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膳食控制的意义及建议_刁绍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死因调查随访 居民死因是一个重要指标,卫生部门可
借助它确定社区降低死亡的目标值和评价卫生计划实施的程度,为社区健康教育及卫生人力、物力的决策提供参考。

4年来我们分别调查62、85、83和64例(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和脑痴呆等)死因。

3 对策
3.1 儿童的随访 随访时采用诱导式的询问,结合家长提供的观察和信息,得到较正确的资料。

与儿童相处时给予适度的关爱与鼓励,使其配合随访。

3.2 产妇的随访 随访时要有针对性,适度认同产妇的想法,解除思想顾虑,让产妇能参与治疗保健计划,注意产妇情绪变化,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指导和咨询。

3.3 老年人的随访 60岁以上老年人有多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视听能力下降)、心理失落、不受尊重及经济困难等,在家庭访视时,要有耐心与细心,鼓励其生活的信心,家庭与居委会要给予心理上、经济上的支持。

由于其认识及感官能力降低,在随访中要注意将重点部分多说一遍,必要时用书面的形式将重要事项写出来,以便老年人随时参考。

3.4 慢性病人的随访 随访时,应充分表达同情心及正向态度,倾听病人的想法,给予心理的支持,可使用安慰的语言,临
走时,留下联谊卡,交待病人随时联系。

3.5 问题居民的随访 ¹/老病号0居民:这类居民常表现出自大的态度及言语,认为自己懂得多、很内行,随访时要利用其自大的态度,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像你这么内行,应该知道这种病要这么做,,0,应避免与其争吵。

º依赖型及/爱唠叨0的居民:这类人常提出很多的问题,老缠着随访者。

首先,要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告诉其随访的极限;其次,鼓励其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自己解决,并协助其利用有效的资料与资源。

»多重抱怨的居民:这类居民常诉说生活与社交事件,或诉说自己全身都是毛病,或诉说医生治疗无效,随访时要了解其真正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着手帮助解决。

3.6 拒绝访视的居民随访 部分居民害怕随访会被查出些什么问题或不相信其效果而拒绝随访。

因此首先要礼貌称呼对方,表明我们的身份,递上家庭联谊卡,说明访视的目的是提供直接的护理技巧、提供教育和指导、提供信息和资源,顺便把访视所需的时间,要收集的资料告诉他们,希望能得到其帮助和合作,让其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不管家属年龄多大,态度如何,应始终尊重其人格。

若不能奏效,可暂且放弃,留下联谊卡为以后的交往留下线索。

收稿日期2009-12-05;修回日期:2010-03-25
(本文编辑:范新宇)
第一作者简介:刁绍华(1965)),女,主管技师。

作者单位:青岛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山东266034。

文章编号:1007-2705(2010)03-0078-03 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识码:B
=疾病控制>
糖尿病膳食控制的意义及建议
刁绍华,杨洋,阚艳
摘要:糖尿病作为威胁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合理膳食对于预防控制有重大意义。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
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回顾有关文献,对糖尿病膳食防治的机制、机理、膳食中主要营养素控制的意义及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糖尿病;膳食营养;疾病防治
当前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继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膳食控制糖尿病已公认成为一项重要措施。

1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防控机理[1]
1.1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全身性代谢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营养代谢紊乱。

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久病可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严重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导致病人昏迷或死亡。

1.2 糖尿病防控机理 重点应以控制碳水化合物,以减轻胰岛负担,缓解临床症状,纠正血糖尿糖升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

综合性治疗包括膳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自我管理和药物治疗。

膳食控制是治疗的基础,是其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防控必不可少的措施。

糖尿病饮食控制强调配膳合理,
不仅要促进血糖在空腹时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促使尿糖消失,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同时还要保证供给病人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和延长寿命[2]。

2 主要营养素控制的意义
2.1 碳水化合物 通常碳水化物占总热能的55%~65%,应鼓励患者多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病率与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呈负相关,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具有提高糖耐受性及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也可减少膳食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3]。

2.2 脂肪 脂肪占总热能的20%~30%。

过多的脂肪摄入可导致体重增加、超重或肥胖,同时也可造成机体脂肪分布的改变)))腹部脂肪增加。

2003年W HO /F A O 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0报告,总结了有关膳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Ò型糖尿病危险性关系研究,证实超重、肥胖和腹部肥胖是糖
尿病的危险因素[4]。

因此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有效防控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2.3 蛋白质 蛋白质不多于总热量的15%。

糖尿病造成蛋
白质的代谢紊乱,糖尿病糖异生作用增强,蛋白质消耗增加,常呈负氮平衡,所以,无肾功不全者可增加蛋白质的供给[5]。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主要来自动物食品,因此,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中最好有1/3来自肉类或蛋类。

植物中豆类食品也富含必需氨基酸。

2.4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一种不产生能量的多糖,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胰岛素的需要量和提高敏感度,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幅度,改善葡萄糖耐量,降低胆固醇。

食谱中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可改善糖和脂肪代谢,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6]。

