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明代传世服饰特展 衣冠大成 遇见最“潮”的大明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
公/香色麻飞鱼贴里,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特展展品。
这
套飞鱼服形制为贴里,交领、右祍、琵琶袖等特征,腰部以下
如百褶裙状〇衣服主体纹样为过肩飞鱼,精致美观。
这是目前
为止全世界唯一一套男款传世飞鱼贴里,知名度甚高,被爱
好者亲切地称为“飞鱼老祖”
史无前例的
明代传世服饰特展
衣冠大成:
遇见最“潮”的大明风尚
文丨周渝
2020年9月29曰,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12号展厅正式开展,展期3个月。
幵展以来,每天观众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山东博物馆甚至成为众多汉服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据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介绍,两馆联合举办的这次“衣冠大成”展览一共筛选了 32件孔府旧藏的明代服饰精品,辅以画像、配饰等展品共计80余件(套)进行布展,分为“垂衣天下治” “华锦
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分
别展示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曰
常起居服饰,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
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介绍明代服
饰的制作与文化内涵,是“明代传世
成衣实物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中展示”。
为什么服饰展备受青睐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明代距离
我们并不算遥远,为何这个时代的服
饰展能够如此备受大众青睐?
首先是物以稀为贵。
古代文物中
服饰属于稀缺品。
虽然穿衣是生活基
本需求,却也是消耗品,构成服饰的
有机面料往往难以保存,例如丝绸、
锦绣等经过几个世纪后,很难再有本
来面目,不似金银瓷玉那样能熬得住
漫长岁月的洗涤。
若以1912年帝制终
结为节点,现今古董衣存世实物最多
的王朝当属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但即
124丨国家人文历史
使是清代古董衣也多为晚清所制,在 清之前的明王朝,所存世的服饰就凤毛麟角了。
为数不多的古代服饰能保存至今,主要途径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墓葬出土,其二是通过传世保存。
现存古代服饰绝大多数靠墓葬出土,时间可上推至战国时代。
1982年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一
号战国中晚期墓出土
—批丝织品文物,大
多数丝织品出自棺内
的一件衣衾包裹,保
存状态较好,但有部
分残破严重,这也是
目前为止,研究界公认在我国能见到的时代最皁的中国古代服饰实物。
此夕卜,丨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也出土了一批衣物,保存完好或基本完整的成件服饰达二十余件,其中包括令世界惊叹的素纱襌衣。
实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各代古墓中也不时有衣物出土,但要么保存公/(上图)梁冠,又称进贤冠,山东博物馆“衣
冠大成”特展展品,为明代官员穿着朝服时所
戴,品级通过帽梁判断,这顶梁冠为五梁,为三
品官员所戴;(下图)明代官员赤红色朝服上衣,
