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隆县全藏地区钴铜矿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化隆县全藏地区钴铜矿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及矿床地质特
征分析
马志全;马文君
【摘要】该文主要从区域成矿背景、地层、构造及物化探等几方面探讨了青海省化隆县全藏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区矿床地质特征,为今后的找矿工作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7(000)008
【总页数】2页(P95-96)
【关键词】青海省化隆县全藏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
【作者】马志全;马文君
【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海东810600;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海东81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本区位处祁连山加里东褶皱系,南祁连拉脊山优地槽褶皱带的中东段,拉脊山复式向斜中。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地层分区属拉脊山地层小区。
地层及构造线主体呈北西向展布。
(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有长城系磨石沟组(Chm)、青石坡组(Chq);蓟县系克素尔组(Jxk);寒武系中统泥旦山群(∈2nd)、上统六道
沟群(∈3ld);奥陶系中统查甫群(O2ch),上统药水泉群(O3ys);泥盆系(D);侏罗系中—下统(J1-2);白垩系下统(K1);下第三系(E);上第三系(N)及第四系(Q)。
(2)构造: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的褶皱构
造有天重峡倾伏向斜;断裂构造主要有拉脊山北缘逆断层、拉脊山北坡正断层、拉脊山南坡逆断层、拉脊山南缘逆断层、天重峡垭口正断层。
(3)岩浆活动:区内岩浆岩发育,火山活动及侵入活动较为强烈,以喷发活动最强烈,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广泛;为区内上寒武统六道沟群的主要岩性层。
岩浆活动以加里东期为主,并受拉脊山早古生代沉积区南北两侧多期活动的断裂控制,断裂为岩浆的喷溢提供了通道。
(4)变质作用:区内岩石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形成有变安山岩、变质砂岩、变凝灰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等区域变质岩石及糜棱岩、碎裂岩等动力变质岩石,岩石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局部发育有石榴子石化、钾化、钠长石化和次生石英岩化。
(1)区域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区内圈定磁异常多处,很多磁异常由岩石本身引起,不具找矿意义。
有意义的磁异常多呈近东西向长条状分布,规模大小不等,最长的有2.2千米,短的只有区内圈定磁异常多处,很多磁异常由岩石本身引起,不具找矿意义。
这些异常多多数分布在寒武纪地层中,侵入岩发育的地区;△Z值500—4409γ之间,有一定找矿意义,部分已证实为工业矿床。
(2)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1:20万区域化探扫面于本区圈定了AS甲119号综合异常,异常组合元素主要为Au、Cu、Ni、Co等,其中Au、Cu、Ni、Co异常显示矿致异常特征并预示有一定的规模,以Au最显著,Ni异常已有元石山铁镍矿的成矿事实;Cu、Co异常在本区也同样具有找矿潜力。
(1)Ⅰ号镍矿化带及其内镍矿化体:整个八宝山超基性岩体Ni含量一般为
0.05—0.23×10-2,最高达0.33×10-2,形成以岩体边界为南北界线的镍矿化带。
该矿化带最窄处65米,最宽处175米,一般宽100—150米,呈新月状近东西
向延长约3400米。
①IM1镍矿化体位于Ⅰ矿化带北部,沿超基性岩体北界展布,一般宽20—25米,最窄处13米,最宽30米,平均宽23.4米,横向延长500
米左右(由QTC103探槽及YP11、YP12剖面所控制)。
矿体西窄东宽,最宽处由QTC103上的16个化学样品控制,Ni最高品位0.3×10-2(为H18样品,样
长2米),平均品位0.22×10-2,矿体赋存岩性为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
②IM2
镍矿化体沿I号矿化带中部延伸,矿化体西窄东宽,最窄18米,最宽70米,一
般宽30-50米,平均宽41.75米,横向延伸500米(由QTC102、QTC103、QTC104探槽及YP12剖面所控制)。
最宽处由QTC102、QTC103、QTC104上的21个化学样品控制,Ni最高品位0.33×10-2(为QTC102槽H1样品,样长
2米),平均品位0.23×10-2,矿化体赋存岩性为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
③IM3
镍矿化体沿I号矿化带南界展布,一般宽12—15米,最窄10米,最宽22米,
平均宽13米,延长500米(由QTC101探槽及YP12剖面所控制),东部由QTC101中6个化学样品控制,Ni最高品位0.24×10-2,平均品位0.20×10-2,矿体赋存岩性为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
(2)Ⅱ黄铁矿化蚀变带:以F3号构造破
碎带为基础形成的黄铁矿化蚀变带宽3—12米,均宽6米,长350米,呈北西—南东向延伸。
其内构造蚀变岩中黄铁矿含量达0.5—2×10-2,黄铁矿为亮黄色、银
白色,局部烟灰色,亮黄色、银白色者晶形较好,晶粒相对较粗大,以半自晶为主,粒径0.05—0.5毫米间;烟灰色者多为他形晶,少数半自形晶,晶粒细小,粒径小于0.05毫米。
矿化蚀变岩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安山岩及碎裂岩,岩石普遍具较强褐铁矿化(染)。
(3)Ⅲ号黄铁矿化蚀变带及其内低品位金矿体:以F4、F5构造破碎蚀变带为基础形成的Ⅲ号黄铁矿化蚀变带呈左倒的“Y”形,向西分叉。
一般宽20—40米,最宽42米,均宽32米,横向延伸650米左右。
其基本特征同Ⅱ号黄铁矿化蚀变带,其内分叉、最宽处发现以下三条金矿体:
ⅢM4、ⅢM5、ⅢM6;低品位金矿体:三个金矿体赋存于Ⅲ号黄铁矿化蚀变带的最宽、分叉处,矿化岩性均为蚀变安山岩,矿体均由单件化学品控制,宽度均为
1.5米,延伸长均为40米。
ⅢM4矿体品位1.96×10-6,ⅢM5矿体品位
2.27×10-6,ⅢM6矿体品位2.11×10-6。
矿体部位岩性为强蚀变碎裂岩,褐铁矿化极为强烈。
(4)Ⅳ号镍矿化带:2003YP07地化剖面及D154、D246地质点
控制的超基性岩脉构成Ⅳ号镍矿化带,一般宽50-60米,最窄5米,最宽100米,横向延长1550米,该矿化带目前仅在YP07上取了岩石样,Ni含量高达
0.175×10-2。
综上所述,该区内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较大,有进一步勘查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关文献】
[1] 潘彤.青海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 赵昌新.青海省化隆县全藏地区钴铜矿普查报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