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脐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药脐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研究
施丽洁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脐灸法与脐灸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比较这2种方法的疗效差异,验证药物对其疗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脐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脐灸法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对比治疗前后2组痛经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痛经中医证候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灸脐组的有效率为73.33%,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相比之下,隔药脐灸法疗效优于单纯脐灸法.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9(034)008
【总页数】4页(P1239-1242)
【关键词】隔药脐灸法;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作者】施丽洁
【作者单位】泰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山东泰安 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痛经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
厥者[1]。

西医学根据生殖器官有无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其中原发性痛经占90%以上[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在治疗上西医主要采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口服避孕药等,虽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中医学将痛经辨证分型治疗,其中痛经寒凝血瘀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疗效可靠,但因服药周期长,口感差,临床运用受到一定限制。

隔药脐灸法作为一种集灸法、穴位、药物三者功效为一体的中医外治方法,操作简单,易学易会,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本课题组一2016年5月—2018
年5月采用隔药脐灸法与脐灸法对6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2种方法对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比较2组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均来自2016年5月—2018年5
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患者,依据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隔药脐灸疗法)30例,对照组(脐灸疗法)30例。

2组年龄、病程、治疗前痛经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中医痛经的诊断标准[1]: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
小腹疼痛,或疼痛牵引腰骶,甚或剧痛出现晕厥者。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寒凝
血瘀证: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冷痛,得热则舒。

次症:①经行不畅,量少;
②经色紫黯,夹有血块,痛随块下减;③形寒肢冷舌脉:舌黯或有瘀点,苔白,脉沉紧。

中医辨证要求:具备主症,结合舌象和脉象,并兼2项以上次症即可诊断。

3)痛经西医诊断标准[2]:原发性痛经:月经来潮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或伴有腰酸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分)治疗组3024.10±4.335.53±3.1813.92±0.92对照组
3024.63±5.155.85±3.2214.03±0.79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证候诊断属寒凝血瘀证者;2)年龄在18~35岁;3)依从性好,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及愿意接受本疗法者;4)不合并
其他内外科疾病者;5)未接受其他治疗,自愿接受本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或虽符合诊断标准,但证型非寒凝血瘀型者;2)年龄<18岁或>35岁者;3)兼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不适合艾灸的
患者;4)同时接受其它治疗,其疗效影响本研究临床疗效标准者。

1.5 脱落标准符合纳入标准,但患者未连续治疗或病历资料不全,无法正确判定
疗效和安全性者。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1)方药的选择:寒凝血瘀证痛经方用:小茴香、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黄芪,黄芪的量倍于以上各药,将上述药物充分混合超微粉碎,密封备用。

2)面碗的制作:取适量面粉,将其与温水混合均匀,揉成面团,备作面碗,面碗底部直径6 cm,碗底厚度2 cm,碗底中间孔直径1.5 cm,碗沿高1.5 cm,厚1 cm,备用。

3)艾柱的制作:取适量艾绒,制作直径约2 cm,高约2 cm的艾柱,备用。

4)操作过程:嘱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神阙穴,用医用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后,将面碗内径中央对准脐孔位置于脐上,取适量药末填满脐孔及面碗碗底中央孔,把点燃的艾柱放在药末上,连续施灸1.5 h。

1.6.2 对照组穴位取神阙穴,嘱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脐部,用75%医用酒精常规
消毒后,在脐孔内及面碗碗底中央孔放置面粉,其余同治疗组。

1.6.3 疗程 2组均于月经干净后2 d开始治疗,每3 d一次,月经来潮即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

1.7 观察指标参照痛经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进行痛经中医症状评分。

痛经中医症
状量化评分[3]:小腹疼痛:持续性腹痛,不能工作3分;持续性腹痛,工作时加
重2分;轻微腹痛1分;无或消失0分。

经行不畅:有1分;无或消失0分。


经量少:有1分;无或消失0分。

经血紫暗:经血紫暗如黑豆汁2分;经色暗红
1分;无或消失0分。

夹有血块:夹有大血块2分;夹有小血块1分;无或消失0分。

畏寒肢冷:有1分;无或消失0分。

面色青白:有1分;无0分。

舌暗红有
瘀点:舌暗红有瘀点3分;舌暗紫2分;舌淡紫1分;无或消失0分。

脉沉紧:
脉沉紧1分;无或消失0分。

2组分别于治疗前、第1、2、3月经周期结束后及
随访期及时记录患者痛经中医症状积分。

1.8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3个月经周期未
复发,治疗后积分减少≥90%;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它症状亦减轻或消失,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治疗后积分减少≥70%,<90%;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治疗后积分减少≥30%,<70%;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者,治疗后积分减少<30%。

