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杀行为与意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5月
May 2021
第31卷第3期Vol. 31 No. 3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杀行为与
意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欧胜虎1,陈官章2,赵旭旭3
(四川文理学院1.高等教育研究所;2.党委办公室;3.学生处,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杀行为与意念状况及自伤行为、睡眠困扰、心理问题等相关影
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于2018年(019年
10月抽取四川某高校大一全体学生,共7411名,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 (CSMHSS )进行调查%结果2517名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与意念检出率为15. 2%,自伤行为 (NSSI)检出率为19.0%,4894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检出率分别为6. 4%和9. 5%,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
学意义(,2值分别为152.89,139.87,P 值均<0. 05)。
有自杀行为与意念大学生的NSSI 、睡眠困扰及偏
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进食问题等心理症状问题各因子 分均高于无自杀行为与意念大学生(t=19.72, 17.93, 19.29, 18 11, 15. 52, 16. 07, 19. 72, 14. 70, 22.
49, 16.79, 16.14, 11.05, 19.49,P 值均<0.05) %自杀行为与意念和心理症状各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 =0. 28-0 57,P 值均<0. 05),自伤行为、睡眠困扰及焦虑、抑郁、敌对攻击、自卑等是自杀行为与意念的
预测因素%结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与意念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高校的重视。
其影响因素主要
有自伤行为、睡眠问题及偏执、自卑、敏感等相关心理症状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以缓解其 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
关键词:留守经历;自杀行为与意念;自伤行为;睡眠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曾经的留守儿童陆续进入高校,成为 留守经历大学生。
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
的自杀意念、自杀风险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
生o [1 2*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是个体偶然 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打算自杀但尚未采取行动,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偶发性和个体差异性。
自杀 意念不一定引发自杀行为,但是自杀行为最为敏 感的预测因素#3* Nock 、寇毛蕊等人研究发现,非
临床成人群体约21%有自杀意念,且29%的存在 自杀意念个体会企图自杀,4*
中国大学生自杀意
文章编号:1674—5248(2021)03—0106—06
念检测率为2. 33%〜53. 4%,5*
37. 8%的有留守
经历大学生存在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得分显著高 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6
*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有效开展心
理疏导工作。
而如何找到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关键 因素,从而对有潜在自杀风险的大学生进行有效
预防与干预,进而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是自杀研
究的真正价值所在#7*
研究表明,留守经历与负性 情绪和行为显著相关,8讷有留守经历的个体更 容易出现自伤行为、躯体化、睡眠障碍及抑郁、焦
收稿日期:2020—12—11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度项目(XLJKJY710B ) ;2020
— 2022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20JY039);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
项目(CSZ13056)
作者简介:欧胜虎(1982—),男,湖南邵东人。
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106 •
虑、敌对、自卑等心理病理症状,留守经历不利于个体发展出良好的心理韧性#11]因此,本研究重在探讨留守经历中哪些生理、心理和行为等相关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和意念,从而为大学生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四川某高校2018级和2019级全体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每班配备受过培训的本科生主试1〜2名。
删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7411份,其中留守经历大学生2517人(33.9%),年龄范围从16—21岁,平均(1&6+097)岁,其中男生989人(39.3%),女生1528人(60.7%);独生子女692人(27.5%),非独生子女1825人(72.5%);城镇学生329人(13.1%),农村学生2188人(86.9%),本科学生2235人(8&8%),专科学生282(11.2%)。
本研究将留守经历大学生界定为:曾有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家中经历;留守开始时间在14岁以下;留守总时间为1年以上;目前大学在读#12*研究得到四川文理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
(二)方法
1.调查工具
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SCALE,简称CSMHSS)由方晓义等人编制,共96个项目,共22个因子#13*本研究抽取一级筛查中的“自杀行
为与意念”因子,以及二级筛查指标中一般心理问题筛查的15个因子,包括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睡眠困扰15个因子。
