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_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
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级的一个阶段,是能够揭示、展现和强化人类的最高本质即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自我,这包括观念、能力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

一、观念的更新
这是教师精神变革中最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

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开始。

首先是确立新的目标观念。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

由于作为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创新教育,不是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故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

作为创造力开发者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尊重其个性特点,为发展其心灵业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它的人格“独立性”,以创新作为人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

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

即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堵塞了其回旋喷涌的思辨力。

诸如目前课堂上盛行的“直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等,已沦为教学过程冲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

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矫正。

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不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质疑。

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这里我们尤其强调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争辩,对于发展师生情谊、促进学生人格和智力发育的重大意义。

没有这种争辩,就没有给学生提供揭示教师智力运动“犯规”的机遇,就没有异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就没有进一步探索并追本溯源的兴致和动力。

从这层意义上说,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恰恰是民主平等之师生关系的合理内核。

二、能力的更新
这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

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
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这种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积累的教授到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的启育,势必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

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

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

其中包括主线突出、副线辉映,节奏饱满、张弛错落,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潮涨潮落、抑扬顿挫等一系列结构艺术。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地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予以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现象。

其次是永远追求新知和不懈于教育科研的能力。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活化新知,积淀学识。

惟有如此孜孜不倦求新索异之教师,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至于教育科研能力是更为高级的,它是一种根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

它主要包括教育反思和理论创新等能力层级。

所谓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出严肃地反观和内省,擅长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经验,从中提炼出某种可供借鉴的东西。

所谓理论创新,是指教师善于从经验形态跃升、从而突破学科教育或教育基本理论中某一既成框格,构建新的模式,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显著的教育效应。

简言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

再次是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已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而到下个世纪,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还将给信息高速公路带来深刻的变化;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将抹去电信、计算机、新闻媒介的界限,将把因特网、万维网进一步扩大。

因此,无论是从信息高速公路还是从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获取信息,都需要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三、方法的更新
全新的教育需要全新的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应在新观念指导下注入新内涵;而优秀的教师作为富有个性特点的活生
生的实践者,由于受自身风格特色、时空条件和生源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必然包涵着某些特殊性,且随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动态化趋势,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去“框定”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

但是,创新教育基本上应遵循教会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更新自我,以迎接新世纪创新教育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