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文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讲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文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讲评【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解读】
材料中有两处用典,“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最著名的辞赋家,散文也有很大成就,他的思想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墨客都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为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这也充实了现实主义流派的内涵,锻造着历代文人的高洁品格,杜甫、陆游、龚自珍等一大批诗人都以自身行为作了诠释。

晚清诗人、政治家黄遵宪(1848~1905)主张“我手写我口”,可以看作是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演绎,当然,“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要求和目标,在现实中因为个体的差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正如元好问所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1190~1257)是金末元初北方文坛盟主,也是杰出的文艺理论界,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提倡自然、真性情。

在上诗中,前两句引用的是扬雄语,但是提出光看文章并不能论断一个人的人格,后两句是举例论证,晋人潘岳(字安仁)写出具有高逸情操的《闲居赋》,哪知道他为了求官做,见到朝中重臣贾谧出门,竟然遥望路尘屈膝下跪。

由此可见,有时候文并不如见人,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必定影响其作品的好坏。

这两个观点其实并非矛盾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思考,最终都是倡导言行一致,保持高洁的品行和人格。

这对当下也是一种强烈的关照,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具有积极的警示
意义。

浙江新闻客户端曾经报道过不能让“雅好”变成“雅贿”和“雅腐”,一些艺术家、官员在某一领域确实造诣很高,但是人格低下、违纪违法,自身遭到唾弃不说,作品的艺术价值必然也受到影响。

如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挂着“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的头衔,曾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金像奖,作品多次举办展览并被收藏,但他的摄影器材都是商人赞助的,价值高达数百万,最终因贪腐落马,世人对其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就可想而知。

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类的材料作文题,要求谈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元”,即“作品的格调趣味”和“作者的人品”,我们可将其简化为“作品与人品”。

两段材料引出的观点就是每段末“这意味着”后面的话。

如果认为这两个观点“完全相反”则是错误的认识。

“应该是一致的”,并不排斥“背离”的情形;“可能是背离的”也并不排斥“一致”的情形。

只有在去掉“应该”“可能”这两个词之后,观点才“完全相反”,但去掉“应该”“可能”之后,就跌进了绝对化的陷阱,成为谬论。

所以读题,思维一定要精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中的“此”,显然是指两段材料段末“这意味着”后面的话。

这就对文章的立意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考生可在“应该是一致的”和“可能是背离的”两种观点中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写作,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辩证分析。

“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可以说对文体也作了规定,最适合写成论述类文体。

无论选择那种观点,对人品、文品的概念及其关系必须清晰,理性思维强。

将两者的关系说清楚是关键。

找到合适论据是文章有没有力度的重要基础,做到这点可能比较难。

【写作指导】
作为一道材料作文,如何快速准确地审清题意?这是我们指导学生考场应试的首要问题。

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学会材料作文审题“四步走”。

第一步,提炼“话题”。

材料作文审题时,最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易断章取义。

如本题,有些学生会只谈“人品”,甚至只谈性格的“褊急”(气量狭小,性情急躁)与“澄淡”(清淡高雅)等。

应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提炼出“人品”与“文品”这两个关键词来。

其中后者,可以说是采取“仿词”的方法来提炼的。

抓住了这两个词来写,就保证了写作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步,界定“话题”。

考场作文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材料作文更是。

要准确把握题意,便要准确界定话题的内涵与外延。

如“人品”,在本题里是什么意思?显然,在本题中
它具有着特定的含义。

我们从“褊急”“澄淡”“高雅”等词语上可以概括得出,它应该是指人的性格特征与情趣爱好,而不是寻常所谓的好坏善恶。

再说“文品”,材料明确为“格调趣味”、“局促”、“悠远”,显然是从文章的审美风格而言的,与文章的档次高低关系不大;
第三步,注意“倾向”。

现在的考场作文,常常有“题以载道”之特点,题目中往往蕴含着命题者的是非态度,限制了写作的方向。

应该说今年的浙江卷在这方面还是较为开阔自由的,它只提供了“统一”与“相离”正反两种现象,这给写作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

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其实既体现了写作者的态度,也体现了写作者思考的深度。

一般的考生会二选其一,这不但是容易人云亦云,而且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实际上“人品”是复杂的,“文品”也是多样的,这二者的关系不是可以简单判断的,所以应该辩证来看;
第四步,留心“要求”。

一个完整的试题,除了“材料”还有“提示”和“注意”的相关要求,必须看清。

本题虽在提出了“明确文体”这一看似宽泛的要求,但如果留心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这一写作提示,特别是“阐明”这个文体标示意味极强的词,其实我们可选的文体就很单一了——议论文。

如果没有留心到此,文章写作就可能有问题。

【学生问题】
1.本材料要求围绕“文品”与“人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分析,而有些同学的作文抛开这一点不谈,大谈“人品成就作品”“文艺创作有有'魂'”等等,导致偏题、离题。