“自杀行为和意念”因子包括“考虑过自杀的方式或时机”“想结束生命”“曾经有过自杀行为”“曾经羡慕自杀成功的人”4个项目,本研究中,“自杀行为和意念”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其他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0.82;研究表明,各维度的效标关联效度和实证效度良好#13*量表要求被试判断题目描述是否符合过去一个月内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从1“一点也不像我”到4“非常像我”,各维度题目加和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存在该类心理问题症状或困扰的程度越严重。
2.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独生情况、年级、生源地、是否留守、学历层次等基本信息。
3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a=0.05。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KM0检验值为0.86,巴特尔特球形检验的X2/df=24.3,P<0.05,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14*第一个主成分解释的变异为24.65%,小于
40%的临界标准,即本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并不明显。
(二)留守经历与非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自杀行为与意念、自伤行为的检出率比较
2517经历大生中有自为与意
的为383人,检出率为15.2%,NSSI检出率为19.0%。
4894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为312人,检出率为6.4%,NSS I检出率为9.5%,通过卡方检验,两者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2.89,139.87,P值均& 0.05)。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有无自杀行为与意念组的一般心理问题各因子的比较
经t检验表明,在留守经历大学生中,有自杀为与意大生的和为各因子分
均高于无自为与意的大生,有计学意义(P值均<0.05)。
见表1。
-107-
表1有无自杀行为与意念组的一般心理问题各因子的比较(W±s)
项目有自杀行为和意图组
(n=383)
无自杀行为和意图组
(n=2134)
t值P值
自伤行为
711±219483±12919.72<0001睡眠困扰
964±226737±24217.93<0001偏执869±208647±20919.29<0001
自卑
1179±276898±2941811<0001敏感980±218789±24415.52<0001社交恐惧907±241693±24016.07<0001躯体化
805±241549±19319.72<0001依赖907±209733±2381470<0001敌对攻击
785±212558±1762249<0001冲动962±201770±23116.79<0001
强迫
943±220744±23616.14<0001网络成瘾
1187±2841008±33411.05<0001进食问题
762±178574±14919.49<0001
(四)自杀行为与意念和一般心理问题、行为行为与意念和一般心理问题、行为所有因子之间各因子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
见表2。
通过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杀
表2自杀行为与意念和一般心理问题各因子的相关系数(r,n=2517)
项目自为
郁执自卑感
社交
依赖
敌对
攻击
冲动强
网络
成瘾
自伤
为
食
问题与意念
焦
恐惧
躯体
焦虑0.49
抑郁0.49069
执0470650.64
自卑0.450710.780.64
感038068065065070
社交恐惧0400.610.64050069058
躯体0.510580500470.45039042
依赖0350.610.610500.67058061038
敌对攻击0.510.570550.67050050041054043
冲动0390620620590.61062051042063056
强0410710.640580650660590470580.46059
成瘾0280.460.490390.480440420300550360.51047
自伤为0.570470.48050040035038054035060037038023
食0470500500520.460420420580440.57047043036058
睡眠0420550.540.460500470450540470440.490530.45038047注:所有P值均<0.05。
(五)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杀行为与意念的多因素分析
以自杀行为与意念为因变量,将自伤行为、睡眠困扰、焦虑、抑郁、偏执等15个因子及性别、独生情况、生源地、学历层次纳入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自伤行为、睡眠困扰、焦虑、抑郁、躯体化、敌对攻击、自卑、生源地和独生是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解释回归方程总变异的44.6%。
见表3。
•108•
注:R = 0. 669,R 2=O. 448,调整后 R 2=0. 446,F = 225. 93,P <0. 05。
表3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2517)
自变量
B SE po
t 值P 值95%CI 自伤行为
0 3610 0230 31015. 634
0 0000 316〜0 407睡眠困扰
0 0460 0150 0593 0380 0020 016〜0 075焦虑0 0420 0200 0532 151
0 0320 004〜0 081抑郁
0 0710 0180 1053 9900 0000 036〜0 106躯体化
0 1240 0180 1416 7700 0000 088〜0 161敌对攻击
0 0930 0210 0954 5090 0000 053〜0 134自卑
0 041
0 0170 065 2. 4930 0130 009〜0 074生源地—0 5670 088—0 098—6 438
0 000—0 740〜—0394独生
—0 135
—0 066
—0 031
—2 035
0 042
—0 265〜0 005
三、讨论(一)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杀行为与意念的
状况
本研究表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自杀行为 与意念检出率为15. 2%,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大
学新生(6. 4%)。
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高 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一致。
15 16]
可能是由于留守期间亲子分离,留守儿童长期在
情感上得不到满足,造成亲情断裂,在身心健康、 问题解决上父母提供的帮助、支持和指导较为缺
