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音乐编创题 3. 音乐作品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5. 案例分析题6. 课例点评题
单项选择题
1.1978年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 )。
A.秦晋音乐文化
B.齐鲁音乐文化
C.荆楚音乐文化
D.燕赵音乐文化
正确答案:C
解析:曾侯乙编钟出土地古曾国今属湖北省随州市,属于荆楚音乐文化范围。
2.下列人物中哪一位是汉代乐府中的著名音乐家?( )
A.李延年
B.李龟年
C.蔡邕
D.蔡文姬
正确答案:A
解析: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
蔡邕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3.《声无哀乐论》出自下列哪位音乐家之手?( )
A.阮籍
B.阮咸
C.嵇康
D.荀勖
正确答案:C
解析: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阮咸是阮籍之侄。
荀勖,晋人,识音律。
4.歌曲《杏花天影》出自宋代哪位词曲作家之手?( )
A.杨万里
B.姜夔
C.张源
D.柳永
正确答案:B
解析:《杏花天影》词调名,姜夔自创,旁注工尺谱。
5.古希腊时期的吹管乐器是( )。
A.双簧管
B.大管
C.阿夫洛斯管
D.黑管
正确答案:C
解析:古希腊时期的常用乐器主要有里拉琴和阿夫洛斯管。
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舞蹈音乐体裁是( )。
A.阿勒曼德
B.探戈
C.哈巴涅拉
D.波尔卡
正确答案:A
解析:阿勒曼德,列队行进的男女对舞。
舞步端庄流畅,流行于16世纪贵族社会,特别是法国;探戈(tango)是一种双人舞蹈,源于非洲,但流行于阿根廷。
伴奏音乐为2/4拍;哈巴涅拉,一种源于非洲黑人的、流行于古巴的舞曲体裁;波尔卡(Polka),一种民间舞蹈,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
7.下列乐器中,属于越南民族乐器的是( )。
A.姆比拉
B.独弦琴
C.排箫
D.竖琴
正确答案:B
解析:越南现今使用的民族乐器主要有:独弦琴、十六弦筝、二胡、月琴、三弦、横笛、唢呐、海螺、锣(包括30个为一套的锣)、木鱼、铃、德啷琴(又名竹琴)以及大鼓、小鼓等;姆比拉,又称拇指钢琴,是一种分布很广、典型的非洲民间乐器。
8.下列作品中,属于印度史诗题材的是( )。
A.《星星索》
B.《恰克》
C.《萨满姆塞卡特》
D.《摩诃婆罗多》
正确答案:D
解析:《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
9.音乐术语中“Andante”的含义是( )。
A.中板
B.柔版
C.快板
D.行板
正确答案:D
解析:A、B、C选项的意大利术语依次是Moderato、Adagio、Allegro。
10.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改编自下列哪首古曲?( )
A.《夕阳箫鼓》
B.《渔樵问答》
C.《月儿高》
D.《潇湘水云》
正确答案:A
解析:《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
11.T——V7——和弦序列进行属于( )。
A.正格进行
B.变格进行
C.补充进行
D.阻碍进行
正确答案:A
12.下列谱例的调式是( )。
A.C商雅乐
B.D角调式
C.c小调
D.C商燕乐
正确答案:D
13.京韵大鼓因用北京方言演唱而得名,其唱腔来自哪个省(市)乡间的木板大鼓?( )
A.北京
B.河北
C.山东
D.山西
正确答案:B
解析: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人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14.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旋律发展手法是( )。
A.倒影
B.螺蛳结顶
C.鱼咬尾
D.模进
正确答案:C
解析:“鱼咬尾”手法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在《沂蒙山小调》《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中都有体现。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混声合唱形式的组合是( )。
A.男高音Ⅰ、男低音Ⅰ、男低音Ⅱ
B.男童声、男高音、男低音
C.女高音Ⅰ、女高音Ⅱ、女低音
D.男童声、女高音、女低音
正确答案:B
解析:男童的声音在合唱中接近于女声。
16.下列乐器中哪件是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
A.琵琶
B.中阮
C.扬琴
D.柳琴
正确答案:A
17.下列属于木管组乐器的是?( )
A.圆号
B.小号
C.大号
D.巴松
正确答案:D
18.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出自下列哪位俄罗斯作曲家之手?( )
A.柴可夫斯基
B.穆索尔斯基
C.鲍罗廷
D.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正确答案:D
解析:《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又称《天方夜谭》,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19.《故乡的亲人》指挥图式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C
解析:1851年,福斯特在远离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辛辛那提州工作时,感到远离亲人的孤寂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借以寄托思乡之情,曲子为4/4拍。
2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表达歌唱状态的词语是( )。
A.头腔共鸣
B.明亮清晰
C.声音统一
D.声情并茂
正确答案:D
解析:D选项属于“声乐表演基本知识”的范畴。
21.音乐学科的特点是( )。
A.概念性、抽象性、实践性
B.非具象性、非语意性、时间性
C.概念性、具象性、实践性
D.非语意性、抽象性、概念性
正确答案:B
22.螺旋式课程理念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
A.皮亚杰
B.加德纳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正确答案:C
解析: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23.用“跺脚”“拍腿”“拍手”“捻指”进行训练的属于( )。
A.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学
B.柯达伊的“歌唱”教学
C.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教学
D.奥尔夫的“声势”教学
正确答案:D
解析:这属于奥尔夫的“声势节奏法”。
24.《祖国颂》是一首单乐章混声合唱,其词曲作者分别是( )。
A.乔羽孟卫东
B.乔羽刘炽
C.张黎秦咏诚
D.翟琮郑秋枫
正确答案:B
