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作文主题分类训练——自然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中考作文主題分类训练——自然篇
中考作文主题的考察趋势分析——以自然为主题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同时也强调思辨与分析能力,关注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趋势在涉及自然主题的作文题目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实用性和生活化的趋势使得中考作文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然。
自然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主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中考作文可能会要求学生描述自然现象,或者就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探讨。
这样的命题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还能培养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力。
其次,思辨与分析能力的趋势在涉及自然的作文题目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可能会要求学生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同时,中考作文也越来越关注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与自然相关的问题。
例如,可能会要求学生就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议题发表看法,或者就某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行反思。
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的趋势也在涉及自然的作文题目中有所体现。
例如,可能会要求学生描述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经历,或者就某一自然景观的美丽进行赞美。
这样的题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多样化的命题形式也使得涉及自然的作文题目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传统的议论文、记叙文等形式外,还可能出现描述性写作、抒情散文等文体。
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
的创作热情,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才华。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主题的考察趋势在分析自然主题时呈现出实用性与生活化、思辨与分析能力、关注当代青少年问题以及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等特点。
这些趋势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的无言之美激发了毛泽东的诗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艺术的无言之美令白居易深深沉醉……不独自然与艺术,人性的无言之美,更深深触动我们的心怀。
海伦·凯勒因莎莉文老师手指的动作,激发了求知的欲望;“植树的牧羊人”,在安静与沉默中,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皆有“无言之美”。
请以“无言之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无言之美
偶然有一次,夜不能寐,见月光皎洁,于是起床赏月。
虽然赤脚踏在冰冷的地板上有点凉,我还是兴味盎然地趴在窗口上,遥望着一轮明月。
三两片云彩飘荡,淡淡的光晕落在白云上凹凸不平,仿佛给它披上一件梦幻羽衣,灰墨色的远山和着银白色的月光,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动,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仿佛有张若虚在春江的望月兴叹。
多美呀!明月无言,青山无言,它们却用光和影演奏着自然的美妙旋律。
我能忍住寒冷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月色的美丽。
苏东坡也被美丽的月色所吸引过。
就在好几百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正想解衣入睡,外面明亮皎洁的月光射入房里,仿佛邀请他夜游。
苏轼欣然走出门去,想到夜晚也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巧的是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二人就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如藻似荇的阴影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投影。
见到如此美景,苏轼不禁叹到:哪夜
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如此说来,我也是闲人,只是还缺一个同伴了。
看到美景,我不禁想起了旅游。
旅游除了逛都市,恐怕主要是看山水风景了。
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大地无言,就用山山水水来表达。
你也许没有见过山腰间的湖泊吧?碧绿的湖水,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两旁的树木凌空生长,生机勃发。
山水无言,可它却以自己的本色纯真之美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
你可能会说它是寂寞的,但蓝天上云卷云舒,阴晴雨雪,何曾有过一瞬的停歇;群山中草木鸟兽,生长繁衍,何曾有过一刻的停顿。
大地永远在歌唱着生命的欢歌,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着我们。
面对大地上的山水美景,我们就像赤子扑进母亲的怀抱,亲切温馨安定,一切已经无需用语言来表达。
我想,旅游中与其匆匆忙忙地照相,不如让自己静静地与山水对视,让心灵融化在自然之美中。
拂晓时分,天空褪去了部分浓黑,东方霞光微露,透出一点暗红,而满天的星斗还在,月光的温柔和阳光的热烈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景就是拿相机拍下来也找不到那种震撼,要是时间定格在这一刻该多好啊!