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特展展品,有右衽、大
袖等特征
保存的通常更为完整。
例如故宫博物
院中珍藏的清代宫廷服饰、八旗甲胄
等就属传世实衣,无论质地、色泽都
较完好。
但清代之前,传世保存的服
饰就非常稀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曲
阜孔府旧藏明代服饰就显得弥足珍
贵。
近十几年来,传统汉服备受当代
年轻人喜爱,而各代
汉服的复原制作,又
以明制最为还原。
之
所以明制汉服体系最
全,形制最正,构造
最准,很大程度得益
于孔府旧藏的这一批
活标本。
孔府旧藏服饰中涵盖了朝服、
礼服、吉服、公服、常服、便服等服饰
种类;面料方面绫、罗、绸、缎、纱无
所不包,工艺方面刺绣、缂丝、手绘、
印染等无所不有,可谓品类丰富,工
艺精良,色泽鲜明。
出于对服饰类文
物的保护原则,这些明代服饰不宜长
期设展,也正因如此,这次山东博物
状态较差,要么残缺不全,终究不成体系。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虽然古代服饰相关记载多如牛毛,但要通过文字复原出具体形象则困难重重。
如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所说:“中国服饰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体问题差距大,由纯梓文字出发而作出的说明和图解,所得知识实难全面……”
存世实物稀缺的确是中国古代服饰复原的一大难题,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古画、壁画、墓俑、雕塑等文物来进行研究,但仍然难以完好复原。
例 如唐墓壁画中常见的女子服饰—齐 胸衫裙,虽然能通过壁画制作出外形,
然而因没有存世实物,无法得知内部结构,这些只有其外形的齐胸衫裙穿上身后常出现系带不稳、衣裙脱落等尴尬现象。
相比墓葬出土衣物,传世®/《蓝章画像》,明,绢本,纵301厘米,横
114厘米,现藏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蓝章是明
弘治年间责州道监察御史,正七品■■画像中他头
戴梁冠、身穿朝服、腰悬玉佩,双手持S,展现出
明官员身着朝服时的形象
馆为期三个月的“衣冠大成”特展对
于众多传统服饰研究者、爱好者而言,
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机会。
唯一的传世明代朝服
提及明代官服,很多人大概会想
到头戴乌纱帽、身穿补子服,两个帽
翅摇摇晃晃的芝麻官形象,以明朝为
背景的古装剧中,官员也似乎一年四
季只穿一身,品级大小全靠前胸后背
的补子辨别。
实际上明代官服体系之
复杂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根据《大明
会典》等典籍记载,文武官员服饰分
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吉服、素
服、静忠冠服等几大类,外形差别巨
大,而这次特展则可以一睹部分实物。
从山东博物馆二楼进入“衣冠大
成”特展区,首先参观的就是“垂衣天
NOV2020 |
125
下治”单元,这里通过十余套孔府旧藏的明代官员、命妇的服饰,集中展示明代官服体系。
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套宽袍大袖的赤红色朝
服,具体由梁冠、白纱I
屮1T U衬F朝S.h衣之
内)、赤色朝服上衣、赤
色侧™、红&觀|
懷边云头W、蓝尜段卫
带、雕龙脏ffil、紐
笏板等八件套组成,组合起来就是一套明代朝服的完整形式。
所谓朝服,是明代官员最庄重的礼服。
主要在帝王最隆重的典礼大祀
庆成,或正旦、冬至、圣节等节曰祭祀或百官朝贺、辞谢等重大场合穿着,配饰也非常复杂。
明代官员朝服还维持着古朴的上衣下裳制,具有交领、右衽等特征,完整配套的还有敝膝、绶、大带等配件,穿着起来十分烦琐。
明代朝服制定于洪武元年(1368 ),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 )又作修订,最后在嘉靖三年(1524)修订后再未修改。