苏巴丽等[7]在研究中发现每日进食20g膳食纤维对糖尿病的餐后血糖明显好于进食10g者,膳食纤维可延缓胃排空,改变肠转运时间,并在肠内形成凝胶,阻止食物与消化液与肠黏膜的接触,减缓和减少糖及脂肪的吸收,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幅度,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脂类代谢。

足够的膳食纤维对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血脂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2.5维生素及其他有关营养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有增进病人抵抗力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胰岛细胞的正常功能;无机盐钾、钠、钙、镁可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酮症酸中毒;三价铬能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锌能增加葡萄糖在细胞膜上的转运等[1]。

3合理膳食及辅助降糖食品
3.1血糖生成指数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生理学参数,能准确反映食物摄入后人体的生理状态。

某种食物的GI是指健康人摄入含50g可吸收糖类的食物与等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相比,引起餐后一定时间内血糖反应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

一般认为,G I值<55为低GI,55~75为中等GI,>75为高GI食物。

高G 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快速引起血糖应答;低GI食物在消化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引起的血糖反应峰值低,下降速度亦慢[8]。

血糖生成指数从碳水化合物的性质、类型出发,说明不同的食物含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对餐后血糖水平的影响也不同。

总体而言,精制的谷类食物和土豆的GI较高,豆类和未加工的谷类GI中等,无淀粉的水果和蔬菜GI低。

张娅婕等[9]对62例门诊病例分别选用高GI食物和低GI食物进行试验,分析显示,数量相同的各种食物摄入人体后,引起的血糖应答不尽相同,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低GI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能维持较低的血糖水平。

鞠海兵等[10]将确诊的Ò型糖尿病患者56例分为高G I食物组和低GI食物组,结果低GI饮食能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状态,对防治并发症起一定的作用。

简荣汉等[11]对56例均符合Ò型糖尿病患者的试验显示低G I饮食病人有着比高GI饮食病人较低的总体血糖水平,提示低G I膳食比高GI膳食有更好的血糖控制。

陈超刚等[12]在Ò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以GI知识为基础的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9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低G I食物选择显著增加,全天总GI值降低,能量、碳水化合物、钙、镁、锌、维生素B1、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增高,脂肪降低。

因此对主要的食物来源的营养素,采用血糖生成指数进行科学的膳食设计和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

3.2辅助降糖食品[13,14]
3.2.1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高药理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通过抗氧化、抑制A-葡萄糖苷酶和抗病毒感染等途径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并能抵抗血小板凝集、微血管病变和蛋白质非酶糖化等糖尿病并发症[15]。

糖尿病患者食用苦荞麦、燕麦后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同时有较强的饱腹感,减少加餐次数,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蜂胶含有的丰富而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可调节血糖,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较快恢复血糖正常值,消除口渴、饥饿等症状,还有抗菌、消炎、止痒作用,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桑叶含有一种天然葡糖苷酶抑制剂,在肠管内能直接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可防止人体过度吸收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与肥胖症。

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广泛存在于山楂、苹果、洋葱、茶叶、蜂蜜、葡萄等食物中。

大豆异黄酮有降血糖作用。

番石榴有降压降糖及降脂作用,可延缓肠胃道中的糖的吸收,改善耐糖能力,但不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能力。

葛根含有的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对糖尿病有独特的疗效。

3.2.2皂苷类皂苷是一类高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通过降血糖、调血脂、改善胰岛素水平和糖耐量等途径起到有效防治糖尿病的作用[16]。

皂苷类存在于苦瓜、大豆、菠菜、石榴、茯苓、刺老牙(学名辽东檧木)、刺五加、罗汉果、人参、知母、黄芪、牛膝等食物或药食两用植物中,应重视其开发利用。

3.2.3多糖类目前发现多种植物多糖都可降低血糖,最常见的如枸杞多糖、茶叶多糖、海带多糖、魔芋多糖、南瓜多糖等。

玉米须水提液含大量多糖类物质,有利尿、减肥和降血糖作用。

3.2.4糖醇类糖醇类是糖类的醛基被还原后的一种特殊甜味剂,重要的有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乳糖醇、D-甘露糖醇、麦芽糖醇和异麦芽酮糖醇等,他们都具有降低血糖、防止龋齿等功效。

3.2.5水溶性膳食纤维类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的蔬菜有豆类(菜豆、云豆、红豆、青豆)、黄花菜、芹菜、紫菜、香菇、黑白木耳等。

葫芦巴种子含大量蛋白质与鞣质成分,可调节人体血糖的吸收,故有显著降糖作用。

除植物纤维外,目前研究较热的为甲壳素,又名壳聚糖,是第2代功能性保健品、生物中唯一的动物性水溶性膳食纤维。

3.2.6硫醚类主要为大蒜(含大蒜辣素)、洋葱等食物。

大蒜素能增强血浆胰岛素样活性、升高血清胰岛素浓度、降血糖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其降糖因子中的硫键对降血糖起决定作用。

3.2.7含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品铬为葡萄糖耐量因子,含铬食物有酵母、牛肉、蛋、红糖、肝、蘑菇、燕麦、马铃薯、南瓜等。