美是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其实语言亵渎了圣洁的美。
上帝给了我们美景,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思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运用语言不断地制造糜烂的文字来驱赶美的高雅,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俗不可耐的文字了。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无言之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无言之美”是指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美,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其实就是写通过行动等语言之外的事物传达出来的美如何感染人,教化人。
根据所给材料内容,无言之美激发了名人的各种情怀,如毛泽东、白居易、海伦·凯勒等,其实,不只名人,平凡的生活中处处皆有“无言之美”。
比如: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为老人让座的行为默默地彰显年轻人乐于助人的美德,让老人感到温暖;领奖台上,老师赞许鼓励的眼神激励学子继续奋力拼搏,再创佳绩;厨房里,母亲忙碌的身影传达出深深的母爱、浓浓的关怀,让儿女学会感恩回报……这一切都是无言的,但这一切都是美的,它们表明人心向善,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谐,激励人心向上。
写作时,我们打开写作思路,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点滴细节加以铺陈渲染,围绕“无言”,以小见大,于生活细微处见精神,在平淡中见真情。
题目二:
静观云卷云舒,遐想辽远天空;静听溪水潺潺,向往静谧自然;静待花开花放,期许生命绽放;静享日升日落,眷念过往时光……唯有静,方能品出世间的美好。
此刻,静静坐在考场的你,一定思如泉涌,情如潮起。
去书写吧!让你的万千思绪定格,成为你生命
中的永恒。
请以“静”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按要求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静一点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
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
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
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
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
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
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尊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
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
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
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
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
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
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
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
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
《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让我们一起,静一点!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
要求以“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好此文,首先要理解“静”的含义。
结合材料内容可知,静是大自然中的万籁无声,静是一种氛围,一种心灵感觉,静是一个和谐的画面……“静”
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主体。
我们可以谈一谈自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宁静。
挑选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可以是浮躁的学习心态,对名誉的过分渴求,在这些吵闹中你不断失败,于是你意识到了只会静下心来,抛却对物欲的渴望,脚踏实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或者通过记叙自己失败的经历,从古人中汲取静的可贵性从而调整心态。
第二、选材构思。
本文选择任何材料都不能游离中心,都要围绕“静”的话题来选材。
如从自身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小“静”,比如课堂上要静心听讲,专心做题,在静中汲取知识,享受书香带来的乐趣,说明了静的不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品德。
也可从历史名人、文学家等中举例说明静能助人成功,为之大“静”。
还可以引用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点明主题,从修身养德、专心做事、保持清醒等方面写“静”的美。
第三、文体。
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如写记叙文,要写清楚事情的过程,细节真实,详略得当;思路清晰,语言连贯。
选择材料最好要贴近生活,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不要怕材料的琐碎,那些细碎的时光,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体验,镌刻着我们的真情实感。
如写议论文,则是需要清晰地点出自己的观点,静下心,做事会更专注、更有效。
静一点,来听听自己的心声,我们的行动会坚定而有力量。
我们可以围绕“静”表达明确的观点,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可以以“静的魅力”即“静”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提升心灵为观点行文。
引领考生去体验“静”的力量,安静一点,平静一点,宁静一点,去充分发现生活的静美,去坦然面对生活的得失,去坚持梦想的追寻,去坚守一种不能放弃的信念……论据经得起推敲,使用的论据要能支持论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
“清心阁·创意写作”征稿啦!
开卷语:立春,万物生。
破冰而生,破土而生,破壳而生,破自己而生。
生长各有起点,生长各有阶段,生长各有姿态。
请以“生长”为触发的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文章。
(不得出现校名、人名等透露作者真实身份的信息。
)
栏目:
栏目一:品自然
稿件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游记。
栏目二:悟自己
稿件要求:根据自己的成长体验,给自己写一封书信。
栏目三:论他人
稿件要求: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写一篇议论文。
【答案】例文一:
从小草身上得到的启示
一丝清风,可以凉爽一个炎炎夏日;一个短暂的时间,可以得到一个知识的海洋;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一个自卑的人重新振奋起来,不是吗?
