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广东中考最新考纲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上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言而有信、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
16.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强调学习上的求实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9.体现古人注重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批评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陋室铭》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写居室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2.写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或: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引用了两个典故)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4.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爱莲说》
1、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盛赞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

6、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贪污受贿者常常这样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常站河边难免跌于水中。

”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9、写莲能坚守操节,既不因处境恶劣就随波逐流,也不因处境优越就炫耀忘形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8、《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来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或: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出淤泥于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9、借莲形象写君子心胸豁达,通晓事理,行为方正,德名远播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0、《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1、《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2、《爱莲说》中,感慨真的隐士少,而趋炎附势、追逐富贵多的两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峡》
1、写江水澄澈,风光妩媚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渲染三峡秋天山谷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侧面写水流湍急的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秋季肃杀凄清的特点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前年六月,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凄异景状将一去不复返了。

6、《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的特点的语句的是:沿溯阻绝。

7、《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特点的语句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8、《三峡》中,描写秋季的特点的语句的是:林寒涧肃。

9、《三峡》中,描写三峡总的特点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0、《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4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6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记承天寺夜游》
1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睛之笔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突出庭院景色的语句是:积水空明。

6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与朱元思书》
1、《小石潭记》一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2、《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凌,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突出表现了水流的湍急,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用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的句子是: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富春江景色奇特秀丽,作者正面落墨之后,又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
水诱人的力量,也含蓄传达出自己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请写出这样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中,描绘听觉的句子是: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鸣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中,写出作者对富春江水之美的总体印象的语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富春江水动态美的语句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富春江水静态美的语句是:水皆缥缈,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富春江的山奇特的语句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富春江的山中景色的语句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鸣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中,体现作者对富春江山水赞叹的语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中,侧面表现愚公移山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愚公移山》中,写出愚公达到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中,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中,愚公坚信移山会成功的理由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中,写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中愚公反驳智叟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上天锻炼人的手段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与“错误是正确的先导”这种观点接近的语句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一个人要担当大任,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磨难,这番磨难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上天制造重重磨难,让“斯人”经历磨难的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6、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必须有无法家拂士和无敌国外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医院需要病人
(美)阿巴彻沃尔德
①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

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

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

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

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②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

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

我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眼前。

他们把我
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往病房走。

③“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望朋友的。


④“你朋友一来,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

”一个护理员说。

⑤“他早就来了。


⑥“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了。


⑦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

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然后替我穿上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还给了我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⑧“我要我的衣服!”
⑨“噢,您放心好了。

”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您的东西都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

”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⑩“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⑪“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⑫“我身体健康,我一点儿也不疼!”
⑬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

起初是哪里疼?”
⑭“不,我没病,我哪儿也不疼!”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

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

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⑮“我可不想动手术。


⑯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⑰“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都正常!”
⑱“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⑲次日早晨,他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⑳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

㉑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㉒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㉓“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

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交不起麻醉费。


㉔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㉕“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

”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㉖接着,我转向护士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㉗接着,我糊里糊涂地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清冷的大街上。

㉘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看见你。

你这不正常的人!”
(选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选读》)(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2)文章多次出现“正常”这个词语,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正常”隐含的意义。

Ⅰ“我没病可治!我一切正常!”
Ⅱ“你这不正常的人!”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⑳段详细描写医院工作人员送我去手术室的作用。

(4)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

②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

(2)Ⅰ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②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

Ⅱ①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

②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

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
(4)①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

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

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

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

④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

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这篇小说的第①段交代小说的背景,第②段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

从第③段⑱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我在医院的过程;第⑲到㉗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主要写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

最后一段是小说的尾声,我被拒绝到这个医院看望病人。

(2)Ⅰ结合语境分析“正常”的含义,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并被医生强迫住进医院,这一句是我反复向医生强调的一句话,我是告诉医生:我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当然“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

Ⅱ结合语境分析,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急中生智说自己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钱付医疗费,结果马上被医生赶了出来,由此我被医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医院的床位过剩,医院想尽力避免病床空闲,医生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符合他们的愿望,因此这里的“正常”的含义是: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结合语境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我反复向医生强调我没有病,但医生却要给我做手术,还把一个健康的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医生再渴望有病人也不能随便给病人做
手术,这显然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挪”是对护理人员的动作描写,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作者运用夸张和描写的手法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首先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因此我是以一个正常的人在与威德大夫对话,而威德大夫却主观臆断地认为我得了严重的病并要给我做手术,结合下文内容分析,当我在被推去做手术时我强调我没有医保和钱付医药费时,就被这些医护人员赶了出来并且不允许我探望自己的朋友,由此看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他们眼里只有钱,这样写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

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故答案为:⑴①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

②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

⑵Ⅰ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②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

Ⅱ①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

②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⑶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

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
⑷①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

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

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

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

④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

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

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把握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情节与小说其它情节有什么关系;③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