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
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
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
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
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
《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
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
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
”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
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 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 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自身认识的偏见,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D. 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B. 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
C. 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 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B.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C. “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D. 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加欢乐、祥和。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各个时代”错,文中说的是“在当今时代”;B项,曲解文意,文中是说“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D项,无中生有,应该是“遵从自然规律”,未提及应遵从“人们的欲望”。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A项,结合文本内容“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分析可知,“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说法绝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分析,混淆概念,“坚守……中庸之道”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纯爷们
余显斌
爷一手抱着爹一手提着刀,在空旷的原野上走过。
身后,是死寂的虎山峪,是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
爹被寒风一吹,醒了,伸着胳膊踢着腿哇哇大哭起来。
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
爷用脸轻轻贴了一下爹的脸道:“现在,虎山峪就剩下我们爷儿俩了。
”爷的声音喑哑着,被狂风阻塞住,哽咽了一下。
爷的刀上凝着血,复仇的血。
死者,一个是藤野,一个是韦二。
为了虎山峪,为了虎山峪一千多口子,爷提着刀摸进城去,手刃了仇人。
虎山峪啊,在一个叫作藤野的少佐的带领下,一夜之间被一群披着人皮的东洋野兽围了起来。
虎山峪一千多人,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娃娃,几乎无一幸免。
爷是在部队上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上,醒来后,连夜赶回了家。
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没娘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
爷的老婆,也就是我奶奶,是难产死的。
可是,韦二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带着自己儿子进了城,却丢下了爷的儿子。
韦二能跑出来,是因为他有一个做日军翻译的表弟。
因那个翻译的求情,他带着他的病秧子老婆,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一个是爷的,走出人群,走向外面,可是迅即被藤野挡住了。
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问翻译:“不是说出去三个吗,怎么成了四个了?”说完,他仁丹胡抖动了两下,“嚓”的一声抽出战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雪亮的光。
韦二一惊,顿时怂了。
韦二的裤裆慢慢洇湿了,竟然失禁了。
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我举报,他……他爹是八路,太君。
”
藤野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狼一样嗥叫一声,狠狠将孩子掼在墙上,孩子一声没吭就死了。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叫声。
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然后,藤野举起手,使劲向下一切,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中间夹杂着喊叫声、哭泣声和咒骂声。
当这一切都结束时,虎山峪一千多老少都倒在场地里,没有了声息。
一桶桶汽油泼上,藤野一声吼,一片火海升腾起来,掩盖了一切。
爷回来时,虎山峪已经不存在了。
爷站在那儿,如一尊石刻的雕塑,泪水一颗颗落下来。
然后,他抽出背后的钢刀,坐在磨刀石旁,咬着牙使劲地磨起来,整整磨了三天三夜,一把刀磨得雪亮,一双手磨得血水直流。
在一个黑夜,爷走了,消失在虎山峪。
第二天,整个丰阳城炸开了锅,藤野死了,死在一个窑子里,身上连中七刀,刀刀致命。
另外,丰阳城还死了一个人,就是韦二。
而韦二的儿子却不见了。
韦二被爷一刀杀了,可是儿子却被爷抱走了。
爷恨韦二,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藤野,惨死在魔爪下,这样的人不死天理不容。
至于爹,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得救。
爹于是就跟着爷,就做了爷的儿子。
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后,解放了,一路从炮火硝烟里走来的爷成了将军,准
备回到虎山峪,去祭祀那里的一千多亡灵,祭祀那群十几年前惨死的父老乡亲,告诉他们,小鬼子已经投降了,国家已经解放了,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
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车祸。
爷被送到了当地医院,需要输血。
爹听了,急了,一撸胳膊道:“用我的,我是他儿子。
”
医生听了,忙着抽血化验。
当爷知道这事后,苦笑一声告诉爹:“不行的。
”
爹不解,忙问为什么。
爷眼圈红了,再次想起故乡,想起虎山峪死去的父老乡亲,许久,告诉爹:“孩子,你不是我儿啊。
”
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大惊,瞪着眼睛望着爷。
爷流着泪,把虎山峪的往事告诉了爹,过了一会儿,缓缓地道:“我是你的杀父仇人。
”
爹望着爷,想到爷对自己的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相信地喃喃道:“不会的,怎么会?”
