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11月月考
语文
命题人:李洁审题人:张裕琪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世界欢迎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最重要理由。
众所周知,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但“福兮祸之所伏”。
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导致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
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靠坚船利炮圈占
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虽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但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仇恨的种子。
文艺复兴推动建立了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但这个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
延续到今天,就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秩序、世界极大的发展差距.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全球性生态危机相继出现.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世界体系的剧烈动荡。
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重新整合:从西欧到美国,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同时,这个世界体系之外,崛起了一股强大的与之对抗的力量--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
但这两个体系的冷战因苏联解体而告终.其结局说明,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资本运行的劳动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的。
只要这个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仍然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超越它的世界体系就建立不起来。
后冷战时代的冲突也显示,这种动荡与冲突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失。
以伊斯兰复兴运动为背景的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成为对抗西方世界和“现代性”的“文明冲突"。
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相生相克,又相克相生。
文艺复兴极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极大代价:人被神化、异化。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解放人类,但也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
它要继续促进发展,但要实现各国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也应该实现可持续的安全与发展。
这一次新的文明复兴,要落实到建设“命运共同体”
上。
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推进这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走上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种“斯为美"的文化,这种推陈出新的文化,这种促进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内部发展好后应寻求和促使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利益诉求”。
B.大大解放生产力的现代工业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各种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C.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资本运行的劳动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的,其运行机制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
D。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培育了一种独特思维方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避免人类走上自杀之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造就了西
方世界的繁荣,但也使世界其他地区对西方世界产生了仇恨。
B。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的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获取和对市场的不断扩张.
C.近代以来,世界上形成不同形式的对抗力量,使世界剧烈动荡,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有关系。
D。
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霸权主义,实际上都是反抗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使其有能力肩负推进这场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
B。
在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下建立的现代世界体系实质上是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的延续,如果要打破这个体系,前提是否定文艺复兴运动。
C.文艺复兴运动与新的文明复兴都追求人的解放,但不同的是,前者神化、异化了人,后者则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
D。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为中国谋,更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补临清尉.河东节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举明经
..
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
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
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
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
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
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
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
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贞元
..
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
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不许。
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疾乞骸骨
...
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
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
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
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
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
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
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
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日。
8。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
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D.尾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9.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3)《观刈麦》中点出贫妇人生活如此困窘的原因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开花的步枪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在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
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
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
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全副武装的干尸。
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
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着。
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
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
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
他不敢不相信。
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
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
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
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
他笑了。
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了故乡.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
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
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而深情的曲子。
一切都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来了,他应征入伍。
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
另一个草原。
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
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
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
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
他知道。
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
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把草原覆盖.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温驯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
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
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
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
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
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
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
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
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
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
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
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
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
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
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
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
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那个姑娘的名字。
(选自2015年11月《思贤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的开头很简洁,语言虽然不多,但已经初显人物心理的矛盾挣扎;同时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还能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长官"看来,“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于是,花儿和枪,田园的诗意和战事的紧张对立,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小说情节的生发点。
C.“他不相信。
他不敢不相信”意蕴丰富。
一方面表现了“他"不切实际、沉浸幻想、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危局,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信。
D.小说的语言整散结合,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
整饬的语句富有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运用得恰到好处,小小说的美感由此产生.
E.这篇小说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分别得益于小说采用了插叙手法和运用了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2)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3)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请你结合这三个因素探讨分析这篇小小说的悲剧性.(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吴孟超:“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李秀婷李
珺
50多年前,吴孟超选择进军肝胆外科时,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尽管已是九旬高龄,他仍坚守手术台,每周都要安排一两台手术.2013年,他甚至为自己的女儿做了肝癌细胞切除手术。
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向肝脏外科进军连闯“禁区”
肝脏血管密集,纵横交错,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
50多年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生命禁区。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患者数量的一半左右,而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却是零。
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吴孟超在老师、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建议下,选择了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接连闯过了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
1959年4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
肝脏腐蚀标本,中国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他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提出肝脏解剖在外科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为解决肝脏手术临床的出血难题,他尝试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1960年3月1日,他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闯入了“禁区”;1963年,他成功地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1975年,他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100%。
“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作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分外注重基础研究,力排众议,扩大了实验室规模,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从医60多年来,吴孟超为14000多名肝胆癌症患者做过肝脏手术,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手术刀.他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了超过1000名肝胆外科人才。
吴孟超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握紧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他动情地说:“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
对待肿瘤“快、准、狠”对待病人“慢、拙、仁"
吴孟超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曾说,“吴氏刀法”对待
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吴孟超在病人中的口碑极好,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还因为他对待病人总是如春风般温暖.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
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他还坚持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检查.
护士程月娥说,吴老问诊很仔细,往往看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多小时.由他负责过的病人,总会被吴老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感动: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参评时,上级派人来考核,他原定的手术需取消。
但吴孟超却坚持不能推迟手术,只因病人是一位穷苦的病重农民,来上海住院的钱都是村里一点一点地凑起来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
吴老有20字“养生口诀”-—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他保持平和心态,平淡面对各种殊荣和各种烦恼,一心投入医学研究中,把每天查房、定期门诊和为患者做手术看做是身体锻炼。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
"吴孟超说得很实在。
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子女也都学医。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吴孟超白眉微动,慈祥地笑着说.
(2015年12月17日《南方日报》)相关链接:
①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
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百度百科”词条“吴孟超”)
②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颁奖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的生平概况,突出了他献身医学事业、专攻肝胆外科的感人事迹,选材精当,不蔓不枝。
B.在吴孟超进军肝胆外科之前,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也是零,直到1960年3月1日吴老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C.吴孟超认为,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如做得好,还能得到病人的尊重,因而有着从事其他职业无法体会到的一种光荣感和幸福感.
D.吴孟超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把工作当事业来做,“一生只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