2.论证时,所举事例与论点不符的情况俯拾皆是,致使论证不具备说服力。

3.层次不清,结构混乱,胡诌八扯的现象,在部分文章中很常见。

4.部分同学的作文书写潦草,随意勾画,让人一看就不想给分。

【优秀题目】
《文品不等于人品》《不以作品论人品》
《知文知字不知心》《以心画文,文如其人》
《辩证看待文品与人品》《文辞多变,心性难辨》
《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精彩片段】
1.张抗抗笔下的牡丹不屈从、不附就、不媚俗、不逢迎,你何曾看到张抗抗屈从、附就、媚俗、逢迎?舒婷笔下的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你何曾看过舒婷像凌霄花般攀援,像鸟儿一样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顾城曾用心里的纯银打成一把钥匙,可他却用手中的利斧杀死了
曾经的爱人;海子曾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他缺自杀在冰冷的铁轨上。

(周宁)
2.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不正是他高洁品性的印证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自由天壤云泥之别。

高尚的品行自能通过笔下文章来彰显,庸俗之人又岂可语于君子?又怎会以文托高雅之志?
诚然,范仲淹借岳阳楼以宣寄情志,赞赏巴陵胜状;欧阳修流连于醉翁亭,醉后著文以抒怀;陶渊明采菊东篱,倚窗寄傲,以“五柳”自居。

他们哪个不是言其心声呢?(牛颖)
3.人世间百态如烟火,在笔尖的辛勤耕耘下跃然纸上,有眼前的苟且,亦有诗和远方。

在文字和心灵的碰撞下,一篇篇文章诞生了。

言为心声,多少失意志士吐出豪言壮语;文如其人,多少文人雅士寄托胸怀抱负。

(庞有玉)
4.试想一下,一个人每天说着违心的话,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心的荒芜,说着失真的话语,作者与人品背离的文章,又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人生在世,生且不易,如若再说着违心的话语,又何来人生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王美凤)
5.诗如其人。

只有杜甫那忧国忧民的人品,才能写出“叹息肠内热,穷年忧黎元”的忧伤;只有陶潜那恬淡的性子,才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只有苏轼那乐观的品性,才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从诗词文赋中,我们不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吗?(庞洁)
【学生范文】
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郝徳然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元好问说“心画心声总失真”。

我认为,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作品是一平面镜,反映作者的人品。

“文学是行动的镜子”的确如此,文字作品是我们了解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好接济他人的金庸,其笔下的令狐冲就多行侠仗义;豪爽大方的古龙,其笔下的陆小凤就豪气冲天;喜欢批判现实的托尔斯泰,其笔下的人物就尽显世俗的丑态。

人物不同,人品不同,作品亦不同。

这正如,“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写不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凄清惆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写不了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婉缠绵;“把
栏杆拍遍”的稼轩,写不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闲适。

所以,作品是一面平面镜,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直接反映作者的人品。

可是,有时作品又是一面哈哈镜,并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人品。

唐伯虎一生风流潇洒,被称为“风流才子”,但观其作品,你根本无法从中体会到丝毫的快乐,你看到的只有满腹的愁怨与牢骚。

号召清正廉洁的培根,书中写尽了对贪腐的预防机制,可是,他却因贪污腐败而被捕入狱。

这又怎能说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书法刚劲的蔡京,难道人品就一定耿直?要求开明社会的卢梭,难道为人就一定开明?面朝大海的海子,难道人品就一定开朗?
作品与人品并不一定挂钩,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生活总是掺杂光明和黑暗,光明不一定就绝对是好的,黑暗也未必就不好。

外表邪恶的狼可能是生态系统的保护者,,只吃草的小羊也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

作品和人品的关系亦是如此。

作品即人品
李金玲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这句话是无数文人志士的写照,他们超然于灯红酒绿的名利场,一如出生时的勇猛和无邪,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作品即人品”,于世间之雨落风惊中静水流深。

作品恬淡,人品泰然。

杜牧走入江南,着一袭青衣飘过江南的烟雨楼台,享用一份心的静谧。

心无旁骛,静如止水。

其作品也因其寡欲而塑造出一个孤寂灵秀的诗魂。

于是叹道:“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纳兰性德,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无心功名利禄,只盼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于是写出“颜昨非,才华尚浅,因何福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知道是寻常”。

纳兰公子的超然成就了一位以哀婉清丽的诗词行走于世间的男子,其作品也因其不慕媚俗的品格而愈发惹人钟爱。

作品博大,人品宽厚。

苏轼被贬杭州,他却以一颗宽厚之心容忍,对此不以为意,照样为百姓做实事。

他疏通西湖、修筑“苏堤”,勤政爱民,体恤百姓。

而他的作品“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正流露出他以淡然的态度处在被贬之地,却激起了对西湖美景的热爱。

