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带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粤版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带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 .Na 2CO 3、HCl 、BaCl 2、NaCl B .FeCl 3、HCl 、NaCl 、NaOH C .H 2SO 4、NaOH 、BaCl 2、CuCl 2 D .NaOH 、Ba (NO 3)2、NaCl 、MgSO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组内四种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三种不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放出气体、无明显现象,则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为NaCl 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组内物质可以鉴别出来,不符合题意;
B 、FeCl 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 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 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红褐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不用其他试剂,组内物质可以鉴别出来,不符合题意;
C 、CuCl 2溶液是蓝色的,能与CuCl 2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 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蓝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H 2SO 4,无明显变化的是BaCl 2溶液,不用其他试剂,组内物质可以鉴别出来,不符合题意;
D 、MgSO 4溶液与NaOH 、Ba (NO 3)2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符合题意。

故选D 。

2.金属钠非常活泼,常温下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也易与水反应。

现将5.4g 部分氧化的金属钠样品放入150g 16%的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9.8g 蓝色滤渣。

(已知样品成分仅为Na 和Na 2O ,相关反应①222Na 2H O 2NaOH H +=+↑ ②22Na O H O 2NaOH +=),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 .最终所得溶液中存在两种溶质 B .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5.5g C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质量为4.6g
D .原混合物中钠和氧化钠的质量比为46: 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将部分氧化的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222Na 2H O 2NaOH H +=+↑,
22Na O H O 2NaOH +=,4224CuSO +2NaOH=Cu(OH)+Na SO ↓,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9.8g 蓝色沉淀,则该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沉淀,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参
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y

CuSO+2NaOH=Cu(OH)+Na SO
4224
1608098
y x9.8g
160y
=
y=16g<150g×16%=24g
989.8g
80x
=
x=8g
989.8g
故硫酸铜过量,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共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得氢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氢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23
⨯⨯
8g100%=4.6g
40
设样品中氧化钠的质量为a,钠的质量为5.4g-a,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46
⨯⨯,a=3.1g,钠的质量为:5.4g-3.1g=2.3g
(5.4g-a)+a100%=4.6g
62
设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2Na+2H O=2NaOH+H

22
462
2.3g m
46 2.3g
=
m=0.1g
2m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
=5.4g+150g-9.8g-0.1g=145.5g,不符合题意;
C、由B的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4.6g,不符合题意;
D、由B的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钠的质量为2.3g,氧化钠的质量为3.1g,则原混合物中钠和氧化钠的质量比为2.3g:3.1g=23:31,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

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

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A B C D
Ⅰ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Zn、稀H2SO4Cu、稀H2SO4
ⅡKNO3NaCl BaCl2Ba(OH)2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弹簧夹后Ⅰ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稀盐酸压入Ⅱ中,但是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
B、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
C、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看到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C正确;
D、铜和硫酸不反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不会看到气泡,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
4.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B选项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C选项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不能说明对应关系,因为没有具体说明金属的量;D选项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酸碱盐反应时先发生酸碱中和,然后碱盐反应产生沉淀,故答案选择C
考点:酸碱盐、金属的性质、催化剂
5.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2、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前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H2 B.一定含有CO
C.可能含有HCl D.可能含有C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和氯化氢气体发生反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一氧化碳、氢气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来分析判断。

【详解】
将某气体依此通过各种试剂之后,观察到前面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气体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或者氢氧化钙与氯化氢气体反应,没有与二氧化碳反应;再将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因为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氧化铜变红色,说明有还原性的气体与之发生了反应,还原性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氢气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铜,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则可以说明气体中含有氢气;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但是无法确定二氧化碳是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还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6.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是()
A.Na2CO3、NH4NO3、Ca(OH)2
B.Fe2(SO4)3、Na2SO4、Mg(NO3)2
C.AlCl3、Ba(NO3)2、CaCl2
D .Na 2CO 3、AgNO 3、BaCl 2 【答案】C 【解析】
A 、Ca (OH )2和Na 2CO 3能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不能大量共存;NH 4NO 3、Ca (OH )2 会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
B 、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Fe 2(SO 4)3溶于水呈黄色;
C 、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
D 、AgNO 3、BaCl 2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Na 2CO 3、BaCl 2能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不共存。

