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鉴赏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

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3.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1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10.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学习诗歌重在朗读。

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阅读画线诗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3)古诗词中还有不少含有“海”字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
(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1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9.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2.(1)经历经过
(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3)矛盾的心理。

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话的意思,久住岭南已和家中书信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

所以这里的“历”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前两句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

“断”是说跟家乡的联系断了,从音讯全无,时问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此处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故答案为:⑴经历;经过
⑵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⑶矛盾的心理。

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
思,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

3.(1)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这里的“夏寒”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

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4.D
解析:(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远处,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更有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烂醉”二字,描绘出蝴蝶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陶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

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烂醉”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蝴蝶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留恋不去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陶醉之情。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6.(1)阴阴;又
(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

“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1)阴阴又
(2)思乡。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

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等等。

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7.(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
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阴阴;又;
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1)李白
(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3)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分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2)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3)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⑴李白
⑵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⑶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明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结合诗意,明确意象。

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⑶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结合具体诗句,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9.(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

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平”是几与岸平,“阔”是开阔,“正”是风向正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的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2)诗歌第三联,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从“乡书”、“归雁”等关键词可以理解到诗人客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

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仔细体会诗句,考生要注意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0.C
解析:(1)C
(2)岛上的树木,一丛丛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木都长得丰茂繁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示例:海上生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直挂云帆济沧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内存知己/海日生残夜
【解析】【分析】(1)诗文最后两句是为和乐而加的,与内容无关,所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的朗读应该用陈述的语气,应为降调。

所以说,这首诗前面要朗读的高亢些,最后两句朗读要低沉点。

据此,C项的朗读理解是不正确的。

故选C。

(2)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解答诗句含义这类题,学生要通过阅读诗歌,参照注释,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悟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这句诗可以这样描绘:虽然已到秋天,但岛上的树木丛生繁茂,各种各样的草长得丰美茂盛,带给诗人以勃勃的生机。

注意描绘出百草树木的旺盛。

(3)根据题目要求默写即可,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故答案为:⑴C
⑵岛上的树木,一丛丛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木都长得丰茂繁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⑶海上生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直挂云帆济沧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海内存知己/海日生残夜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朗诵,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掌握诗歌的朗诵基本要求,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想象、联想。

要求考生了解诗句的意思,从运用想象和联想,描写要生动。

⑶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积累,要按照要求来作答。

11.(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12.(1)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

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

(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3.(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14.(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飞舞,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明媚或生机勃勃的特点。

(2)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5.(1)逐;移(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煮鱼。

16.(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17.(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18.(1)逊(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9.(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20.B
解析:(1)愁
(2)B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故选B。

故答案为:⑴愁;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

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