一个蒙蒙细雨的下午,由于考得太差的成绩单,使我无比的烦恼。
我百无聊赖,自己独立走出家门,沿着山路,走向远方。
此刻,我越来越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在嘲笑我。
就连平日我最喜欢的小草都在嘲笑我:“你真笨,嘻嘻……’’我心中的怒气终于在那一瞬间爆发了,我怒气冲冲地走上前去,踩踏着小草:“叫你嘲笑我,叫你嘲笑我……’’我踩完便头也不回的回家了。
回到家,我便开始后悔了,“那些小草怎么样了?会不会因为我一时的暴躁,小草……希望小草不会那样吧”我这么想着。
春天,老天爷的脸说变就变,昨天,还是蒙蒙细雨,今天,就是骄阳似火。
放学了,我去看了昨天那几棵绿油油的小草,耷拉着脑袋,没精打彩的,“唉!”我叹着气,“如果我不是昨天那样践踏小草,小草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晚上,又下了一场春雨。
第二天早上,我去上学,又发现了一个惊喜:小草又像往日那样,恢复了它的生机勃勃,绿油油的,又有了以前的色彩。
我敬佩起小草来,小草虽然没有吊兰的独木成林,虽然它没有树木高大,虽然没有鲜花的妩媚,但它却有一种特殊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就是不在困难前低头。
小草虽小,但生长的地方却比比皆是,土地上,花坛上,树干下面的旁边……小草虽小,但是它却能点缀整个地球。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虽小,给我们的启示却不小,不是吗?
想到来这里,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心情格外高兴。
我大踏步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例文二:
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亲爱的自己:
你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你就已经步入了八年级。
人生就像一条铺向远方的路,一路风景,一路挫折,你面对着未来可能发生的悲剧或喜剧。
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做着平凡无奇的事情。
每天就像别人那样,在学校度日如年,在家里却觉
得时间太少。
但是如果你的每件事在他人眼里都是司空见惯的话,那你又怎能达到曾经的誓言?
一个人送走日落,星光会盛你满怀。
这次期末考试对你来说并不理想,但如果只是绵延不断的失落,那又怎会站起来呢?在茫茫人海中,你只能再一次做最特殊的自己。
用心去反思与呼唤,耐心地等待,总会有回音在山间若隐若现。
制订一个小目标,关闭一次手机,打开一次书本——越过一个充实的暑假需要它们。
傍晚了,公园里的青灯光透过纸糊的屏障,照射进安静的窗内。
那么这便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打开一盏小小的灯,躲在清幽的灯光下,笔“刷刷”地写着,听着时骤的夏雨,这何不是另一种安宁?放下手机,丢弃焦躁,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希望未来的你,不会颓废懈怠,而会在阳光下蓬勃向上,在知识前精益求精。
对了,不能让“宅”成为暑假特色!
转念一想,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过。
为父母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正正堂堂地赢一场篮球比赛,在皎洁的月光下对着流星许愿,画上一幅完美的作品......生活不会停止,趣事只会越来越多,对你未来的憧憬,答应我一个个去解决掉它们好吗?这里不仅仅有眼前的苟且,我们还有诗和远方在路边徜徉。
对未来的你我想说: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这就是成长的味道和历程。
加油,自己!
×××
2023年×月×日例文三:
论“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当然不只是身体上的长大也包括思维方式。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犹如含羞草,害臊的接受身体上的变化。
他们会接触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并开始分辨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当然思考的方式也变得成熟不再像个小孩整天哭哭啼啼叫妈妈;他们会开始分担责任,想出想好的解决方案。
可是由于时间过得太快,突然如暴风雨袭来的担子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过吃力了!他们觉得自己童真随着岁月失去,让他们不再相信童话而要面对的挑战则一山还有一山高。
在父母双翼下成长的孩子都怕长大主要原因曾经太受过保护不敢面对现实。
从小他们都在父母已铺好的红地毯上行走如果路上多了一块石头父母会立即把它踢开让他们小孩不会被绊倒,也就因为这样他们习惯有父母的存在。
相反的,如果没有父母的呵护下,小孩就会踩到那块石头而跌个狗吃屎,跌倒后也不知怎么起来。
青少年也应该明白自己身上有着对社会和家人的责任不应像鸵鸟一样有事情只会把头往地上钻,他们必须抬头挺胸面对挫折不论是经过多少磨难也要懂得自己爬起来。
青少年需经过种种磨练让自己的心
智变得坚定,对未来发生事做好准备。
思想还很单纯的他们对未来的事毫无主见成天只顾到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喜欢就好。
这个的想法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威胁因为极为可能失去继承者。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大人总有下山的一天而后辈需贴补那些空位子。
青少年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想法还有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懂得创新这样一来国家的生活水平才会有所改变。