解析:《祖国颂》是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八周年所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其中有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
25.下列选项中,咬字吐字属于十三辙中“怀来”辙的是( )。
A.“家”“巴”“蛙”“花”“瓜”
B.“刀”“飘”“高”“条”“袍”
C.“爹”“爷”“歇”“铁”“月”
D.“该”“哀”“灾”“歪”“柴”
正确答案:D
解析: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怀来辙韵母是ai和uai。
26.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下列做法能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是( )。
A.演奏旋律片段
B.分析曲式结构
C.学唱主题旋律
D.感受音乐之美
正确答案:D
27.《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主要体现的课程性质是( )。
A.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B.知识性、形象性、实践性
C.人文性、愉悦性、实践性
D.情感性、形象性、体验性
正确答案:A
解析:考察《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
28.音乐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是( )。
A.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B.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C.感受与鉴赏表现创作音乐与相关文化
D.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姊妹文化
正确答案:A
29.收集并分析每位学生音乐表演和作品集锦的评价方式是( )。
A.测验评价
B.档案评价
C.表演评价
D.观察评价
正确答案:C
3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音乐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是( )。
A.学校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B.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C.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D.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
正确答案:A
音乐编创题
31.为歌曲《德涅泊尔河》旋律前5小节标注和声,为前3小节配写钢琴伴奏。
要求:(1)调式调性明确,和声序进合理。
(2)伴奏织体符合音乐风格。
正确答案:首先,先确定旋律的调式调性(自然小调)。
其次,在此基础之上,上半句结束在二级上,下半句结束在调式主音上,和弦配置应该是在小节强拍上配上相应的级数。
常用的伴奏音型有:(1)柱式和弦;(2)半分解式和弦;(3)分解式和弦。
对于不同类型的歌曲片段要根据两个方面去判断:(1)曲子的调式大小;
(2)曲子的曲式结构。
结构变化时,伴奏音型一般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音乐作品分析题
32.分析《踏雪寻梅》的谱例。
要求:(1)写出调式调性。
(2)写出曲式结构。
(3)写出旋律风格。
正确答案:《踏雪寻梅》是我国作曲家黄自创作的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
音乐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
首先,全曲为D大调,洋溢着快乐的气息。
其次,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
第三,全曲的旋律有以下特点:第一乐段由两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旋律运用跳进与级进交替,显得活泼轻松,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地骑驴观景的画面。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以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手法,加之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
表现了铃儿清脆的响声,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
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段后句的扩充再现。
在歌曲短小的篇幅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首尾呼应,简练而完整。
二声部合唱中,低声部与旋律节奏同步,以主音为主,属音为辅,穿插不多的几个经过音构成平稳的低声部旋律进行。
教学设计题
33.根据对歌曲《踏雪寻梅》的分析,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体验。
正确答案:一、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二声部合唱艺术歌曲,整曲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
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的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铃铛声。
歌曲简小精炼,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适宜加入伴奏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艺术魅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腊梅的熏陶感染中深刻的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踏雪寻梅》二声部的学唱与演唱,让学生感受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感受合唱的和谐美感,感受冬天的意境美,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二)能够对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快乐的情绪;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将对歌曲的感性认识与乐谱的理性认识统一结合起来。
(三)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充分体会旋律、节奏、速度与力度、和声等音乐要素在演唱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重点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四、教学难点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五、教具准备:电钢琴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当中有四个季节,提起冬天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
