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淄博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
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不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4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
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
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
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
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
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
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句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
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
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
就文学性而论,曹不“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
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
曹不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
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
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不《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沫、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
5.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从上述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停战令后
魏魏
1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
昨天上午十时,这个仅有三座茅屋的小小的村庄,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前,演出了最后也是最热闹的一场,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也来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3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事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
中午过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4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兴地说:“不是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5“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6“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
7“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
”
8“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9洪川做了介绍。
然后大家一起上车,向村里驶去,在一座茅舍前停了下来。
10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
如果准备得好了,那是肯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
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
这个小“宴会”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
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
自始至终,笑容满面,问这问那,没完没了。
11“有个战斗英雄郭祥,不是这个部队的吗?”
12“是,是我们的一营营长。
”团政委周仆连忙答道,“最后这一仗他打得很好,负伤以后坐在担架上还指挥呢。
”
13“伤重不重?”
14“一条腿断了。
”
15彭总停住筷子,关切地问:“还能治好吗?还能不能回到部队?”
16“已经送后方了,还没有回信。
”
17彭总叹了口气,把碗放在小炕桌上:“你们应当去看看他!”
18“是的。
”周仆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干部。
二次战役起了很大作用。
敌人南北两面夹击,又是飞机,又是坦克,他的队伍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硬是一动不动,真有点英雄气概!”
19彭总若有所感地说:“选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对革命忠诚、老实、勇敢、大公无私。
在关键时刻,这种人一个可以顶一百个、一千个。
”
20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
于是,去看了几个连队,最后来到三连时,已经快要夕阳衔山了。
21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
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
彭总看见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22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窝。
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23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
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
”
24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
25“高兴。
”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
26“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
27“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
28大伙笑起来。
29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30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
31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
32“你说呢?”
33“我说不行。
”
34“为什么?”
35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
36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37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还是不要去了。
”
38“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
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的木牌。
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
当他发现有几座坟前没有插木牌时,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39“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
”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40“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
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的胜利?”
41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
42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有删改)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
《东方》是魏巍的代表作,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作家丁玲说:“《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
”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最繁华”“最热闹”等词语交代签字仪式给小村庄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也暗示板门店将被载人史册。
B.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战斗英雄郭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C.小战士杨春提出的关于停战后志愿军还应该帮助朝鲜人民搞搞建设再走的建议,引发了彭总的共鸣和感慨。
D.“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既写了美丽的风景,也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7.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带给人们和平的欣慰,也让读者联想到之前战争的激列与残酷。
B.“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再跨征鞍”,既写了彭总接受任务、挂帅出征的过程,也突出了责任重大和时间紧迫。
C.“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是对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总结,“惊涛骇浪”突出了战争的惊险与艰难。
D.“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其原因是彭总担心停战可能会让战上们掉以轻心、放松警惕,也引出下文和战士们的交流。
8.本文对话描写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9.彭总看望战士的系列活动,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
少而智勇,好立名节。
魏究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
隆以武吏托称愚客,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
泰始中,武帝将兴伐吴之役,下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
”究州举隆才堪良将。
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
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
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
公卿金曰:
隆立标简试。
自旦至申,得三千五百人,隆日:“足矣。
”因请自至武库选杖。
于是西渡温水。
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
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奇谋间发,出敌不意。
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
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
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
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
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
朝议加隆将士勋赏,赐爵加秩各有差。
太康初,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房据险距守,隆令军士皆负农器,若田者。
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
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
毕隆之政,不敢为寇。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B.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C.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D.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文中指门客,是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B.泰始,是晋武帝年号。
年号纪年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C.申,指申时,古代十二个时辰之一,指下午一点至三点。
D.爵,指爵位。
古代爵位有很多,如亲王、郡王、公、侯、伯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隆既勇且义,赢得州人称赞。
兖州刺史令狐愚犯罪被杀,无人敢替他收尸,马隆不但自己出钱给他举行殡葬仪式,还服丧三年。
B.马隆勇于担当,能够毛遂自荐。
皇帝有西顾之忧,而朝臣们又都无言以对,马隆主动请命,后率勇士三千多人,与敌厮杀。
C.马隆亲历亲为,带兵自有一套。
朝廷和地方兵力众多,可直接调用,马隆却自立标准,亲自选拔,不仅如此,还亲自采买武器。
D.马隆熟习军阵,并且善于巧制。
马隆作战时曾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窄就制造木屋放在车上,边战斗边前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帝日:“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
”(4分)(2)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4分)
14.马隆采取何种措施麻痹成奚,使之懈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商鞅注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
本诗即为此事而做。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
B.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
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
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
16.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宫人焚香、烟雾缭绕的景象,反映了统治者生活之奢靡。
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
(3)“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
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
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
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
如果再推迟,显著升高的气温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
候反舌无声。
”其中“鵙”指伯劳鸟,喜阴的它现身枝头,感阴而鸣,诉说春之离愁,也唱响了夏之诗意。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春作物抢种,水稻及时移栽
B.抢种大春作物,水稻及时移栽
C.大春作物抢种,及时移栽水稻
D.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
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
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
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
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
每句不超过12个字。
(3分)(三)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2分)
23.月壤即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筹委会准备为该展出拟定对联,拟定的上联是“远古嫦娥飞天书写神话”,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补写下联。
(2分)
2021年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运抵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了解,国博正在精心策展、布展中,预计于3月份面向社会公众展出,届时观众可一睹月壤“真容”。
此前,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安全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釆样返回,这也是人类时隔44年拿到新的月球样品。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今年是牛年,牛是人们喜欢的动物之一,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人们常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比喻为孺子牛,把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人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比喻为老黄牛。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正全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民族复兴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充满各种风险挑战。
发扬好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