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传道家文化论文完美版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然无为,淡然济世
——我对《老子》的理解
文传1202 王司晨 20126227 《老子》著书犹存,然而寻其人,形迹莫衷一是,其人早已超然于尘嚣凡世,仿佛未曾在世上留下印记,但其思想精华,凝萃于《老子》书中,世人捧读,各抒己见,求同存异。
然而,在书中,一章又一章,无不是助人认识这个世界,做出有益于这个世界的举动,不同的理解,却提炼出共同的认识。
《老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是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看到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在书中,老子强烈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不义之战,反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希望民众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因而他设计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蓝图,希望在他绘制的“理想国”之中,民众能够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的生活,足可见老子用心良苦。
“小国寡民”,在老子描绘的理想国度中,老子将其绘制成了一幅桃花源式的社会图景,反映了老子超然的心态,简单纯粹的愿景,以及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
结合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古代村社生活的想象,因此,是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这种愿景,是几千年来,历经战乱、灾难和迁徙的中国人,内心一致希冀的,往往是在离家去过之后,安然还乡,在宁静的故里,几家居于一所,过着向往的吹着风的日子。
在老子所描绘的图景之中,老子所向往的社会生活,先进的器械以及交通工具,甚至是连文子都可以弃之不用,当然,更不会有战争和杀戮。
我们穿过历史的主线,回到春秋战国,这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老子的这些思想,也在侧面程度上反讽了当时的社会,表现了他对春秋后期充满贪欲与扩张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厌恶。
在八十章“小国寡民”中,我们反思今天的社会现实,虽不可能退回到老子所描述的社会中去,诚然,我们也体会到了这种社会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对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的可贵精神,今天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这种社会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老子的超然和无为,也体现在其第十章中,“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让万物生长繁衍,生养而不据为己有,使之繁盛而不自炫其能,让其成长而不充当主宰,这就是最高的美德。
本章中,老子从修身写起,进而谈到治国的方略,但是万象归一,仍然离不开其主张的“无为”、“自然”和“超然”,老子总是以一种柔软的态度来认真看待客观世界,“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被认为是合于道的,是道家的最高的道德准则,有了高的道德水准之后,才能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将物与欲超然认知,不占有并且不抢夺。
《老子》第四十四章中,“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后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声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名利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有重大的损耗,大量藏货必有重大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安定。
在这一章中,老子指出贪求名利的弊害,告诫我们要适可而止,方能免受屈辱,避祸全生,运用老子辩证法的观点,我们已知世间得失相因、
祸福相生,贪求名利往往会转化成悲惨的下场,老子的此番主张对于当时欲念狂生的“侯王”一类的人物,可谓是点到了要害。
老子将名利争夺都能够看得淡然,已然超然物外,运用淡然而柔软的态度,教人不可贪多务得,因为得失相因,有时候得到比失去更有害,此章犹如醒世恒言般,至今影响着我们。
平心而论,老子的主张并不是要我们彻底断绝对名利的欲求,而只是需要我们“知止”、“知足”,不可贪多务得,以至于奋不顾身。
老子心境的超然和淡然,并不提倡人们消极避世,而是让一切归于自然,把握好适度的原则,从而推动“理想国”的建成,今日看来,这一思想穿越过古今多少乱世,来到现代与人相遇,仍旧充满着济世情怀。
今日我们也许会听到一些质疑老子思想的声音,我们可以同样借鉴和学习老子超然、淡然的心态,修养身心,行“不言之教”,用老子的淡定与柔软,待理想社会实现之后,老子的主张自会分明。
“春秋无义战”,这一时期发生的多数战争都是因统治者的贪婪而发动的,如楚国在春秋时期就灭国四十二个,从而成为南方的大国。
老子面对自己当时生活的社会现实,看到民众因战争而遭受的痛苦与不安,处于人道立场,老子反对战争的态度十分明确,由此可见,老子虽超然于世间,但是对世间百态还是忧虑于心的,这何尝不是一种济世情怀。
