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作者是袁黄。

该书为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7篇《了凡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
考作用。

我网购了一本《了凡四训》,9月15日看完。

《了凡四训》是一本劝善书。

该书
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
自已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得福报。

书中分四部分组成:“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说”。

首先,了凡先生在15岁时,偶遇慈云寺孔道长。

孔为余起数:“县考
童生,当十四名,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从此坚信“命
由天定。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但自从拜访了云谷禅师后,领悟
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

”的立命之说。

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
灵验。

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
矣。

”“―――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启。

”等等。

并于六十九岁之时,他给
儿子写下家训:《了凡四训》。

“改过之法”。

通过三个方面“发耻心”,“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发勇心”来改过。

在没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须改过,将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


不能彻底改过,纵然修善了,也会使得善中夹杂着恶,其功难显。

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

人只有知道自已是谁,应该做什么,并自觉主动地去践行,使之成为“有心人。


“积善之方”。

通过十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并从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
等方面进行展开。

且对“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与人为善,
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方面进行细述。

其经典语句有“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
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

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

”等。

强调人要以慈悲为怀,与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不可以自我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资源。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

”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自身就是一个
小宇宙,与天地的运行规律一致。

人只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修身养性,就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
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
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吗?
我用“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来与大
家共勉。

以上是我15天来,对《了凡四训》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不胜感激。

袁了凡,原名袁黄,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今属嘉兴)人。

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

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春秋时期,有很多的“先知”,他们通过观察一些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判断出他接下来
的祸福吉凶,《左传》里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个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泽,坏事多就有灾难。

相对于做好事来讲,不做坏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错误,是获取福报的第一步。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了凡认为,欲要改过,一定要有三颗心,一是羞耻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发勇之心。

王阳明曾言自己的学说是“致良知”之学,这个致良知就是羞耻之心。

匪盗被王阳明
关押起来,让他们脱掉衣服的时候,他们依然会不好意思,这就是羞耻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东西,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会太出格。

第三个是发勇之心,就是说,人意识到错误之后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要勇于改正错误。

比如,意识到每天熬夜是一种坏习惯,知道不对,但是就是不改,这样是万万不可取的。

天下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反省,努力更正。

此篇讲述了凡先生从认命到决心改命的过程。

了凡少年时被一名高人孔先生算定一生,后来各个阶段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在孔先生的算定中,这让了凡先生对"命中注定"深信不疑,于是无欲无求,按照孔先生算定的人生轨迹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也
陷入命中无时莫强求的宿命论里。

直到有一次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曰: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在云谷的循序教导和点播下,了凡先生了解到命的定数和自求命数的原理,终于道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人生感悟。

我也终于在此篇里解读到命运的真相,弄清了宿命与造命之间的关系。

古人云:命由天定,运由己生。

其实命运二字是分开的:命与运。

可以认为人的"命"是确定的,而所谓"运"是个人行为,言语,心念与反应的宿世果报。

每个人的阴阳运数不定,是动态的,是可以自我把握的。

命中带有此运,不代表已运此运。

就好比一出生上天给到每个人的土地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土地肥沃,有一些土地贫瘠,一些山峦起伏,一些溪水蜿蜒,就像我们"命"里初始的轨迹。

但要在
这片土地上种什么种子,怎么经营结什么样果还得看你怎么"运"。

有些先天土地富饶,但后天不好不好耕作结果可能断送了命里本该有的福报,而相反有些土地并不算良好的,但经过后天的辛劳努力,可能就会创造出命中本无的东西,以此造命改命。

现实生活中总有出身平凡却一步一步努力走向成功的"马云",也有出身名门却
几度蹲牢狱的"张默"。

所以我们都应该正视我们的"命",把握好我们的"运":命中有时,需珍惜;命中无时,需努力!
该书是一部动人心魄,污染人心的书,处处蕴含着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储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处处告诫后人要有喧扰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诚恳;处处能够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于心。

了凡四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泼出色,艰深易懂。

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发明运气,而不是让命运来约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讲改过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式,发慈悲心,广积阴德。

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爱的襟怀,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利益,谦逊的效验。

此书所深藏的人生情理十分深邃,须居心领会,才干有得于心,若水不敢说自己有多深的觉醒,只敢说自己还有一颗仁慈的心。

平时生涯中也碰到过一些决定,假如你能不违反本人的良心那你的心是安的,如果的行动跟真心有涓滴的不契,那么睡觉也不会睡平稳的。

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心,所有都要看开些,真正的看开,—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甚至声誉与好处
回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涂,糊里糊涂,在人不知鬼不觉中做了很多错事。

所幸父母给了我一颗善良的心,不致在这滚滚红尘中全体迷失了天性。

当前为人处事必定不要违背善良的本心。

看到此篇时,还是颇有点惊讶,我以为改命,需要的品行素养会是什么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等等大气磅礴的词汇,没想到了凡先生只提出了两个字:谦虚!了凡先生教戒儿子说:能过积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人交往,做人的方法必有讲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

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别人的支持帮助和信任,而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日又新"的重要性,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
的各方面能力。

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之为"谦得"。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

这话放到今天的社会也是十分受用的。

现在时代的快速
发展,人也开始膨胀起来,却常常忽略了谦虚这一品德,谦虚的人,别人愿意和他交往,都愿意当他"老师"教诲他东西,也都乐意做他"贵人",这样谦虚者得到的机
会更多。

这一篇专讲谦虚的好处,谦虚的效应。

如果读者能仔细体会并运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信必定能受益终身。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读后感,我有幸能读到此书,希望你也是幸运之人。

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读友能读到此书,并从中受益。

说真的,这部电影拍摄的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但是有人可以把它看上十遍,便值得我从头到尾看下去,甚至开始了第二遍的观看。

这部电影,也应该说是这本书,里边涉及了很多鬼神的内容。

虽然我说过信佛、敬佛,其实是相信内心的信仰。

说实话,我到现在不信鬼神,至于这本书里讲到的内容,比如说人行善,后来子孙就做了大官,我想大概是因为古人解释不清楚这种现象的原因,所以把它归结为神的点化和恩赐,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环境的影响。

首先,相比于灾荒连年,饿殍遍野,能够行善的人,家庭条件相对来说还算比较殷实,这是物质上的丰厚;
其次,愿意行善之人,素养也比较高,相比于常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比较重视,后事子孙得以继承祖先遗风,这是精神上的丰厚。

最后,根据吸引力法则,行善之人,必会引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等有识之士的欣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良人为伍,必定可以催促其更加努力、上进。

这就是现在人说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有慈父,有良师,有益友,再加上一生行善,民心所归,子孙后代必然会一代胜过一代。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善之人既可以得到仁义道德,也可以收获功名利禄,即内外双得。

其实这一切不是鬼神相助,而是自助也。

我想这就是古书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