失,自身安全感和归属感缺乏,自我评价较低,积
极应对方式较少,容易采取较为偏激的方式处理 问题或获得他人的关注。
⑷
(二)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杀行为与意念的多
因素分析1.自伤行为
在本研究中,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中有非自杀
性自伤行为的共486人,检出率为19.3%。
非自 杀性自伤行为(non — suicidal self — injury ,NSSI )
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地、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
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 伤、烧伤、打伤、烫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
”8 研究表明,NSSI 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尤以青少年 群体最为严重,其普通和临床样本的发生率分别
高达12%〜38%和30%〜40%,远高于整体人群 水平(普通样本4%〜6%,临床样本约21% ),作
为一种复杂且危险的心理病理行为,NSSI 与多种
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存在相关,是自杀的重要危
险性预测因素。
19
*
NSSI 与自杀行为紧密关联,现主要有网关理
论模型、自杀能力获得和疼痛耐受理论模型、第三 变量理论模型和综合模型等4种常见的理论模型
来解释它们之间关联,但两者关联的解释较为复
杂,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因此,后续研究还需要
充分论证各模型理论的合理性,进一步深入对
NSSI 和自杀行为的认识。
20*
2.焦虑、抑郁、敌对、自卑等心理问题因素
本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敌对、自卑等心理问
题症状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容易导致 自杀意念的产生,是自杀的高风险因素,与王冰
蔚、李旭等人研究发现一致。
21 23*研究认为,留守 经历与负性情绪和行为的高度关联,不同个体的
留守经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创伤体验,可能是因
为早年与父母的分离,如母亲单独外出并且来回 频率较高,对家庭关系扰动较大,孩子需要频繁适 应这种变化,无法充分体验安全感和稳定感,较难
从创伤中调试和复原,因此对其行为和情绪造成 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4*还可能是因为,农村留守经 历大学生比无留守经历大学生遭遇了更多的负性
生活事件,承受着更强的生活压力,容易产生更高 的抑郁水平等。
25*因此,需要加强关注留守经历大
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3 生理
本研究表明,有自杀意念的留守经历大学新 生与无 经历大 生相 , 在更为 的 睡眠困扰,且睡眠困扰显著影响自杀意念。
睡眠 问题与青少年自杀风险增高相关,伴睡眠问题的
• 109 •
青少年存在更高风险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企图,Pigeon WR,Bernert RA等人近期研究发现,睡眠问题被认为是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实施自杀的一个风险指标,失眠、睡眠质量差、噩梦等睡眠问题是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629*—方面,随着青春期发育、生物节律变化、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青少年面临越来越多的睡眠问题,另一方面,从高中到大学,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显著改变,手机作为日常信息交流和获取工具,学校不再约束大学生手机的使用,手机的使用成为常态化,因此在信息化和娱乐化时代,睡眠障碍可能与手机的依赖性使用相关,手机的依赖性使用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30*睡眠可能成为干预自杀的潜在靶点,[31]因此学校应该对手机依赖性使用的学生群体进行必要的宣教和干预。
结语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与意念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高校的重视。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自伤行为、睡眠问题及偏执、自卑、敏感等相关心理症状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以缓解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I]张培宁.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17—18.
[2-李艳兰.儿童期亲子分离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攻击性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4):678—681.
[3]Brown GK,Beck AT,Steer RA,et a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a20—year prospec-
tiue stud.y\_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0(3):371—377.
[4]K.Nock,G.Borges,E.J.Bromet, C.B.Cha,R.C.Kessler,S.Lee.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uirr[J].Epide
miologic Reviews,2008(30):133—154.
[5]寇毛蕊,冯志远,蒋钦,等.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对风险决策偏好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
2019(8):623—629
[6]干瑜璐,杨盈,张兴利.留守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安全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7
(8):99—104+77.
[7]廖士程,李明滨,龙佛卫,等.台湾自杀防治十年回顾检讨与展望[J].台湾公共卫生杂志,2015(3):227—239.
[8]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D].上海:上海师!大学,2014:6—7.
[9]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书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90—995.