还有林则徐,被贬伊犁仍不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心,将他作品中的主张用实际行动展现给世人,使得伊犁从此多了一条造福世代的灵渠。

作品坚定,人品忠诚。

林清玄曾说:“人应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而他也始终坚守着一颗敬畏传统的心进行创造。

面对都市病态的浮躁,林清玄先生坚守本心,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所阐述的佛教与禅道中,体会出无尽的哲理。

巴尔扎克痛斥资本主义的丑陋,担起了重构人们失却的精神家园的任务。

在《贝姨》中痛斥“有钱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

让观众不仅从他的作品中深刻的反省社会道德的缺失,而且也更加敬佩他坚定不移、敢为人先的人品。

世事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

这些作家,人品明亮,作品也不掺一丝杂质。

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

作品即人品,不随波逐流,便可如一枝墨梅,静静地绽放于生命的绢帛之上。

知文知字不知心
张宏霞
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

”以此来推,也常认为一个人的作品能反映出他的人品。

诚然,很多作品确实能看出些作者的性情,但就如元问好《论诗绝句》所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了解一个人的作品,不见得就能了解一个人。

就如有些人信奉一个人的面相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善恶,但有些时候却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作品同样会“知文知字不知心”,完成的作品是一回事,其人品又是一回事。

谁都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别人会赞赏的是什么,那么迎合着这些,创造出一些高雅脱俗的东西供人赞叹,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表面上做的好又能怎样呢,反正别人也无法深入你内在看看你是否真的表里如一,自然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也不是不无可能的。

人前怜悯众生,吃斋念佛,背后躲起来干尽丧尽天良的事,不是没有,且古今不乏。

正如作者在文章里怎样歌颂真善美,他照样也可能做些假恶丑。

当然,这都是坏例子,从另一方面讲,就算一个人的文笔激昂,言辞锋利,笔尖不留情面,也不能断定他就是个“愤青”。

马庸伯曾说他的微信中,大部分人都展现出他们是有高级趣味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却不到十分之一,好听的谁不会说?我们常见古代诗人在诗文里大发怀才不遇之感,那叫人一个感动啊,可他是否真有才华呢?谁又知道,这是他自己写的,总归是有人信了,那他没才华自然也是有了。

所谓“作品”,自然是一个人用心完成的,但这个“心”并非他的内心,他的人品,你不能讲人品好了,就能完成好的作品;人品差了,他的作品就是废品。

这个“心”主要是精
神贯注,确实有些性格在里头,但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很大。

好比“断章取义”一样,仅从作品看人,可不是盲人摸象般,只取其一面或一部分吗?好比猪肉可以注水,作品也可以“注水”,看见作品的格调高,不见得其人格高,就算是奸臣同样也会在文章中大力捧皇帝,那就是真的忠心吗?作品不是扫描仪,扫不出一个人的内心。

作品只是表面,是其外化,不是内在,更不是其本质。

想以作品论人品,无疑是片面的。

让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明镜”
黄小郦
俗话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在文化作品充斥着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我们应让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一面“明镜”,让其与作者的人品保持一致,一以镜”为鉴,可知作者之人品。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应当与作者的人品保持一致,如此,作者的精神思想、觉悟理念才能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们,人们才更能理解作者的品行与内心。

你看那向往朴实平淡生活的五柳先生,他的作品中可不是充满着“爱自由”的人生理念?你看那虽为贵族子弟却同情底层人民的大文豪泰戈尔,他的作品可不是散发着对受苦难的下层人民的怜爱与同情的光芒?你看那坚强不息的海伦.凯勒她的作品中可不是充满着不服输、坚毅顽强的品行?古往今来,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家们,用他的笔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折射他们人品的“镜子”让我们在这些“镜片”中感受他们人品的魅力。

可是,元问好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的确,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作者的格调趣味有时会与作者的人品发生悖离。

正如现在的一些“砖家”,自己的专业素质尚未过关,就大肆出书,以没有质量的作品来牟取利润,最终害人害己。

能写出高雅作品的作家并非人品也是高雅的,但可以通过高雅脱俗的作品,慢慢培养出高雅脱俗的人品。

这就要求作家们要让文学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一面“明镜”,实现作品格调与作者的人品一致,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刻影响。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创造者更应自觉,努力实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一致,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进步与洁净,进而带动自身品行的高雅脱俗,实现共同发展。

到那时,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我们的品行更加高雅,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文明和进步。

让作品的格调趣味成为作者人品的“明镜”,折射出作者的品行,照亮我们的文化生活。

【佳作秀场】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

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

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

“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

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

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

”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

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

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真正值得
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

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

“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

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

”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

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

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

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

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

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

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

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