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一)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世界潮流;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两大变局)(2)民族危机:瓜分狂潮、空前危机危机。
(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资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A、传播;
(A)顽固思想:
(B)洋务思想:
(C)早期维新;时间、条件、代表、主张、作用、局限(D)维新思想:
B、论战:
(A)双方:
(B)焦点;
(C)影响;。
2、目的
(1)根本;
(2)首要:
3、进程
(1)开始;公车上书1895
(2)高朝:百日维新1898
(1)内容
A、政治: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B、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C、文教: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有利培养维新人才。
D、军事:增强国防力量。
(2)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2)3、失败;戊戌政变
(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
A、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彻底反封建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B、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评价: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爱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办学堂、创报刊、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以变法图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爱国性)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进步性)
③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觉醒。
(启蒙性)
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
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3)具体措施
明治维新: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戊戌变法: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戊戌变法: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思想文化传统
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戊戌变法:传统思想文化要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二)“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背景
(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使民族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
(2)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以维持清廷的专制统治
3、措施:
(1)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2)兵制:编练新军
(3)学制:废科举,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经济: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4、评价:
(1)有一定进步性,但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2)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 更加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 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三)“预备立宪”(1905-1911年)
1、目的:为遏制革命,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历程:1905 年派五大臣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
宪、 1907年设资政院咨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
3、实质: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4、后果:立宪派分化, 汉族官僚离心,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