[10]凌辉,张建人,易艳,等.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5):674—678
[II]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3):227—233
[12]宋淑娟,许秀萍,尤金凤.农村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及逆境认知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
(4):373—378
[13]方晓义,袁晓娇,胡伟,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111—11&
[14]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60.
[15]刘海霞,王玖,林林,等.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5(4):636—63&
[16]谷茜星.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20:17—44.
[17]Leong CH, Wu AM,Poon MM.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function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for Chinese
adole,cent,[J]ArchSuicRes2014(2):193—212
[18]Zetter Q M.The DSM—5diagnosi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disorder:a rv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
tue[J].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2015(1):31.
[19]王泉泉,熊昱可,刘霞.基因一脑一行为视角下的自伤行为产生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4):495—503.
[20]徐慧琼,万宇辉,许韶君.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关联的理论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 -110-
2019(2):314—317.
[21]王冰蔚.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011(11):1323—1325.
[22]王冰蔚.自杀意念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012(8):1086—1088.
[23]李旭,郑涵予,卢勤.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016(3):359—362.
[24]徐滨,宋倩,张建华,等.留守经历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的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020(6):889—892.
[25]李晓敏,代嘉幸,魏翠娟,等.河北高校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7(1):
57—61+69.
[26]Chiu H,Lee H,Chen P,et al.Associations betxveen sleep duration and suicidality in adolescents:&systematic
reu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 d yi s[J].SleepMedRev,2018(42):119-126.
[27]Jen—Wei,Liu,Yu—Kang,et al.Asscciations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d suicidal ideation$plans$and at
tempts in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leep,2019(6):54.
[28]PigeonWR,Pinquart M,Conner KR,et al.Meta―analysis of sleep disturbance and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
ha-viars[J].J Clin Psychiatry,2012(9):e1160―e1167.
[29]Bernert RA,Kim JS,Iwata NG,et al.Sleep disturbances as an evidence―based suicide risk factor[J].Curr
PsychiatryRep,20153):554
[30]程玲,张红,陈元金,等.民办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弹性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020(10):
1407—1410
[31]李育红.青少年睡眠问题与自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020:2—5.
[责任编辑加晓昕]
Suicide Behavior&I dealiz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of Freshmen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OU Shenghu1,CHEN Guanzhang2,ZHAO Xuxu3
(1.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2.The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3.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hou Sichuan63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uicidal behavior f idealization,NSSI and sleepdisturbance, andpsycho—pathologicalsymptomsofco l egestudentswithleft—behindexperience!and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 suicidepreven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ethods&Using cluster sampling method,Co l 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Scale(CSMHSS)wasadministeredto7411freshmenfrom auniversityin Sichuan provincein October2018 and2019.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suicidal behavior f idealization in2517left—behind students was15.1%,19.0% inNSSI,64%in4894un—left—behind students and95%in NSSI,their di f erence was statistica l y significant(,2was 15289,13987,a l P<005)T heleft—behindstudentswithsuicidebehaviorfidealizationhadhigherscoresaboutNSSI, sleep disturbance,paranoia,inferiority,sensitivity,social fear,somatization,dependence ,hostile attacks,impulses,com-pulsion internetaddiction eating problems psycho—pathological symptoms than un—suicide behavior fidealization students(t was19.72,17.93,19.29,1811,15.52,16.07,19.72,1470,22.49,16.79,16.14,1105,19.49,all P <005)Suicidebehaviorfidealization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NSSI sleepdisturbance andthefactorsofpsycho—pathologicalsymptoms(rwas028〜057a l P<005)NSSI sleepdisturbanceandpsycho—pathologicalsymptomshad apositivepredictivee f ectonsuicideidealization Conclusion:Thedetectionrateofsuicidalbehavior fidealizationinleft—behindstudentsisgenera l yhigh NSSI sleepdisturbanceandpsycho—pathologicalsymptomswere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suicidebehavior fidealizationofuniversitystudentswithleft—behindexperience Targetedguidancestrategiesand meansshouldbeadoptedtoe f ectivelya l eviatenegativeemotionsandbehaviorproblemssoastoavoidtheoccurrenceof suicidalbehavior
Keywords:left—behindexperience;suicidalbehavior fidealization;non—suicidalself—injury;sleepdisturbance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