这次展出的这套朝服为明后期款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见到的一套明代官员朝服实物。
与朝服一同展出的梁冠也非常值得细品。
梁冠是搭配朝服的首服,又 称进贤冠,由冠额(戴于额头部分)、冠顶(黑色有梁部分)和冠耳(冠后两侧凸起的蝴蝶状部分)组成。
官员穿朝服之时,品级高低就通过冠顶上的冠梁数目来辨别.•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和七品二梁,八品和九品一梁。
特展上展出的这顶梁冠冠顶现存五道皮质梁,若无梁条遗失,可确定它是一顶三品官员穿朝服时所戴的首服。
同时,它也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所存世的唯一一件明代梁冠传世实物。
公服套件中的象牙笏板非常珍贵,官员使用笏板是一种古老传统,公/(上图)明代官员展脚幞头,山东博物馆“衣
冠大成”特展展品。
这种展脚幞头搭配明代公服
佩戴,形制与宋代幞头很相似,但明代展翅末端
上翘,而宋代幞头展翅为平直;(下图)明代官员
公服,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特展展品。
这套大
红素纱抱形制为圆领抱,有大袖、左右两侧出摆
等特征。
穿着时,圆领抱内往往还需要搭配不同
形制的“衬衣”
公/《边尚书华东公像》,明,绢本,纵227厘米,
横106厘米,现藏山东博物馆。
画像中的人物为
明代弘治年间官员边贡,他头戴展翅幞头,身穿
绯抱,双手持窃,为明代官员身穿公服之标准像
据载商周时期就已存在,主要用途在
于臣子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
命令或旨意,也可以用来记录需要向
天子上疏的内容,相当
于现在的会议记事本、
备忘录。
按叨代的规
|定,’揣娜服时所用
之笏板材质也根据品
级而异,象牙耍公侯或
郎才雛
用,六品以下则用槐木。
博物馆展出
的这块象牙笏板上也记有重要信息,
阴刻朱书“天启四年八月初三曰皇上
幸学” “钦赐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
通过这些信息,可知阴刻时间为
1624年。
而它的主人就是六十五代衍
圣公孔胤植。
孔胤植生活于明末清初,
崇祯年间官至太子太傅,后又经历明
清易代这一鼎革之变。
在那场改朝换
代的大风暴中,孔胤植的所作所为却
引发极大争议。
顺治元年(1644)九月
初一,也就是多尔衮进入北京城仅三
个多月后,孔胤植识时务地上《初进表
文》,告知新主自己愿意归诚的意愿。
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明清易代时,
先降闯后降清的明朝官员多如牛毛。
但问题出在顺治二年(1645 )。
这
年夏季,多尔衮颁布“剃发令”,此为
清前期一大恶政,毕竟剃发已不是易
明朝一代之俗,而是一改汉人数千年
朿发之习俗,时人大多无法接受。
果然
此令一出,天下骚动,江南地区更是
因反抗剃发令爆发惨烈的江阴八H
曰保卫战,大江南北被杀得人头滚滚,
血流成河,因剃发令而死难者不计其
数。
可这块象牙笏板的主人孔胤植却
第一时间率领族人举行隆重的剃发典
礼,一时间孔门中人从峨冠博带剃成
“金钱鼠尾”,孔胤植既而又向清廷上
奏《剃头奏折》,以响应多尔衮的剃发
恶政。
这也意味着孔胤植以后再也没
有机会身穿朝服,头戴梁冠。
孔胤植
126
丨国家人文历史
不久后便死去,但人生最后两年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就备受唾弃,也为后世所诟病。
不过,孔府的明代衣冠能在清初剃发易服浩劫中得以幸存,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乌纱帽与“衣冠禽兽”
展厅中明代官员服饰以朝服为首,朝服右方的展区所呈现的是一套明代公服。
如果没有了解过明代官服体系,绝大部分人会将明代官员所穿的公服误认为宋代官服。
其实这也不怪大众认错,毕竟洪武元年制定公服时所参照的就是宋元制。
特展的这套公服为大红素纱袍,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大袖、左右两侧出摆。