两人正愣着,医生跑进来说:“快输血,化验成功了。
”
爷不解地望望爹,爹也不解地望望爷。
两个虎山峪的爷们儿几乎同时一声大叫,扯过化验单,睁大眼睛瞪着上面的结果,再次傻了眼。
爷看着看着,猛地醒悟到什么,一声长号,咚地跪在地下大叫:“我的韦二兄弟啊。
”
爹也醒悟了,也咚的一声跪在爷的身旁,流下泪来。
(选自2017年9期《小说月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写日本少佐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生动体现了藤野的凶残。
B. 小说运用伏笔暗示情节的发展,如韦二“结结巴巴道……”、韦二的女人“张着嘴惨叫一声”等,为出人意料的结尾作了铺垫。
C. 小说叙事时空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串联起人物和故事,使情节发展集中紧凑。
D. 文章最后写爷咚地跪在地上,既是对韦二牺牲自己儿子,保全爹的性命行为的感激,也是爷误解韦二,为韦二冤死于自己刀下深深地忏悔和自责。
5. 请赏析小说第一自然段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6. 小说的题目是“纯爷们”,你认为文章要表现的“纯爷们”是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运用倒叙手法,将爷刀刃仇敌后行走于旷野置于开篇,设置悬念,扣
人心弦,引出下文内容。
②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强化了风雪之大、哭声之响、自然环境的死寂荒凉,暗示了社会环境,烘托了爷的形象,反映了爷的心境。
6. 示例一:“纯爷们”是爷。
①情节方面: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杀敌报仇、救护虎山峪后代等感人故事都集中发生在他的身上。
②形象方面:爷是小说重点塑造的形象,他的英勇无畏、疾恶如仇、恩怨分明、敢于自责、重情重义等性格,正与“纯爷们”相符。
③主旨方面:爷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通过爷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了一种英勇、正义的人格精神。
示例二:“纯爷们”是韦二。
①情节方面:韦二收养爷的孩子,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日本人,到死也无人知其苦衷,可见其“纯爷们”特征。
②形象方面:在日本人面前表现胆怯、懦弱,实则内心坚毅,虽遭人痛骂,仍忍辱负重,最终献出生命,非“纯爷们”不能做到。
③主旨方面:正是通过着墨不多的韦二突显战争年代无畏牺牲的人物形象,他们遭人误解,甚至付出生命,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值得纪念和赞颂。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理解有误,小说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而且前半部分围绕“复仇”来写,后半部分则围绕“输血”“救命”展开。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手法。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第一自然段先写了爷复仇之后的情形,下文才写了复仇的经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倒叙手法的一般作用是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从修辞手法来看,“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风雪之大;“撕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哭声之大,反衬出人物内心的沉痛与愤怒的复杂情感,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答爷是“纯爷们”,也可答韦二是“纯爷们”,无论选择哪一种答案,都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答爷是“纯爷们”,可答爷是贯穿全文的人物,所有
情节围绕爷展开,爷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是主题的体现者等;如答韦二是“纯爷们”,可梳理韦二的行为,答出韦二的性格特征,分析由韦二这个人物表达了什么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3日起,由中央电视台创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在周日19:30黄金档首播。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深入挖掘。
节目共计10期,每期90分钟。
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
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摘编自钟菡《〈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解放日报》2017.11.28)材料二
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0的评分。
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
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
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中国青年报》2017.12.26)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曾阳、刘莹《以统计数据做好博物馆公众服务——沈阳故宫博物院观众调
查报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01期)材料四
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戏剧研究的高级讲师托尼·杰克森的带领下,研究者们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进行专项研究,旨在阐明戏剧对学校孩子们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影响。
研究报告表明,在博物馆中使用演员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
研究者发现,当某个故事是由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说出的时候,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更强,他们也容易对人物深表同情,容易理解问题消极和困难的方面。
“根据学生们告诉我们的,似乎这种表演容易得到认可,因为演员们仿佛是在与朋友、邻居而不是与小学生进行交谈。
”而在非戏剧组,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均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尽管这些表演鲜活有趣,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想维持这种表演,没有资金的帮助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戏剧表演日复一日,完全是博物馆自己在硬撑着。
如今,编写和排演一个新的角色可能花掉的费用达4000欧元,这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样看来,在英国博物馆教育中发挥着传统作用的戏剧表演也面临困境。
(摘编自陈成军《戏剧表演与英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国文物报》2005.4.29)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宝藏》中,乾隆皇帝以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展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观,扭
转了世人对釉彩大瓶的看法。
B.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调查中,男性和中青年群体是主要观众群体,大部分人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对展品有更多的了解。
C. 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目前观众对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服务尚存在各种不满,该博物院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
D. 尼·杰克森带领的研究者们通过对比研究证实了戏剧表演的效果,从而为英国博物馆教育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8.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是用哪些全新的方式来介绍文物并获得好评的?请概括说明。
【答案】7. D 8. ①由民众甄选博物馆推荐的镇馆之宝,增加了民众参与度。
②邀请当红明星,并且还绑定“国宝守护人”,增加明星效应。
③以“小剧场”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增加娱乐性趣味性。
④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凸显话题性和专业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A项,“扭转了世人对各种釉彩大瓶的看法”错误,材料二中只是说“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
B项,“大部分人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对展品有更多的了解”错误,图表中的数据只能反映出喜欢哪种服务方式的观众多,但不能反映出大部分人喜欢各种方式。
C项,“目前观众对……存在各种不满,该博物院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错误,观众提出对服务的希望不等于存在不满也不能说明目前的服务不好。
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是用哪些全新的方式来介绍文物并获得好评的?请概括说明”,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这一要求筛选主要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
如材料一“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材料二“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
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
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A. ①盈.虚者如彼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B. ①所守或.匪亲②或.五十步而后止
C. ①却.坐促弦弦转急②却.与小姑别
D. ①委.身为贾人妇②府首系颈,委.命下吏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