故选C .
点睛:熟记常见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常见溶液的颜色:含亚铁离子时溶液为浅绿色;含铁离子时溶液为黄色;含铜离子时溶液为蓝色。

7.将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 ,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 .12g B .14.25g
C .17.25g
D .27g
【答案】D 【解析】 【分析】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详解】
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 ,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00g+10g-209g=1g
设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x ,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2
3H Al 2273x
y
273=x y
x=9y 2
Mg
H 24210g-x 1g-y
242
=10g-x 1g-y
12y-x=2
由x=9y和12y-x=2得,
2
y=g
3
,x=6g
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为
27
6g17.3g
78
÷≈,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24
10g-6g9.7g
58
÷≈,
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7.3g+9.7g=27g
故选D。

8.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A. 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B. 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

C.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应逐渐减小;D. 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

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9.把8.9gMg、Zn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A.23.4g B.29.25g C.30.5g D.26.25g
【答案】A
【解析】
【分析】
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详解】
由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可知,2Cl-~H2↑,
设氯离子质量为x , 2Cl -~H 2↑, 71 2 x 0.4g
7120.4x g
= x =14.2g ,
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 的质量为14.223.435.5100%58.5
g
g
=⨯。

故选A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0.向500g 3AgNO 溶液中加入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34.8g 滤渣和一定质量的滤液,经测定得知,铜元素在滤液和滤渣中的质量比为4∶3(洗涤液也一起合并入滤液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滤渣中不含铁
B .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C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
D .原3AgNO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

已知,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为56。

设混合粉末中含有x 克的铁,含有y 克的铜。

则混合粉末质量:11.2x y +=;
设与铁反应生成的银为m 1克,与铜反应生成的银为m 2克,与铁反应的硝酸银为m 3克,与铜反应的硝酸银为m 4克,参与置换反应的铜的质量为
4
7
y 克,未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为3
7
y 克。

则: 333
1
Fe +2AgNO =Fe(NO )+2Ag 56340216x
m m 1
56216x m = ;356340x
m =
1277m x =
;38514
m x = 334
2
Cu +2AgNO =Cu(NO )+2Ag 6434021647
m m y
24647216y m =;4
4647340y
m =
22714m y =
485
28
m y = 生成银的质量:122727
714
m m x y +=+ 滤渣的质量:123
34.87
m m y ++
= 联立解得:x=5.6,y=5.6,m 1=21.6,m 2=10.8,m 3=34,m 4=17 【详解】
A 、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故A 选项正确;
B 、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 5.6
=
100%=50%11.2
⨯,故B 选项错误; C 、铜未完全反应则说明溶液中的硝酸银已完全反应,滤液中没有银离子,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不会有沉淀产生,故C 选项正确; D 、原3AgNO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4+17
=100%=10.2%500
⨯,故D 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B 。

11.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Ca 2+、Cu 2+、NO 3﹣、Cl ﹣ B .Na +、Mg 2+、SO 42﹣、Cl ﹣、 C .Na +、K +、CO 32﹣、SO 42﹣ D .Na +、Ba 2+、Cl ﹣、NO 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分别含有大量的H +、OH ﹣.A 、Cu 2+和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 、Mg 2+和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 、
CO32﹣与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能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错误;D、四种离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正确。

考点:考查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的知识。

12.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

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R氧气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m1m2000
反应后质量/g00m3m4m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m1=1/9m4时,R是H2
②m1+m2=m3时,R是C或CO
③ m3:m4=11:9时,R是CH4或CH4O
④8m3/11+8m4/9+4m5/7≥m2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R、氧气反应后质量变为0,是反应物;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的质量是0,是生成物,要确定R是哪种物质,生成物是什么,就要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来进行确定。