明代官员在穿着它时,里面通常衬以白色交领中单袍。
公服展区还展出一顶展脚幞头,这顶官帽的帽架以铁丝构成,外蒙绞织漆纱,以漆麻布为里。
帽顶为方形,分两层,一高一低。
这个形制与宋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幞头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微小差别的。
宋代官帽展脚左右平伸,形如直尺,明代的展脚末端则上翘,这也是辨别宋明两代公服的一个小技巧。
根据明初时朱元璋制定的制度,文武百官在每曰早朝奏事及待班、谢 恩、见辞之时都要穿着公服。
不过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明前期,明代中后期衣冠制度瓦解,规矩废弛,穿衣也自由了,很多官员穿着常服或便服就直接上朝,只有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日(朔望日)会穿上公服。
公服因纯色无补子及纹样,品级以颜色来进行区分,公、侯、驰马,一品至四品用绯色,五品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及杂职官倶用绿色。
故而展厅中这套大红色公服也是品级最高的一种。
参观完公服,顺着指示走就能见到数套明代官员的常服。
这里需要解
释一下,明朝服饰体系中所言的“常
服”和我们今天说的常服概念不太一
样,它相当于明代官员曰常处理公务
时所穿的工作服,全套由乌纱帽、圆
领袍、束带、褡护、贴里、黑靴等组成。
由于中晚明以来,明代官员常服大量
出现在明人绘画中,并被戏曲等民间
艺术发扬光大,成为大众最常见的明
代官员形象(影视剧中表现明朝官员
时基本都参考常服,很少出现公服或
朝服)。
飞禽走兽为图案的补子是明代官
员常服最具特色的地方,通过不同禽
兽图案能判断出其品级,“衣冠禽兽”
一词出处大致也源于此。
早在
洪武二十四年(1391 ),朱元
璋便下令规范官员常服上的
补子,除麒
麟、白泽为
公、侯、伯、
驸马所用外,
文官用飞禽,
武官用走兽,
一、二品文官用仙鹤、锦鸡,武官为狮
子;三、四品文官用孔雀、云雁,武官
用虎豹;五品文官用白鹇,武官用熊
罴;六、七品文官用鹭鸶,武官用彪;
八、九品文官用黄鹂、鹌鹑、练鹊,武
官用犀牛、海马。
到了嘉靖年间,朝廷
又对官员补子做进一步规范。
明代文官的补子一直为双禽补,
直到晚明才开始出现单禽补。
“衣冠
大成”展出的红色圆领官员常服的补
子就是单禽仙鹤补,可知它是晚明时
期的一品官员常服。
与红色官服一起
展出的乌纱帽也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
款式,帽身以乌纱为表,漆黑丝或麻
布为里,前低后高,通体皆圆。
帽
后左右各一椭圆形帽翅,平直
且宽。
值得一说的是,并不
是明代所有常服乌纱都是这
样,这一经典款
式乃明中后期才
形成,与明前期
常服乌纱外形
差距较大。
明
朝早期官员乌公/明代平翅乌纱帽,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特展展品。
这款乌纱帽是明代中后期官员搭配常服时的首服,也是最
常见的明代乌纱帽样式
公/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特展展出的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圆领抱。
这套圆领抱为明代官员常 服款式之一,搭配补子为晚明时期的单禽鹤纹补
NOV2020 |
127
曳撒都吸收了元代质孙服的元素,形 制上两者皆分为上下两截,但“曳撒 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 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 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 幵衩,亦无摆。
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 云肩、通袖襴、膝襴纹样”。
