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知识梳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损益”,即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但有所变化。
〔1〕继续实行皇帝制——
〔2〕改革中央官制,起用布衣为相,实行中朝和外朝制——变化。
其目的是
影响:尚书台的官员权力大,但官职不高,有利于皇帝控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2.
3.
〔1〕
〔2〕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掌决政、议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
〔3〕
六部分管行政、财政、礼仪、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4.两宋: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中央官制,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为政事〔宰相行使职权〕、军务〔枢密院行使职权〕、财政〔三司使行使职权〕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
5.元朝:综合蒙汉制度,健全统治机构。
中书省管行政,下领六部,行使宰相之权。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1〕地方行政制度——
汉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
景帝至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了诸侯王的军政大
〔2〕监察制度——
2.
3.唐朝:唐太宗时,在州县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中后期,节度使实力日益膨胀,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一直持
4.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
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
5.元朝——
内容:山东、山西、河北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
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疏导引导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权力集中,专制主义指君主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加快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消极影响是封建社会后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空前强化的专制容易形成暴政等。
2.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以加强中央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通过逐步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由于诸侯国势力威胁中央,从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西汉后期,以州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隋初,形成了州县两级。
唐朝以“道”为监察区。
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的军政、财政、司法等权力被分散,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
行省制度从元代开始实行,到现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民众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面临着极其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治理庞大的国家和众多的不同民族。
在这种情况下,它承袭了宋金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和枢密院。
中书省也称都省,是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
而对于西藏地区那么不设行省,由中央的宣政院直辖。
这样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一制度,元朝管理着比
●案例阅读以下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请完成:
(1)
(2)
【剖析】第(1)问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2)问属开放性问题,不管什么
【参考答案】(1)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②在
(2)①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
弱”的后患。
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②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是“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整个宋代再也没发生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据局面。
可见这种制度的确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但是宋代“二府三司”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枢密院代替了兵部的职能,三司分户部之权,谏院及御史台削宰相之权,并监察牵制宰相,形成政出多门、行政效率低下之局。
这种政出多门、优惠文人的政策使国家养着庞大而没有实干能力的冗官,虚耗国家的收入,动摇了宋朝的财政根本,使宋代处于“积贫积弱”的境地。
疑难突破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权力集中,专制主义指君主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这些矛盾展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加快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消极影响是封建社会后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空前强化的专制容易形成暴政等。
问题探究
问题:我国从秦时开始一直到明清时为止,一贯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到明清时就落后了呢?
探究: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的,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步一步走向深化的。
在封建社会,它适应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秦开始,一直到明清。
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生产力就要求改变以前的生产关系,而明清时期是我国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我国慢慢地开始落后于西方。
典题精讲
例题:北宋为分割宰相财政权而设立的官职是〔〕
A.中书门下
B.枢密院
C.三司使
D.知州
思路解析
主要考查北宋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时,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设立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知州是北宋在地方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
黑色陷阱
容易误选A项,混淆了北宋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知识导学
1.学习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从实行的时间、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此外,还应当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2.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总体上看,基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二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学习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又要密切联系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明确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
互联系的关系,从而认识地方政治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弱。
疑难导析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教材没有详细说明,仅仅是通过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表达出来。
要通过史实进行概括,明确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是将权力不断地集中到皇帝手中。
其作用那么应当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事件,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
问题导思
从秦朝开始,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它是封建统治的需要,以后历代王朝都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中央集权,也在不断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新的生产方式出现的时候,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就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
典题导考
1.北宋时期,设立三司使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B.削弱宰相的行政权
C.加强对军权的控制
D.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A
2.北宋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措施: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拓展延伸
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典例导析
【例1】西汉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要举措是〔〕
A.建立“中朝”
B.
C.设立“外朝”
D.
解析:汉武帝为加强皇权,任用身边的侍从等参与国家大事,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从而判定A项正确,同时排除了C项;B项设置刺史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
参考答案:A
【例2】在唐朝有资格参与议决朝政的有〔〕
①门下省长
A.①②③
B.
C.①③④
D.
解析:三省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即②包含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掌决政、议政、行政三权;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
参考答案:A
【例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
A.
B.
C.
D.
解析:北宋建立后,没有出现朝代频繁更替的现象,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A、C、D 三项都仅涉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某一个方面,而B项那么全面地概括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B
【例4】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
C.取消封国
D.
解析:此题选自上海高考试题,旨在考查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教材的有关内容。
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分为13个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
参考答案:B
【例5〔〕
A.
B.道〔或路〕
C.
D.
解析: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唐朝和北宋都是在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将地方行政机构完善化。
此题题干的本意是问隋、唐、北宋三朝地方政治制度的相似点,B、C、D
三项都不符合隋朝,故此题答案为A。
参考答案:A
【例6】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
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这个王朝和它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B.
C.
D.
解析:此题看似无从下手,实那么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