根据痛经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法判断痛经中医证候总疗效:疗效指数(n)=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n≥90%;显效:70%≤n<90%;有效:30%≤n<70%;无效:n<30%[3]。

1.9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同时满足时,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反之,采用非参数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中医证候总分比较治疗后,2组痛经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自身前后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2种治疗方法均能明
显改善痛经症状、体征。

治疗组第1、2、3月经周期以及随访期痛经中医证候评
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证患者痛经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2。

2.2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
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经秩和检验(Z=-2.061),2组比较,P=0.039<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

见表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例,组别例数治疗前第1周期第2周期第3周期随访期治疗组
3013.92±0.9210.38±0.681)2)8.10±0.791)2)5.25±0.651)2)5.42±0.801)2)对照
组3014.03±0.7911.90±0.621)8.67±0.801)7.62±0.551)7.92±0.771)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综合疗效比较 (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61012228(93.33)对照组301516822(73.33)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本临床试验分别运用隔药脐灸法和脐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其差别在于是否使用药物,而结果显示2组均可以改善痛经中医证候,但隔
药脐灸组无论在改善痛经中医证候方面,还是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脐灸组,说明药物在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脐灸法治疗是发挥穴位、艾灸的作用,而药物可以加强其疗效。

隔药脐灸法所用的药物具有补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故可显著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治疗效果。

3.2 机理探讨中医学认为痛经分为虚证和实证,实性疼痛多因邪气内伏,导致胞
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性疼痛多因精血素亏,导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而现代研究显示[4] 原发性痛经以寒凝血瘀证居多,与女性经期产后感受寒邪及气虚密切相关,气不足便是寒,致使寒凝血瘀,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导致痛经发生。

遵“寒者热之”“阳证宜针、阴证宜灸”之原则采用隔药脐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不失为最佳选择。

3.2.1 穴位的作用神阙穴位于脐部,属于奇经八脉之“任脉”要穴,任、督、冲三
脉交会于此,三脉又同起于胞宫,并称“一源三岐”,因此神阙穴与胞宫直接相连,灸神阙穴治疗痛经属于近部取穴、循经取穴,故而可以调理冲任,调和胞宫气血,达到治疗痛经的作用。

从现代解剖学角度分析,神阙穴所处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且血管丰富,因此在此处施灸、外用药物具有渗透强、吸收快的特点,故治疗痛经效果显著。

3.2.2 艾灸的作用灸法是中医学中一种有效的外治法,《医学入门》曰:“凡药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叶为灸法的常用原料,同时又是一味中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

中医学认为寒凝血瘀证痛经多因外感寒邪及气虚,导致冲任、胞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艾灸疗法能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气血畅通、通则不痛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艾灸燃烧产生的近红外线光谱作用及温热效应,结合艾叶的药用作用,可以改善盆腔微循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实现止痛效果[5]。

3.2.3 药物的作用隔药脐灸法所用药物为小茴香、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黄芪。

方中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经,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官桂味辛、甘,性大热,善补命门之火,又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两者合用具有温经散寒,通达下焦的作用。

延胡索有辛散温通之性,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没药味辛苦,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力强;川芎辛温,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性温,味甘、辛,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两者配伍可增强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黄芪味甘,性微温,气薄而味浓,补气之力强,在活血化瘀时加用补气之法,以防活血化瘀药耗伤气血;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以黄芪增强活血补血、行气散滞之力。

以上诸药以温、补、通为主,对“不通而痛”的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3.2.4 隔药脐灸法的作用隔药脐灸法是采用辨证施药与传统灸法作用于神阙穴,利用艾灸的温和力和渗透力将药物的功效作用于脐部神阙穴,通过穴位-经络-脏腑这
一作用途径,更好地发挥补气活血、温经止痛的作用,以达“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表明隔药脐灸产生的近红外线有较强的穿透力[6],结合艾绒的温热
效应作用于药物,发挥药物经皮吸收后的药性作用,从而达到止痛目的。

隔药脐灸法作为一种集灸法、药物、穴位三者功效为一体的中医外治方法,避免了口服中药口感差、煎煮麻烦等缺点,也避免了西药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疗效显著,且局部施术,起效迅速,无毒副作用,是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9-114.
[2] 乐杰,谢性,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2-36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63-266.
[4] 程芳,程红,曹俊红,等.原发性痛经中医症候分布特点探讨[J].中医学报,2013,28(8):1194-1196.
[5] 佘延芬,孙立虹,杨继军,等.隔物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0):719-721.
[6] 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1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