最直接的 判别方法是看下摆,曳撒的下摆正中 有马面,而贴里全为褶子,无马面,特 展上出现的香色飞鱼服下摆并无马面 的贴里。
贴里一般作为内衬穿着,但因它 便于活动,穿上又干练潇洒,明代的 人们也会把贴里直接外穿。
从《明宪
纱帽效仿唐代幞头,展脚弯曲向下, 犹如唐巾,这显然是受朱元璋号令“复 衣冠如唐制”的影响。
此外,明前期官 补与后也不同,那时候多是方形金绣 或彩绣为图案,总体比较素雅,不似 后期那样色彩艳丽。
本期封面的图片 剧《土木之变》中出现的官员常服就是 典型的明代前期款式,有兴趣的读者 不妨对比一番。
“飞鱼老祖”重见天曰
从朝服到常服的官服体系一一展 示之后,“垂衣天下治”单元还展示了 道袍款补服以及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 凤圆补女袍、绿色素纱女袍等命妇冠 服。
接下来进入第二单元“华锦庆嘉 时”展区,能看见的第一套服饰就是 出镜率极高的“飞鱼老袓”——香色
飞鱼服。
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很多 人第一时间就联想到锦衣卫的形象。
大概是受《新龙门客栈X 〈龙门飞甲》 《绣春刀》等武侠电影的影响,大众认 为飞鱼服是锦衣卫制服,形制为曳撒、 贴里。
久而久之,锦衣卫、飞鱼服、绣 春刀这几个关键词便被绑 定在一起,构造出一 套“官服体系”。
电视剧《大明 风华》导演 在采访中,提到剧中 朱瞻基所 穿的飞鱼 服时也一 本正经地 “科普”道:“飞 鱼服呢,在明代 的时候,它和绣春刀 一样,它是锦衣卫的一 个独特标志。
”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飞鱼服不 仅不是锦衣卫专属服饰,甚至不属于 明朝的官服体系。
它与蟒服、麒麟服、 斗牛服一样,属于赐服纹样,是一种 皇家特典。
在明朝赐服纹样体系中, 最高级别为蟒,其次是飞鱼,第三为 斗牛,第四为麒麟(正德时期有短暂 的调整,不久后又维持原状)。
实际上 所谓蟒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并 无特定形制,它们可能出现在端庄的
圆领袍或直身袍的补子上,也可以是 英武潇洒的曳撒、贴里袍上的刺绣纹 样,换而言之,就算在西装、卫衣上印 上飞鱼纹样,它也能叫飞鱼服。
所谓“赐服”类似于荣誉勋章,这 种荣誉通过服饰上的纹样来表现,受 赐的人群包括文臣武将、王侯、内官 等等,当然也包括锦衣卫。
但首先,并 非一定要皇帝亲自赐予的衣服,但凡 受过赐服待遇之官员,都可以在衣服 上使用赐服纹样。
其次,作为荣誉的 “赐服”也不是一种服饰类别,如果以 服饰类别来划分,这些服饰一般列为 吉服类。
“衣冠大成”展出的这套香色麻飞 鱼贴里堪称明代服饰中的“网红”,也
是当下诸多复刻版飞鱼服
的参考标本,被爱好
者称为“飞鱼老 祖”。
它的确 也担当得起 “老祖”之 名,孔府旧 藏中赐服 虽不在少 数,但传世 的明代男款 飞鱼纹贴里全 宇宙仅此一件! “飞鱼老袓”形制为“贴
里”,是极容易与“曳撒” 混淆的一种款式。
它与
公/ “衣冠大成”特展现场,香 色飞鱼服细节,飞鱼纹已似龙形
128
丨国家人文历史
® /《邢价像》卷,明,钱复,绢本,纵33.5厘米, 横130厘米。
邢m是晚明时期的名将之一,画卷 中的他身穿蓝色蟒抱,头戴华阳巾,手持如意,非常休闲。
这次山东博物馆“衣冠大成"特展中,专门仿制了一尊身穿蟒抱的邢价蜡像配合蟒抱真 品进行展出
宗元宵行乐图》等宫廷画中不难看出,曳撒、贴里也是宫廷内官、侍卫群体广泛使用的便服。
《明实录》中还有不少皇帝将飞鱼服赏赐给镇边将帅的记载,由于曳撒、贴里这种形制颇有戎装风采,绣上飞鱼等纹样显得既美观又英气十足,故而将领也偏爱使用这一形制。
如果不了解明代飞鱼纹样的发展过程,在山东博物馆看到这套“飞鱼
老祖”时,一定还会有疑惑:这哪是
什么飞鱼?衣服上印的分明是一条龙
啊!其实所谓飞鱼,是由古印度神话
中的摩羯演变而来,《山海经•海外西
经》也有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
如狸。
”因能飞,故得名飞鱼。
可是在
明代飞鱼服上几乎看不到摩羯的模
样。
明代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蟒
衣皆龙形”,蟒与龙的区别在于“无足
