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 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2.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有利于礼乐文化的建设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4.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5.《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6.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7.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殷商的后代重建了宋国
B.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周朝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
D.周朝时不但分封了同姓诸侯,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
8.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这主要说明了( )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9.《礼记》中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为“天下共主”
10.《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朝的宗法制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是指( )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11.《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12.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打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13.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4.“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 C.大一统 D.皇权至上
15.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6.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1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度
20.认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后你发现,其基本特征是( )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以神权强化皇权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1.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朝的历史总结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
C.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22.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这是因为秦朝(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继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社会经济
C.防止了外敌侵略 D.加强了民族团结
2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5.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独尊 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2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27.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28.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2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30.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31.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皇权得到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高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3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3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 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34.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

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

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

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35.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37.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3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3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行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

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
A.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0.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

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这说明(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君主专制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二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
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

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10分)(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10分)
高一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80分
1-----10 BBBAB AADCD 11---20 BDDDD DBBBA
21---30 CAAAA BCBCA 31----40 CCBCA BBBCB
二、材料题:20分
【解析】第(1)题可从制度创新、经济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来归纳。

第(2)题可结合材料内容及从古代到近代人们对郡县制评价的相关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注意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10分)
(2)原因: 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
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
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
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
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1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