育 151号、育 71-1、山东 7946、新缰 9204、湘 7920、蚕专 4号、激 7681、凤尾芽变、苏湖 16号、金 10号、嘉陵 20号、果桑大十等。
每个品种剪取插穗 100株,每 10株一捆。
1.2.2 各品种炼苗成活率分区
将上述供试品种的扦插幼苗在温床内 14天后,凡扦插发根率达到 90%以上的每个品种随机选择50株,分区移到室外炼苗[2]。
1.2.3 桑芽发育状态与扦插效果分区
供试的品种为果桑大十和育 71-1,每个品种的桑芽发育状态分设休眠、露青、脱苞3区,每区扦插200株,每 10株一捆,插入温床。
1.3 试验效果调查
1.3.1 插穗发根率调查
插穗在温床内扦插 14天后(4月 3日),全部取出,逐一调查各区的扦插发根率,同时将一部分幼苗随机栽入室外作炼苗试验[2]。
1.3.2 炼苗成活率调查
将各品种扦插发根率达到 90%以上的幼苗,经发根率调查后,移入室外炼苗,40天后,待植株死活分明时,点数调查各品种的炼苗成活率。
2 试验结果
2.1 品种与扦插发根率关系
从地加温线温床扦插试验结果(表 1)可以看出:1.在供试的 26个桑品种中,扦插发根达到 90%以上的占供试品种的 77%,扦插发根率在 50%左右的占 15%,仅有一个桑品种(水桑)扦插不生根。
2.在扦插发根率高的品种中,有老品种栽培极广的湖桑 32号、新育成的主要品种有农桑 14号、育 71-1和蚕专 4号以及山东 7946、新疆9204、湖南 7920和广东的果桑大十等。
表1 桑品种与温床扦插发根率关系调查﹡﹡2008-2010年试验调查汇总资料,扦插为休眠芽穗条。
桑品种扦插株数发根株数发根率(%)湖桑 32号 100 98 98湖桑 7号 100 91 91湖桑199 100 99 99桐乡青 100 97 97新一之濑 100 97 97伦教40号 100 56 56桲椤桑 100 51 51垂桑 100 90 90九曲桑 100 18 18水桑 100
0 0育151 100 90 90育2号 100 93 93育71-1 100 95 95蚕专 4号 100 93
93新疆9204 100 92 92山东7946 100 93 93嘉陵 20号 100 53 53农桑 8号100 98 98农桑 12号 100 90 90农桑 14号 100 95 95凤尾芽变 100 98 98金
10号 100 98 98湘7920 100 98 98果桑大十 100 94 94激7681 100 61 61苏湖 16号 100 91 91
2.2 桑品种与扦插炼苗成活率关系
调查结果(表 2)表明,扦插发根率达 90%以上的 20个品种幼苗移到室外炼苗后,其
炼苗成活率也都在 90%以上,扦插发根率与炼苗成活率两者的倾向是一致的。
表2 桑品种与炼苗成活率关系调查桑品种炼苗株数成活株数成活率(%)湖桑 32号50 49 98湖桑 7号 50 47 94湖桑199 50 49 98桐乡青 50 48 96新一之濑 50 49 98垂桑 50 45 90育151 50 47 94育2号 50 48 96育71-1 50 48 96蚕专 4号 50 47 94新疆9204 50 47 94山东7946 50 47 94农桑 8号 50 48 96农桑
12号 50 45 90农桑 14号 50 46 92凤尾芽变 50 48 96金10号 50 49 98湘7920 50 49 98果桑大十 50 45 90苏湖 16号 50 46 92
2.3 不同品种穗芽发育状态与扦插效果关系
本试验的春期发芽较早的育 71-1和果桑大十两个桑品种为试验调查材料,结果(表3)表明,两个品种穗条桑芽处于休眠(强迫休眠)状态时剪穗扦插,其发根率都达到90%以上,但穗条桑芽露青和脱苞时剪穗的扦插发根率要低一些(低 1~4%)。
因此,生产上采集穗条时间应在穗芽露青前夕(桑芽呈休眠状态)剪取较好,早生桑穗条要早剪,
晚生桑应迟剪。
表3 穗条桑芽发育状态与扦插发根率关系调查﹡﹡试验于 2010年春期,地点镇江
市丹徒区蚕桑站催青室。
品种及穗芽状态穗条剪取日期(月、日)扦插株数扦插发
根数发根率(%)果桑大十桑芽休眠 2月 10日 200 182 91桑芽露青 3月 4日 200 180 90桑芽脱苞 3月 17日 200 176 88育71-1桑芽休眠 2月 11日 200 186
93桑芽露青 3月 4日 200 182 91桑芽脱苞 3月 17日 200 178 89
3 小结与讨论
3.1 硬枝扦插与桑品种
众多的试验和实践认为,在大田条件下扦插,目前生产上栽培的绝大多数品种,其扦插成活率极低[3-5],因此,硬枝扦插繁殖对大多数桑品种而言,生产上一直无法应用,尤
其栽培面积很广的湖桑 32号更是如此。
本试验应用地加温线温床,使生产上栽培的绝大多数(77%)品种,其硬枝扦插发根率和炼苗成活率都能达到 90%以上,在生产上试用取得了成功。
该项技术表明,过去认为硬枝扦插难以成活的一些栽培品种,只要
采用地加温线温床扦插,就可突破以往难以插活的难关,在生产上取得良好的扦插效果。
3.2 地加温线温床适于新老栽培品种硬枝扦插的机理
已有研究表明,桑树硬枝扦插生根成活是受内外因素的制约[4-5],在大田环境条件下春季扦插,主要是温度不适合桑树扦插生根的要求(地温28~30℃),因此,对根源体少的品种或穗条,扦插就不容易生根成活。
地加温线温床是通过电热加温,并加以控制,使床温经常保持在 28~30℃之间,在其他条件配合下,使大部分品种的发根率达到90%以上,即使根源体极少或无根源体的穗条扦插后,在剪口处能形成大量的愈伤根,取得很好的扦插效果。
3.3 穗条桑芽发育状态与扦插效果
本试验采用两个桑品种(果桑大十与育 71-1)进行穗芽不同发育状态硬枝扦插调查
比较,结果获得一致倾向,即穗芽处于休眠状态(强迫休眠)的扦插发根率最高,达 90%以上,穗芽露青或脱苞的扦插发根率低,发育程度开差越大,效果差异也越大。
因此,生产上进行硬枝扦插时,应在桑芽露青前夕(穗芽呈休眠状态)采集穗条。
由于各地气候、年份和桑品种不同,春期桑树发芽迟早有所差异,因此必须掌握上述原则灵活掌握,尤其对发芽期不同的桑品种应进行分批剪取穗条。
参考文献
[1]沈增学,胡子刚,王承欣,等.湖桑硬枝电热线温床扦插研究[J].蚕业科
学,1992,18(4):220-226
[2]赵剑平,朱洪才,沈增学.桑树硬枝温床扦插技术的改进与技术要点[J].中国蚕业,2009,30(1):100-104
[3]赵健根,黄献洪,蔡丹桂.影响桑树扦插成活率相关因子试验[J].江苏蚕
业,2010,32(1):61-62
[4]南泽吉三郎著,沈增学等译,栽桑学一基础与应用(日),东南大学出版,1992年,31-33,112-113
[5]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编(第二版),桑树栽培及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91年,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