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中学生歌唱兴趣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的歌声更动听
【摘要】在物质条件已有很大改善,教学手段、设施趋于丰富多样的今天,怎样发挥歌唱它本身的魅力,怎样开展好小学歌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
本文将试图从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兴趣、各种音乐能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歌唱教学培养兴趣培养能力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
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成为属于每个人的沃土。
如果首先学习歌唱,然后学习其它,将使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
”因此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举足轻重,下面我就小学歌唱教学来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观点。
1 在歌唱教学中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是的,兴趣是调动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歌唱教学任务的关键。
1.1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网络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动机。
在《过新年》一课中,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从网络上收集的各族人民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陕北的秧歌、舞狮、舞龙,江南的灯会,北国的冰雕等片段,带给了学生无以伦比的震撼的视听感受。
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各族人民在过幸福生活的喜庆场面。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各民族的了解。
此时播放新歌《过新年》,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歌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1.2 运用教师语言激发兴趣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
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
同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唱歌教学中来。
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
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1.3 借助形象图谱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识谱,注意力易分散,因此直观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新教材运用了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结构清晰的图谱,创设了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音高感和节奏感,减轻学习负担,诱发学习兴趣。
2 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走马观花地学唱歌曲,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手段在唱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2.1 有效读歌词培养音乐能力
音乐是一门有声艺术。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与核心。
歌唱的基本功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等方面。
要使学生的歌声纯、清、远、美,就必须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
在唱歌前,让学生读读歌词,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以保持原来字音的准确清楚。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歌词也一样,学生反复读,教师加以适当指导,让学生细细揣摩,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以及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等;再配上歌曲旋律,让优美的曲调与
诗般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读出韵,读出情,读出诗情画意,让他们陶醉其中,灵魂得以洗涤,情感得以升华。
2.2 用良好的范唱培养音乐能力
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
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听觉感知便成了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
其中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好恶。
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歌曲《云》时,要求学生把握歌曲中温柔、甜美的感情。
于是,范唱时用轻声,并配上自然的律动,这时,有的同学的头就微微地晃动,眼睛注视着老师。
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都掌握了轻声演唱歌曲的,并把握了此曲温柔、甜美的感情。
2.3 弹好伴奏培养学生音乐能力
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学生所唱的歌曲虽然比较浅易,但歌曲表现的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却还是有所变化。
常见的一些音乐教师,在自己范唱或在学生歌唱时忽视了伴奏的作用,只用单手弹旋律,或者一味地用磁带伴奏,致使学生在歌唱时,或者情绪得不到烘托,显得苍白无力,干巴巴的,或者不能更细腻地表现音乐。
所以教师在为歌曲弹伴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斟酌歌曲的表现情绪。
选择好伴奏音型,才能唤起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在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把音乐美再现出来。
如:我在教
授学生学习《山谷静悄悄》这首歌曲的时候,在歌曲的前奏部分运用了歌曲中后几句旋律,三度模进跳音模仿了地质队员小铁锤敲击石头那“丁咚、丁咚”的清脆响声;和弦之后,轻柔的琶音使人联想到山谷里安静和溢的气息及各种美丽的景色。
因此,学生在听了这段前奏后,很自然地就把握住了歌曲的速度、力度及其音乐形象,随着乐曲的情感进入状态,使歌唱更完整。
2.4 启发想象培养学生音乐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是啊,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了想象力便有了创建新形象的能力。
我在低年级唱歌发声练习中克服了单一、乏味的模唱,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去体会不同的歌唱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小猫和猫妈小猫怎样叫?喵喵喵。
妈妈讲悄悄话时怎样唱?学生通过想象,马上会说唱得很柔和,音色也很统一。
而当说到小猫玩皮球很开心时,学生则用跳音的方法来演唱。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连音、跳音的歌唱方法已得到训练,而教师也不必要用专业术语去指导了。
像这样的教学,设置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儿童热烈的情绪,使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感受歌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新课程对歌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
索,共同发展。
让我们学生的歌声更加美丽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