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类学视角下民族医药研究趋势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下旬刊
M 142教育探索丨
J 一、引言
“医学人类学”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特奇在1963年发表的“医学人类学”一文中正式提出的,自此它成为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人类学中发展最快的一支,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作为一门专业化学科出现。

医学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类学跨文化研究的特质依然是其秉承的基本准则,但却以更加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去审视病患—健康—治疗、社会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关注的是病人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映与生病的行为,而不是疾病本身,更加强调医学从业者对生命本身的关怀与尊重,方法上更加注重田野调查。

“民族医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或国外学者的著作中,与“传统医药”是同义词。

而在我国,“民族医药”通常特指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传统医药,即我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

二、研究综述
1、国外医学人类学视角下的传统医药(民族医药)研究状况
医学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上世纪20年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巨变休戚相关的,医学的进步与人类疾病谱的变迁,使得患病不再是一个独立事件,也不能再以简单的生物属性来解释,而成为了自然、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相互关系之间的复杂产物,由此国际上开始出现了探讨“精神病学与人类学”的早期社会医学问题活动,被学术界公认为医学人类学形成的雏形。

医学人类学对于传统医药(民族医药)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24年出版的由英国人类学家威廉·哈勒姆·里弗斯(William Hallam Rivers)编著的《医学、魔法与宗教》一书,被认为是医学人类学划时代的著作,具有非凡的里程碑意义。

他指出应从文化信仰的角度去研究土著医学体系,把医学与文化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社会习俗与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进入70年代后,对于传统医药(民族医药)的研究进入了鼎盛时期,学者们从历史、文化、信仰、社会、环境、认知、体质等多方面去研究了民族医药体系、健康观念、求医行为等,横跨了众多学科领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异族田野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对非西方医学体系的跨文化比较实证研究,如功能主义人类大师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艾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仪式大师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等都在其民族志中讨论了异文化的医疗保健。

[1]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科间的不断分化、细化与交叉,基于医学人类学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其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理论与新方法。

因此本文以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国外文献来源依据,检索时间
(1990-2018),以“Medical anthropology”(医学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and “ medicine”(医学人类学+医药),“Medical anthropology”and “traditional medicine”(医学人类学+传统医药)为主题词,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567条,经过筛选后保留1345 条。

从发文时间和国家来看,该领域从1996 年至2018年文献发表量每年递增,2007年后增长幅度较大。

美、英、加、法等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国家,美国以473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占发文总量的35%,其他国家则直至2006年才逐渐兴起,中国发文数量共计18篇,自2009年以后发文量逐年增长。

从发文的机构和发文作者来看,大学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机构全部都是大学,其中美国占据6席,总共发文88篇,排在首位是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18篇)、其次是美国哈佛大学(17篇)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16篇);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 Singer Merrill 教授(10篇),其次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 Baer Hans A(9篇)、美国密歇根大学的Inhorn Marcia C(8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Aggarwal Neil Krishan(8篇)、巴西圣保罗大学的Fontao Zago Marcia Maria(7篇) 等。

从研究方向来看,排前10位的是人类学(452篇)、公共环境职业健康(382篇)、生物医学社会科学(371篇)、法医学(109篇)、精神病学(104篇)、社会科学其他主题(97篇)、普通内科学(58篇)、卫生保健科学服务(54篇)、神经病学(42篇)、生殖生物学(42篇),其中人类学是以36.2%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位。

由此可见,医学人类学与应用医学研究关系密切,社会科学研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的有健康(95次)、法医人类学(88次)、民族志(58次)、法医学(56次)、文化(55次)、治疗(52次)、公共卫生(45次)、妇女(41次)、科学和医疗实践(40次)等,这说明基础性研究依旧是国外医学人类学研究热点。

在位居第三位的民族志研究中,传统医药研究依旧是研究的重点,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中医药、印度的生命吠陀医学以及风行于欧美的顺势疗法等,但从目前发文的整体情况来看,传统医药研究不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2、国内医学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医药发展研究状况我国医学人类学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以1986 年中国人类学学会编辑出版的《医学人类学论文集》和《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2]虽仅仅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从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了对民族医药的相关专著研究(见表1)。

虽然基本上都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证研究,然而研究内容凌乱、分散,并未形成理论体系。

医学人类学视角下民族医药研究趋势综述
张 翔
(贵阳中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2)
【摘 要】 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法与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国内外医学人类学文献梳理后发现,国外学者在上世纪30
年代就开始了民族医药的相关研究,跨越的学科范围较广,成果较多,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医学研究,但目前并非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国内的研究兴起时间较晚,发展趋势较为明显,研究对象与内容集中,但研究成果有限,大部分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也并未形成成熟的团队与明显的领军人物,今后尚需有所突破。