对于冬天,有许多同学或许不喜欢,因为它的寒冷使我们畏惧,但是不可否认冬天洁白素雅的美丽的雪景却让我们为之陶醉,留恋。
天寒地冻,百花凋零,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唯有一种花能够傲雪怒放,谁来说说它是什么花?(梅花)“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梅和雪联系在一起,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黄自与他的老师刘雪庵创作了一首梅与雪的歌曲《踏雪寻梅》,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老师范唱)(二)新课教学提问:听到这首歌你们的心情如何?师:在欢快的歌声中,踏着皑皑的白雪,闻着悠悠的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听完歌曲歌中的哪些字或者词有哪些不理解的?霁读ji,指的是雪后放晴。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再一次范唱,接着歌曲教学,逐个教唱歌曲的曲谱,整体连起来齐唱几遍。
(三)巩固提高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歌曲中哪一句表现了骑驴赏花的高兴心情?(四个“响叮当”)学唱四个“响叮当”认识并正确处理休止符。
跟琴演唱歌曲.把学生易错的拿出来单独练习。
(歌曲开始有一个“mp”,这在无线谱例里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要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的口吻来演唱歌曲)。
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
知识拓展:请同学思考学过的有关雪和梅的诗有哪些?(四)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踏雪寻梅》,而且了解了很多音乐符号的含义。
演唱一首歌曲除了会唱曲调之外,还要注意它的艺术处理和它所表达的意境,你觉得这首歌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一种纯朴的生活情趣)。
案例分析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下面案例片段。
某教师在《走进西藏》的演唱教学中,导入时,播放《青藏高原》等歌曲(5分钟)。
首先让同学们“说”西藏,讨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宗教、建筑等西藏的风土人情;然后让同学们今昔对比,“比”西藏、“赞”西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表达对西藏赞美和神往。
最后进行学唱教学(5分钟)。
要求:
34.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
正确答案: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35.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正确答案:本案例虽然以“走进西藏”的演唱为教学内容,但忽略了音乐本体,夸大了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建筑、宗教等相关文化比例,淡化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本学科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与新课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曲解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课程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不是本末倒置,无限度地外延与拓展,将音乐课上成民族、民俗、文化课。
36.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正确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
”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拓展民族文化。
但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音乐本体的教学上,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
课例点评题
37.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下列八年级演唱教学课程进行分析点评。
要求:(1)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
(2)对教学设计亮点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年轻的心》【教学目标】(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二)新课教学——《年轻的心》1.聆听一:整体欣赏歌曲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情绪。
2.聆听二:谈乐曲的结构——歌曲二段体。
3.聆听三:随音乐做律动,比较、体验A段、B段乐句结构、音乐情绪、旋律走向的异同,并作小结。
4.视唱曲谱(1)提炼歌曲的典型结构;(2)找出骨干音;(3)结合柯尔文手势,构唱主和弦do mi sol,属七和弦so si re fa;(4)画拍视唱曲谱。
5.填词演唱(1)教师分句哼唱旋律,学生分句填唱歌词;(2)学生分组,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3)教师有表情的示范演唱;(4)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5)聆听录音,体会并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6)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7)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三)创编活动方式一:用节奏“X—XX”创编“声势”为歌曲伴奏:方式二: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
(四)小结观看青歌赛获奖选手感言及演唱《二十年后再相会》视频,谈感受。
正确答案: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教学过程内容看似丰富,实则教学目标不清晰。
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
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服从于教学目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同时应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