无角”,但在明代服饰上的蟒,除了爪
子比龙少一趾(龙为五趾,蟒为四趾)
外,实在看不出区别。
既然蟒可以长出两角,飞升成龙,
那么头部本就长得像龙的飞鱼自然也
要跟风,在头上生了两只角,原本是
飞鱼特征的双翼也“退化”不见了,若
不是尾部保留着鱼尾特征,还真难以
分辨出它是鱼是癖还是龙。
蟒服一般
赐予一品官员,飞鱼赐予二品,但由
于两者太过相像,就连皇帝也会看错。
嘉靖十六年(1537 )二月,明世宗春祭
山陵时,将前来朝见的兵部尚书张瓒
身上穿的飞鱼服认成蟒服,+分不悦,
问大学士夏言:“一个二品尚书,怎么
可以擅自穿蟒?”夏言解释道:“张瓒
穿的是御赐的飞鱼服,只是和蟒相似
罢了。
”明世宗听了仍不满意,说:“飞
N O V2020 |
129
唯物
鱼何组两角?其严禁之。
明武宗朱厚照不仅自己穿什
么衣服随心所欲,用来赐予别人
的同样阔绰而任性,连伶人臧贤从皇家特典到时尚潮牌
“华锦庆嘉时”展区所展现的赐服纹样服饰除了网红“飞鱼老祖”,还展出了三套蟒袍、一套女款飞鱼纹妆花纱长衫、两套女款麒麟服(大红色四兽朝麒麟纹妆花纱女袍和大红色绸绣过肩麒麟鸾凤纹女袍)以及三套女款补服和一套女款凤纹短衫。
展出的四套蟒袍为两款男式,两 款女式,颜色、纹样各不相同。
先说男式的,墨绿妆花纱云肩通袖膝襴蟒袍上的蟒形与龙几乎没有区别,为整条过肩蟒,威武霸气。
另一套荼色织金蟒妆花纱道袍服饰上的蟒虽也是龙形,但个头要小许多,更像是多条蟒组成的装饰图案。
女款香色芝麻纱蟒纹长纱虽也是过肩蟒纹样,但蟒的形象又与墨绿蟒袍有所区别。
这一批吉服华美而精致,在特展中格外抢眼,即便到了今曰,织有蟒、飞鱼、斗牛、麒麟等纹样的汉服依然备受年轻人青睐。
那么如果回到几百年前的大明朝,这些华丽的服饰究竟什么人能够穿呢?简而言之,明代前期有严格规定,享受过赐服待遇的人才有资格穿这种纹样的衣服,此外在皇家重大典礼上,公/明代香色芝麻纱绣过肩蟒女长衫,山东博物
馆“衣冠大成”特展展品。
这套明代女装有竖领、
大袖等特征。
服饰上的纹样为过肩蟒,看上去华
丽而大气
作为仪仗队的锦衣卫和内官们也可以
穿上赐服纹样的华丽服饰。
但到了明
代中后期,那可就是“蟒袍轮流穿,明
年到我家”了!
赐服纹样被滥用,蟒服首当其冲,
这种情况至少在明朝前期就已出现。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曾对工部官
员下令,“凡有织绣蟒龙、飞鱼、斗牛
等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
卫充军。
”朱祁镇的孙子朱佑樘也在
此问题上做过努力。
弘治元年,都御
史边镛上奏请禁蟒服,奏折中,边镛
对服饰上的蟒纹提出质疑:“蟒蛇本
该没有角也没有爪子,现在的内官获
蜴的蟒服全是龙的形状,实在不成体
统。
”他建议将受赐官员的蟒服尽数收
缴,也不许再织造,违者严惩。
孝宗皇
帝也认为有理,遂颁布命令禁止私造
赐服。
然而孝宗皇帝的这些努力,在
他死后不久就会被宝贝儿子朱厚照消
费掉。
都获得了蟒服。
正德时期的大太监刘
瑾甚至大做赐服生意,据《明实录》记
载,自刘瑾专权以来,“名器僭滥。
以
蟒鱼服色为黩货之资,武将阉臣下至
廝鮝,陈乞纷然,时有五十两一件蟒
之谣云。
”也就是说,此时蟒服、飞鱼
服等皇家特典已经脱离皇权,幵始商
品化。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谈迁在其私
家编修编年体史书《国榷》中记载,正
德朝大太监刘瑾被抄家时,抄出衮服
4套,蟒服470袭。
自正德之后,嘉靖、万历两朝对赐
服的赏赐也毫无节制,仅在《明实录》
中记载,嘉靖一朝赏赐蟒服次数有47
次,万历朝更是打破纪录,多达98次,
与此前成化朝的1次和弘治朝的2次
形成鲜明对比。
能将赐服大肆违制、滥
穿滥赐的,除了明武宗这样思路清奇
的皇帝之外,掌握权势的太监群体也
是一大重灾区。
当时就有人指出,“国
朝服色之最滥者,内臣与武臣也。
内官
衣蟒腰玉者,禁中殆万人。
”晚明宦官
刘若愚在紫禁城中生活了大半辈子,
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他
根据自己多年见闻,撰写了明宫廷杂
史《酌中志》。
在这本史料中,刘若愚
130丨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