 【关键词】 医学人类学;民族医药;传统医药;研究趋势
M
丨教育探索J
时间作者专著
1990年《回族医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郭绍荣、段桦、郭大昌主编《中国佤族医药》
1995年陈珞珈、邓明仲、郁文骏主编《中国当代民族医药集成》
田兴秀、关祥祖主编《苗族医药学》
1996年陈泽远、关祥祖主编《畲族医学》
张绍云主编《中国拉祜族医药》
1997年王厚安主编《水族医药》
1999年何建疆、黄晴岚主编《中国哈尼族医药》
表1 上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专著
随着学者们研究不断地深入化,2005年起研究成果开
始不断涌现(见表2)。

其主要领域开始集中在生物体质性
研究和社会文化性研究两个方面。

时间作者专著
2005年朴明杰主编《乡药集成方》(76-85卷)校释
许香兰主编《汉方医学指南》校释
陈卫川主编《中国回族医药》
单于德主编《回族医药学简史》、《回族医学奥义》、《回药
本草》
2006年张艺、钟国跃主编《羌族医药》孙永锡编著、孙武松整理的《中国朝鲜民族医学真髓》云南中医学院编著《纳西东巴医药研究》
孙济平主编《毛南族医药》
褚国主编《中国民族医药散论》2007年雷后兴、李水福主编《中国畲族医药学》孙保芳、刘树民主编《鄂伦春族习惯用药》
谭恩广主编《毛南族医药》2008年郑进、张超主编《云南民族医药研究》2010年周元川、郑进主编《怒江流域民族医药》
张友春主编《医学人类学》
梁俊主编《论民族医药:医学类型和表达范式的比较研
究》
2013年洪荒、吕丰主编《思维的和谐--中国民族医药思想研究》史展主编《拯救人类的医学发现》
2014年郭凌云、李敏、张桂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研究》
秦阿娜主编《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医院传承与保护——以凉山彝族医药为例》
2016年洪宗国主编《中国民族医药思想研究》
2017年杨炳忻 、杜嚣主编《医学的未来》
2018年席焕久主编《生物人类学》
表2 2005-2018年相关研究专著
同时,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民族医药进行研究的文章更是举不胜举。

国内以 CNKI数据库为依据,检索时间(1995-2018),以 “医学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民族医药”,“医学人类学”+“医药”为主题词,共检索出中文文献 458 条,经筛选后,保留文献 220 条。

从发文时间来看,1995-1999年文献数少于5篇,2000-2005年小于10篇,2005-2018年平均每年17篇,其中2014年达到顶峰40篇,由此可见,国内关于民族医药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献数量在不断攀升,民族医药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医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发文机构来看,高校是该领域的中流砥柱,云南中医学院(15篇)、云南大学(12篇)、中山大学(12篇),中央民族大学(7篇)、上海中医药大学(6篇)、四川大学(5篇)、内蒙古师范大学(5篇)等,然而在医学类院校中仅有云南中医学院发文量较多,说明在我国医科类院校中对医学人类学的认可度不高。

从发文作者来看,281位作者发表了218篇文献,其中122位作者单独发文141篇,在本领域尚未形成较为明显的合作团队和领军人物,研究者大都是近十年来开始从事相关研究的生力军;218篇文章被引频次总体较少,20次以上的只有6篇,10-20次的10篇,说明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十分薄弱。

具体来说,本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排前几位的有:云南中医学院张忠玉(7篇)、云南大学张实(6篇)、红河学院徐义强(6篇)、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乌仁其其格(5篇)、北京大学赖立里(5篇)等;被引频次最高的三位学者是社会学民族学学院乌仁其其格(63次)、云南大学张实(37次)
和北京大学赖立里(30次)。

乌仁其其格、张忠玉和张实等学者是目前我国医学人类学民族医药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从学科分布来看,民族医药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多,如:医疗卫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但主要集中于医疗卫生(141 篇)和社会科学(84篇),显示了与社会科学和医学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从研究范围来看,国内医学人类学民族医药的田野调查多集中于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几个省份,首先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云南,其次是广西、四川、湖南、贵州、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

研究对象涵盖了31个少数民族与族群,其中傣族、蒙古族、土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是关注的重点,其次是藏族、彝族、苗族、壮族等,“仪式治疗”、“医疗体系”、“疾病认识”、“药效功能研究”、“产业化研究”等是民族医药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了民族医药的文化翻译;民族医药的效用分析;多元医学语境下的求医行为研究;民族医药中的身体观、病因理论、疾病分类和治疗原则与方法;现代化与民族医药等,然而研究成果并不显著。

具体来说,“巫医”与“地方民族医疗体系”这两个方面研究成果是最多的,第一,对“巫医”的研究注重分析在当地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它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长久性,阐述其特殊医疗仪式文化和功能,如:乌仁其其格和郭淑云在萨满和安代仪式功能以及内蒙古民俗人类学等方面研究;刘小幸和李永祥对彝族宗教祭司毕摩作毕和苏尼施巫参与疾病诊疗的功效研究;杨文笔对宁夏南部的回族巫医都哇师进行了类型、传承、功能等详细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等;第二,将“地方民族医疗体系”置于一定文化情景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从特定的文化情境出发,对病因理论、诊断标准、治疗手段,医患关系、医师培育机制等来进行考量,认为在复杂的社会,医学现象多多少少都会表现出多种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因而在地方民族医疗体系中,患者都会有两种以上的治疗选择,每一种都可以作为其它方式的替代,它们共同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在这种多元选择之下,对病因的认知是核心,这种认知是基于当地文化传统信仰的。