维生素C、E和B6可改善糖耐量,减少胰岛素摄入量;维生素E能降低Ò型糖尿病人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治疗早期糖尿病血管病变;维生素B12可减少糖尿病性神经损伤;维生素D可增加胰岛素分泌。

小麦胚芽和藻类较多的含维生素E和硒。

参考文献:
[1]刘春喜.糖尿病与膳食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
(5):547-548.
[2]徐兆宏,张炳文./糖尿病0人群的营养膳食基本原则[J].中国食
物与营养,2004,(4):53-55.
[3]王燕芳,Cass ano P,陈君石.膳食营养与Ò型糖尿病[J].中华预
防医学杂志,1999,33(4):244-247.
[4]WH O/FAO./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0专家报告[J].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2004,31(3):188-192.
[5]陈黎亚,李志远.糖尿病与膳食因素及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4,15(3):140-145.
[6]赵理,李璞.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疗效食品的作用[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7,16(4):476.
[7]苏巴丽,苏宜香,谢乃强,等.膳食纤维干预对Ò型糖尿病患者的
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3):29-30.
[8]孙建琴,沈秀华,陈霞飞.食物血糖指数与糖尿病防治[J ].肠外与
肠内营养,2005,12(5):311-314.
[9]张娅婕,甘振威,谢林,等.食物血糖指数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7):798.
[10]鞠海兵,舒子正,沈菲菲,等.不同血糖指数食物对糖尿病患者代
谢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39-40.
[11]简荣汉,苏葵花.不同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膳食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观察[J].海南医学,2007,18(5):97-98.
[12]陈超刚,廖裕洲,甘小玲,等.血糖生成指数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膳
食和营养结构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4):1372-1374.
[13]代永刚,南喜平,吴琼,等.浅谈几种天然降糖食品及降糖保健食
品[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1):23-26.
[14]杜红霞,李洪军,李晓勇.辅助降糖保健食品的研究现状[J ].中
国食物与营养,2006,(9):18-21.
[15]焦晶晶,张英.黄酮类化合物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最
新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7):481-484.
[16]谢海龙,都晓伟,王立娟.中药皂苷类成分防治糖尿病的药理研
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06,34(6):45-48.
收稿日期:2009-12-26
(本文编辑:方林)
第一作者简介:阮祥钊(1983)),医师,主要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

作者单位: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362000。

文章编号:1007-2705(2010)03-0080-02 中图分类号:R 521.01 文献标识码:B
=疾病防治>
泉州市2002)2008年新登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情况分析
阮祥钊,王秀莲
摘要:[目的]了解泉州市结核病疫情及高发年龄,提高病人发现率并为有针对性开展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2)2008年推广实施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期间的肺结核疫情报告和项目工作报表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泉州
市新涂阳病人登记率逐年上升;15~54岁为高发年龄;男性登记率是女性的2.53倍。

[结论]泉州市肺结核新涂阳登记率逐年上升,项目的带动及政府重视起积极作用,青壮年(尤其男性)和流动人口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肺结核;疾病控制;疫情管理
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菌,结核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痰涂阳肺结核病人是造成结核病传染与流行的最主要传染源[1],而涂阳病人低发现率是制约结核病防治规划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2]。

为了解泉州市结核病疫情及高发年龄,为提高病人发现率及针对性开展防治提供依据,现对2002)2008年新登涂阳肺结核病人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据2002)2008年泉州市11个县(市、区)上报的月报、季报,泉州市统计局历年人口统计年报,分别统计全人口、各年龄组及不同性别历年新登涂阳肺结核病人登记率。

相关定义按5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6的规定。

2 结果
2.1 肺结核病新登记率 2002)2008年新登涂阳肺结核病人共16701例,其中男12098例,女4603例,男性是女性的2.53倍。

新涂阳登记率由2002年的2
3.97/10万上升到2008年3
4.61/10万,呈逐年递增,2005)2008年新涂阳登记率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见表1。

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新登涂阳者0~14岁登记率低,15~54岁占总发病例数的74.0%。

男女发病高峰均在25~岁组,但不同性别年龄组分布明显不同,男性25~岁组出现高峰后,35~岁和45~岁组保持在接近高峰水平,55~岁组回落,到65岁以上时又有一定上升;女性25~岁组出现高峰后
迅速回落,45岁后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见图1。

表1 泉州市2002)2008年新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例报告情况
年份新涂阳病例数男女合计新涂阳登记率(1/10万)男女合计20021300490179034.2013.3623.9720031501544204539.2114.7327.1920041720645236544.6717.3931.2820051788738252646.0419.7333.1320061907765267248.6920.2834.7520071919688260748.6918.1133.6820081963733269649.4519.1934.61合计
12098
4603
16701
44.49
17.57
31.28
图1 泉州市2002-2008年新涂阳肺结核病人组登记
本年龄组登记率(1/10万)
女性25~岁组较35~岁组发病率低(µ2=50.10,P <0.05),45~岁组较55~岁组发病率低,男女发病率之比2.5B 1(µ2=3091.68,P <0.05),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