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点燃 2H2O,其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为1:9,正确;
②碳或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此时m1+m2=m3,正确;
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点燃CO2 + 2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
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O+ 3O2点燃2CO2 + 4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
通过分析可知,当m3:m4=11:9时,R是CH4或CH4O,正确;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则R 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氧气的质量。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100%=8m3/11,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4××100%=8m4/9,
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5××100%=4m5/7,
通过分析可知,8m3/11+8m4/9+4m5/7≥m2 ,正确。

故选D。

13.某同学进行了煅烧石灰石的实验,过程如下(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酒精喷灯中的燃料是酒精C2H5OH)。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Ⅰ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步骤Ⅱ、Ⅲ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氧化钙
C.白色固体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D.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A、由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实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由于石灰石中含有杂质,白色固体M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杂质,可能含有碳酸钙;
D、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小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故选B.
点睛:分析反应后的成分是,除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14.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 Fe2O3+3Cu 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 = 2FeCl2+CuCl2。

一定质量的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倒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滤液乙。

取适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一定不含Fe
②滤液乙中一定含有FeCl2、CuCl2,一定不含FeCl3
③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一定有FeCl2
④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则可能有FeCl2
⑤若充分反应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可能有FeCl2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Fe+3CuO ===高温
Fe 2O 3+3Cu ,可以得到个数比Fe 2O 3:Cu=1:3,而且此反应进行完,只有这样两种固体。

加入足量的盐酸中FeCl 3和Cu 的个数比为2:3,完全反应2FeCl 3+Cu=2FeCl 2+CuCl 2,可得剩余FeCl 2:CuCl 2:Cu=2:1:2。

故固体甲和滤液乙分别为Cu 和FeCl 2、CuCl 2。

【详解】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 ,一定不含Fe ,正确
②滤液乙中不含FeCl 3;溶液中存在FeCl 2和CuCl 2,正确;
③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 2,则氯化亚铁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一定有FeCl 2 ,正确;
④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 2,但是剩余的锌不一定能将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则可能有FeCl 2 ,正确;
⑤若充分反应后Zn 有剩余,则CuCl 2、FeCl 2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锌,错误。

故选C 。

15.实验室有一份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混合而成的粉末15.1g ,向其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蒸干所得溶液,得到不含结晶水的固体31.6g ,则该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 A .100g B .150g
C .200g
D .300g
【答案】D 【解析】
设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2HCl=MgCl 2+H 2O ;Fe 2O 3+6HCl ═2FeCl 3+3H 2O ;CuO+2HCl=CuCl 2+H 2O ;可知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氯元素,可得关系式 2HCl ~(2Cl-O ) 73 55
x×7.3% 31.6g-15.1g=16.5g
7355
7.3%16.5x g
=⨯
x=300g 。

故选D 。

16.NaCl 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原理,包含了氯碱工业,电解法制取金属钠,侯氏制碱,生产盐酸,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是 Ca(ClO)2),部分生成物己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差
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
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HCO3
D.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
【答案】D
【解析】A、由碳酸氢钠受热转化为碳酸钠可知,NaHCO3的热稳定性比Na2CO3差,错误;
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氯气、氢气、氢氧化钠、盐酸等,错误;
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2CO3和NH4Cl等,错误;
D、由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含量太低了,不适用于大量生产,故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正确。

故选D。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事实观点
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
B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
D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后pH减小,硫
酸溶液稀释后pH变大
溶液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O元素,还可能含有其它元素,错误;
B、溶液中颜色发生改变,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
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是盐,但显碱性,正确;
D、氯化钠溶液稀释后pH不会发生变化,错误。