如今的我们还可以从中品味出强烈的侠骨柔肠,就如第二十九章谈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想治理天下而任意作为,他就不会达到目的,天下是神圣的宝物,不能用强力去求取。
任意作为必然失败,想要把持必定失去。
老子的治国论中,再一次强调以“无为”治国,反对贪欲和胡作非为,林语堂先生将此章名之为“戒干涉”,这种无为的思想,散发着侠义的博爱情怀。
“道”之超然无为,其玄妙之处,在于遵从大道、归于大道,能够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
在三十五章中,“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在本章中,老子明确指出,谁奉行了大道,天下就会来归附。
相互不会伤害,安静又和睦。
音乐、美食的感官诱惑,会让人停下求道的脚步。
传道的各种表述,又那样平淡无奇,想看看不到,想听听不清,它的用途却无穷无尽。
我们从未停止概括描述道的脚步,却从未具体表述出道的恰当内核。
本章后四句是对道的表述,道“淡乎无味”,又“不足见”、“不足闻”,但是其作用却极大,“不足既”,用也用不完。
王弼注云:“言道之深大。
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饵,应时感悦人心也”。
同样是有关治国的理念,在《老子》二十三章中:“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本章中,“天地”即道的一种显现形式,其存在的魅力甚至是高于人类社会,少发政令和于自然。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让它们这样的呢?是天地。
天地况且不能长久,何况人呢?表示统治者发布政令要顺应自然的道法,“希言自然”就是要让人少说话,以符合自然的法则,深层次地来说,统治者应当少发号施令,应让社会保持相对平静的状态。
这种平静的状态,就要求统治者具有淡然宁静的态度,统治者做到了少言、顺应天道,方为老子心中理想的政治大师,称之为“圣人”。
如二章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五章又告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十七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中的“飘风”“骤雨”是有所指的,是用以借喻和批判现实中的暴君们使用残酷的手段对待民众的反抗,但是这些残忍的违反天道的行为都不会是永恒的。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即为此
意。
我的体会是,王侯用狂暴的政治手段压迫人民,就绝对不会长久,因此,只有效法于宇宙之道,使民众能够自得其所,休养生息,即为理想的政治社会图景。
超然无为,在老子的眼中,柔弱也是超然的一种形式,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中谈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并推而言及人事,在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纵横出入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便知道无为是有益的。
不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达到。
在此章中,我们可以聆听老子对于世人不能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感叹,“至柔”能“驰骋于至坚”、“无有”能入于“无间”,正是无为之为,是大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力量的体现,我们可以理解为,柔弱虚无是道的基本德性,柔弱虚无的存在看似轻盈,却透露着道之淡然。
道之淡然,往往最简单、细微的事物就蕴含着济世治国的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简单的事情就如煎小鱼,治国也可以像煎小鱼一样,以道治理天下,鬼怪就不会显灵;不是鬼怪不显灵,而是显灵也不会伤害人;不是显灵不会伤害人,而是圣人也不会伤害人。
鬼怪和圣人都不会伤害人,所以功德都归于圣人。
古人喜欢以烹调比喻治国,大约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治大国应以清静为主,应避免刑政烦苛、滋事扰民,如同煎小鱼一样不可随意搅动,煎小鱼经不起搅扰,同样,治大国经不起折腾,这种以清静无为主张治国的想法,体现了老子顺其自然的无为情怀。
第二层意思就是治大国更应该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亦如同煎小鱼,火候的掌控要谨慎细致,不可用猛火,同样,治国更应该讲究“度”,道法的谨慎拿捏方能达到国民的清静自然。
因为主张清静无为,看淡名利得失,不为过度与欠缺而患得患失,在某种程度上,至柔至坚也如矛盾的双方一般,可以互相转化,拿捏好“度”方可达到事态的超然。
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止翻涌着老子思想的浪花,供后生采撷。
一个学期学习《老子》,时光总觉得不够,感谢老师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交流的氛围,珍惜在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各抒己见,我们在老子的思想中,正视了得失、正确对待名与利,以放达的心态看待喜悦与哀愁。
道之精髓,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老子》思想的超然与淡然,则是我们不可否认并永恒推崇的主题,其魅力所在,犹如漫漫长夜脱颖于浩瀚星辰中的启明星,指引着我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这个世界。
文传1202 王司晨
学号:201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