其实成长并不是剥夺青少年的童真而是给他们机会去学习面对事情的转变。
青少年不应拒绝成长因为未来的桥梁需要他们,这是如假包换的事实。
国家对他们寄以厚望希望能对将来的马来西亚做出改变让国家更加繁荣并且有金钱上资助去帮助国内大学生完成学业,建更多的孤儿院和老人院等等。
成长让一个人变得通情达理懂得以逻辑思考去明白一件事情的缘故比起孩子气,只会因感情而动粗的人来说,明白事理的人很镇定一眼就看到出问题出在哪并且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青少年也懂得去保护自己,懂得精打细算免得被人欺负。
久而久之,青少年会觉得其实未来的路也不是如此的黑暗。
青少年请不要拒绝成长,因为错过了你的人生就会像少了一块拼图,变得不完整。
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再这么困难的事情都有它的解决方法,青少年不应因畏惧而拒绝面对因为唯有失败才有成功。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写作。
题干中的“生长”应理解为“成长”之意。
(一)栏目一:本题考查话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写作需要围绕“生长”(即成长)这一话题,而且根据自己的成长体验进行写作。
本文需要写一篇游记。
2.可以写在旅游过程中,重点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对人生、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体会。
例如,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一棵树遭遇风雨,及战胜风雨的历程,使我从中获得感悟:只要顽强勇敢,就会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任何困难。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使用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等常见方法,使文章的内容充实,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二)栏目二:本题考查话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本题需要给自己写一封信。
信中应根据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成长体验,从中获得感悟,使自己的人生更完美或充实。
本文要求书信这种文体。
2.选材构思:可以在信中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感悟,进而发出对同学、朋友的殷切嘱托,希望他们避免自己犯下的错误或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使认人生更充盈。
例如,写自己在某次考试中,因为一点点疏忽,导致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
然后告诫同学:应注意学习细节,使成绩更好,达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在写作过程中,应叙述事件的主要内容,注意记叙文和书信内容在叙述方面的区别即可。
(三)栏目三:本题考查话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本文需围绕“生长”这一话题进行写作。
这里的“生长”可以理解为自己的人生及其经历,即成长。
本文需要写一篇议论文。
应先拟写本文的中心论点:生活中总会有挫折、磨难,只要战胜了,就会令自己成长。
据此,进行议论即可。
2.选材构思:写作议论文。
先确立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总会遇到挫折,只要战胜它,就会取得进步、胜利。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据,阐述鲜明的道理。
同时,一定要联系自己活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景并不一定宏伟壮丽,自然花草,一颦一笑,许多细微的人和物,仔细观察,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只要我们带着智慧的双眼去寻找,就会有所发现。
请以“发现那道最美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发现那道最美的风景
人生如旅途,在这趟旅途中,我们总能捕捉到许多美丽的风景。
那最美丽的风景却是唯一的,它就如同一张照片,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那天,我去北湖边游玩。
正赶上夕阳西下,那天边还未落尽的火红的太阳,将天上的云,湖中的水都一起染红了,与湖边的翠绿的垂柳,街边古朴的建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边走边欣赏着湖边的景色,这时有一个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个身穿白衣,有着一头乌黑直发的女子,年龄与我相仿,那一袭白衣在这一片火红中特别显眼。
她正安静得坐在一个板凳上,挥动着手中的画笔在面前的画夹上画着些什么。
隐隐约约地,我看到她的画夹上渲染开来一片红,与周围的红和谐地融为了一体。
“她一定是在画这美丽的夕阳风景图吧!一看就知道是个美术工作者,连背影都这么清秀!”我边想边加快了脚步凑了过去。
刚一走过去,我便失望了。
原来她画的哪是什么夕阳风景图呀,她画的是连我这个画痴都能画得好的太阳。
那太阳画得扭扭曲曲的,连颜色都没上好。
我不由得小声嘀咕着:“什么嘛,原先还以为是美术工作者,现在看来画的连我都不如!”大概是我不满的声音被她听见了,她慢慢地转过脸来。
啊!好一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