如:张实、刘志扬、徐君、孙金菊、龚方、刘平安、杨善华、杨蓉等的文章就通过对不同省份的不同民族的医疗体系进行田野调查,论述地方民族医疗体系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我国现行医疗资源所起到的重要补充。

三、评述
综上所述,以高校作为中坚力量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虽然涵盖了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但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外是以自然科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为主,研究趋势明显,主要集中于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妇女身心健康、艾滋病等特殊问题方面,传统医药(民族医药)研究在国外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并不是热点问题,关注度不高。

而通过对国内文献研究表明,虽然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关注民族医药的发展,但民族医药在我国医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并不显著,没有形成明显的合作团队和领军人物,成熟的研究团队比较少,大多数研究者是从2005年起才开始从事相关研究,研究学科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及医药相关学科,自然科学研究内容和成果较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医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有30多个少数民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族医药学,这为我国医学人类学民族医药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医学人类学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因而研究成果有限,但其新颖独特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方法将开创我国民族医药研究的新篇章,随着(下转第46页)
143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下旬刊
M 46西部教育丨
X
1、多媒体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水平是发展和动态的,从上世纪90年代的多媒体、视频资源,到如今的微课、翻转课堂,微博、微信平台,互联网时代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授课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势,才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强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中国现代文学网络示范课主要解决多媒体课件、影像、视频资料等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除中国现代文学课件在不断完善外,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了大量视频、影像资料。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版、朱自清散文朗诵版等,而影像资料库收集了现当代影片40部左右,我们仍在通过各种方式完善和建设中。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品选,都存在文字性较强,感性思维较突出的特点。

不能用多媒体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

我们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讲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通过播放朗诵文件,配合唯美的画面,带领学生体验文字与音频结合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达到真正欣赏和享受的效果。

讲述曹禺《雷雨》时,通过链接方式,让学生观看明星版《雷雨》话剧,直观感受曹禺戏剧台词的精妙和语言的魅力。

我们深知完全多媒体授课存在很多弊端,如学生忙于抄笔记,原本丰富的眼神交流变成了冰冷的人机交流,因此我们注重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对重点章节内容辅助运用多媒体课件,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整。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但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成本,甚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辅助制作,不断更新补充资料,往往花费授课教师极大的精力和时间,这是多媒体教学的难题之一。

微信平台是近几年非常便捷和流行的交流沟通平台,课题组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学生建立微信交流群,分享与当代文学相关的文献,包括作家访谈、作品评价等,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一种学业和思想交流的渠道。

2、影像资源
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密不可分。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举不胜举,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影像作品进行播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文学作品的特色,形成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影视作品,直观地感受作家笔下的世界和人生,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影像教学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由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优秀电影众多,而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作品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体会文字和画面、图像的不同,分析创作者的意图和主题,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因此,我们会在课后安排学生观看《祝福》、《骆驼祥子》、《为奴隶的母亲》、《芙蓉镇》等经典影片,鼓励学生比较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异同,撰写相关论文或影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但影像资料不能代替原著阅读。

很多影片经过导演、演员等的团队合作和再创造,已经与文学作品本身相去甚远,文学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富有张力,只有仔细阅读作品,透过字里行间体会文字的美,揣摩作者的意图,感悟作者构思的精妙,才能体验文字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回顾本校中国现代文学改革的每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仍有很多困惑,比如实践教学的比例,学生查阅文献任务难以落实,思政教育的融入,尤其是课程视频的录制等,使教改的实施遇到瓶颈,如何协调和突破是今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教学改革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文学课程的改革,仍需不断探索,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颖.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6.10.
[2] 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9.
[3] 吕金娥.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构想与实施方案[J].新西部,2016.04.
[4] 吕金娥. 精讲—实践—自主研究模式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J].新西部,2016.11.
【作者简介】
吕金娥(1975.4—)女,副教授,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从事现当代文学、语言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其研究成果也必将会不断涌现。

【注 释】
[1] 张丹.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5.48.
[2] 张宁,赵利生. 三十年来中国医学人类学研究回顾[J].浙江社会科学,2011.02.15.
【参考文献】
[1] 石硕.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J].民族研究,2014.01.78-89+125. 
[2] 施剑平,王寅,郑进.中、彝医文化传承的初步比较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02.50-53.
[3] 郭绍荣,李学兰,里二,段华,马绍宾.佤族医药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02.1-4+46. 
[4] 诸国本.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01.1-5. 
[5] 唐静雯,杨超,李璇,耿耘,马超英.汶川大地震对羌族医药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05.5-7.
【作者简介】
张 翔(198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问题.
(上接第143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下旬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