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考语文考试大纲(三明)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三明语文)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的精神,结合三明市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命题要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

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鼓励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7.命题既要考虑到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到初、高中的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初中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识字写字(语基)
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写字的考查,要关注学生写字的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考试目标与要求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正确、端正、清晰地书写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

2.正确辨析运用词语,包括成语、关联词语的准确运用。

3.句子的积累和运用。

(主要有句子的辨析,仿写等题型《语文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要基本了解。

)
4.了解文化常识,识记重要的作家与作品知识。

5.背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7~9年级)。

6.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阅读
1.文言文
考试目标与要求
文言文的考查,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能够顺畅地朗读,读音正确,节奏合理。

2.能理解古诗文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3.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

5.对古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写作特色等能够作必要的理解和赏析。

6.文言文阅读除了考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附录中推荐的16篇文言文之外,还包括课内外浅易的文言文。

名著阅读
考试目标与内容要求
1.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2.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习惯。

鼓励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考查课外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伊索寓言》《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

(8分)
4.侧重考查对名著中主要人物与主要情节的把握与理解。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精读的考查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现代文略读的考查,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浏览能力的考查,重在考查课外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如《伊索寓言》《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等。

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要有难有易,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

在阅读考查中,不能搞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不要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宜把不属于阅读目标范围的题目编在阅读试题中。

说明性文章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前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4.略读评价,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考查浏览评价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

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2.说明顺序的辨析。

明确说明文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等)
4.说明语言的品析。

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能理清行文思路,看出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找出过渡性的词、句、段等。

6.考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会。

考查运用信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字、词、句,挖掘潜在信息,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议论性文章阅读
考试目标与要求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分清论题和论点;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分清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所有的分论点都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论点。

2.学会分析论据,理解论据和论点间的联系。

考查题型主要有:辨析论据类型,体会其作用;补充论据等。

3.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及作用。

4.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包括对过渡句、段,文章层次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5.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6.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谈从议论文中获得的启示等。

记叙性文章阅读(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等)
考试目标与内容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6.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写作
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作文命题还应注意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

考试目标与内容要求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5.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语言规范、自然、流畅、优美。

8.杜绝套背范文。

9.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重在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中考着重考查学生根据设置的情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

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