故选C。

18.将一定量的丙醇(CH308)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 C3
H8O+ b O2点燃
cCO2+dH2O+eX,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x的值为2.8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为甲烷
D.方程式中a:b=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丙醇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和X的质量之和,则12.8g+6.0g−7.2g−8.8g=2.8g,即a=2.8,正确;
B、因X的开始的质量为0,反应后质量增加,则X是生成物,错误;
C、因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8
6.0g100%0.8g
60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2
7.2g100%0.8g
18
⨯⨯=,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则X中没有氢元素,不可能使甲烷,错误;
D、若无X生成,则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2C3H8O+9O2
点燃
6CO2+8H2O,设6.0克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38222
2C H O+9O6CO+8H O
120288
6.0g x
点燃
120288
6.0g x
=
解得:x=14.4g,而题给的氧气的质量为12.8g,所以氧气的质量不足,此时丙醇要发生不
完全燃烧,有根据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
32
8.8g100% 6.4g
44
⨯⨯=,水中氧元素的
质量为
16
7.2g100% 6.4g
18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加上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刚好等
于氧气的质量,故X中只含有碳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可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2C3 H8O+ 5 O22CO2+8H2O+4C,所以a:b=2:5,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丙醇的组成可知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及质量守恒可知,则该反应中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X三种物质,则X的质量为12.8g+6.0g-7.2g-8.8g=2.8g。

19.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主要考察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相关知识
【详解】
①2C+O2点燃
2CO氧气不充足;2CO+O2
点燃
2CO2;C+O2
点燃
CO2
CO2参加光合作用产生O2
②2Mg+O2点燃
2MgO;MgO+2HCl=MgCl2+H2O;2H2O
通电
2H2↑+O2↑;2H2+
O2点燃
2H2O
③Na2CO3+H2SO4=Na2SO4+H2O+CO2↑Na2SO4+Ba(OH)2=2NaOH+BaSO4↓;Na2CO3+Ba(OH)2=2NaOH+BaCO3↓;CO2+2NaOH=Na2CO3+H2O都可以实现一步转化,故选D。

【点睛】
注意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是光合作用
20.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②④⑤①③B.⑤④②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或者,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或
②⑤④①③
故选D.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注意除杂的最后不能再有其他杂质,过滤要放在所有沉淀步骤的最后.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过氧化钙(CaO2)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过氧化钙的性质与用途
鱼类长途运输的增氧剂的主要成分为CaO2,它与水缓慢反应生成O2,还生成一种碱,其化学式为_______,Na2O2也能与水反应,原理与CaO2相同,但却不能作为鱼虾运输的供氧剂,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

(二)过氧化钙晶体的制备
(资料)过氧化钙晶体(CaO2·y H2O),常温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酒精。

制备原理:CaCl2+H2O2+NH3+H2O CaO2·yH2O↓+NH4Cl,装置如下。

(1)装置A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3)装置C需要控制温度在0℃左右,采用的简单易行的办法是____,控制温度在0℃左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Ⅰ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CaO2·y H2O产率;
Ⅱ______。

(4)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CaO2·y H2O。

①洗涤时采用95%的酒精溶液洗涤的优点是______。

②检验晶体已洗涤干净的试剂为________。

(三)过氧化钙晶体组成的测定
称取21.6克晶体用热分析仪对其进行热分解实验,并绘制成固体质量与温度关系图(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会先失去结晶水)
(1)0—150℃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根据图可知y= ____。

(写出计算过程)
(3)350℃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Ca(OH)2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NH4Cl+Ca(OH)2Δ
CaCl2+NH3↑+H2O
防止倒吸 C中放入冰水混合物,保持冰水浴防止双氧水受热分解(或防止氨气挥发)快速晾干硝酸银溶液未达到过氧化钙晶体分解所需要的温度 2
2CaO2高温
2CaO+O2↑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1)由题目信息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所以碱是氢氧化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生成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二)(1)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化学方程式:NH4Cl+Ca
(OH)2Δ
CaCl2+NH3↑+H2O。

(2)反应生成了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造成内部压强减小,增加了B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造成压强减小,液体被倒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3)反应温度为0℃,冰水混合物温度恰好是0℃,所以可以在C中放入冰水混合物,实现温度控制;过氧化氢在高温加热条件下容易分解,同时氨气为气体受热也容易逸出,所以需要控制温度;
(4)酒精易挥发,用酒精洗涤可以快速晾干,避免过氧化钙与水接触发生反应;根据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白色沉淀,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