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_吕晨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 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 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 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古印度文明的诞生。古印度作为世界四大
作者简介: 吕晨辰( 1988—) ,女,山西安泽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84 —
古文明之一,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 割的关系。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坡度徐缓的 高原,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北面, 喜马拉雅山脉如屏障耸立,南面则以低矮的温德亚 山与德干高原相隔。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 恒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这一 地区既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又气候条件良好,雨量 充沛,适于耕作河流将高原的土壤带到平原上堆积 起来,使土地肥沃,河流则使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 建设的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 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为主 要驱动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 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 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 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是最 早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以两河流域的文明 最为璀璨夺目。两河指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亚州 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中 下游地区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在这片 肥沃的冲积平原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 生产需要的灌溉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建立 了远古时期较为发达的农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 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其作用 机制密切相关,环境可以催生文明,但也可以毁灭文 明。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促生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 展,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人类文明的衰 退。可以说,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近年来,关于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不同的 诠释。来自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越来 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观点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 农业社会。因为农业社会需要农耕体系,需要食物 来源,需要生物多样性。所有这些必定要求人们选 择能够满足条件的地理环境用以定居,从而开始形 成人类的文化和文明。而能开始文化和文明的地方 一定是自 然 地 理 条 件 俱 佳,自 然 环 境 良 好 的 地 方。 若不具备这些,人类不会定居于此,文化不能形成, 文明不可能产生。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文明衰落 1. 水资源的匮乏是人类文明衰落的直接原因。 如前所述,水资源与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 类四大古文明均是在水的滋养下兴起的。最直接的 例子就是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东北的楼兰古城。楼 兰是一个西域古国,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已经存在。 据史料记载,古楼兰曾是古西域 36 国之一,商贾云 集,胡杨绿化率高达 40% 以上,河流清澈。在西汉 初期,楼兰已经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一个重要的 绿洲城邦之国,远道而来的人们路经这里,都要在这 里停留、交易、居住,被称为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 国。然而,公元 330 年后,楼兰古城开始急剧衰落, 最后变成了沙漠中的一片废墟。在楼兰出土的汉文 简牍中,有 着 不 少 关 于 水 资 源 缺 乏、用 水 紧 张 的 文 字。滋养沙漠绿洲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充裕的水源, 一旦水资源匮乏,脆弱的环境结构很容易发生灾难 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绿洲的缩减和沙漠的 扩张,茂盛的胡杨林大片的枯死,庄稼因干旱而无法
一、生态环境孕育人类文明 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早期的文明与自 然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产生
都是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开始的,并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得以演进。
1. 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得 益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又称为尼罗河流域文明, 是由于尼罗河从西北向西南横穿埃及全境。在历史 上,每到夏季,来自尼罗河上游地区富含无机矿物质 和有机质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总要给下游留下 一层肥沃的有机沉淀物,其数量既不堵塞河流与灌 渠、影响灌溉和泄洪,又可补充从田地中收获的作物 所吸收的矿物质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作物的 需要,从而使这片土地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 众多的人口。肥沃的新农田每年生产出大量的剩余 产品,供给在城市里聚集起来的各种有专门技能的 人,从而又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流通。同 时,尼罗河平稳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 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所以,古希腊 历史学家曾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 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 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 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 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 会牢固树立。
参考文献: [1] 李 宏 煦. 生 态 社 会 学[M]. 北 京: 冶 金 工 业 出 版 社,
2009. [2] 周鸿. 人类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于冰沁,王向荣. 浅析古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
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9) . [4] 李素清.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J].
— 85 —
的覆灭。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
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 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 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 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 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 那么生态文明就应是“绿色文明”。
2. 过度改造生态环境。当人类进入原始农业 文明之后,基本上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开始了一 种稳定的生活。定居生活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前提 的。为了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必须对自然 进行一定的改造。对于自然环境的人工改造,一方 面使人类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得到人类所必需的自然 资源及部分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如果改造的力度超 出了自然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往往是致命的。尤其是在那些敏感的生态系统中,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越严重的地方,自然生 态系统就越脆弱,最终使得建立在这些脆弱环境基 础上的文明沙的侵袭,然后 逐渐变成了荒野。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 察,推断楼兰古城的消失最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缺乏足够的水源,由于供水不足,繁荣的文明从此黯 然失色,最终衰落。
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人类早期的 文明几乎都是在河流流域,利用充足的水资源保证 农业的灌溉以及人们的生活。而对水资源的不适当 使用,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3. 人口数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居 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了闻名 世界的玛雅文明,后来玛雅文明在今危地马拉的多 于森林地带发展到了顶点。玛雅文明在世界文明史 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美洲古代文明中的领头军。 关于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人口负 载造成的。从公元前 800 年左右起的 17 个世纪中, 人口平均每隔 408 年就翻一番,到公元 900 年时已 达 500 万人。在人口负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过度 开垦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 水土流失严重,湖泊为淤泥堵塞,耕地生产能力到最 后几乎完全丧失,不仅食物严重匮乏,而且旱季饮水 无法保证。最终,一个世界文明消失了。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第 40 卷 2013 年 6 月
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
吕晨辰
摘 要: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看,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影响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 发展所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开始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本文通过分析人类文明兴衰与 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力求说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 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加必定会导致对粮食需求的迅猛增 加。如果要满足粮食增长的需求就必须在原有高度 人工化的农业系统中,继续增加它的强度,而这样做 的结果就是土地严重超载,造成了土地越来越贫瘠, 而贫瘠的土地必然会使粮食产量呈现锐减之势,必 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另一种做法就是开辟新的 土地资源用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开辟的土地总是伴 随着以清理周围为代价而获得的。人类早期文明是 靠着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而得以形成、 兴起繁荣的。尽管人口的增加能够带来文明的繁荣 景象,但过多的人口最终会耗尽自然资源,导致文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3) . [5]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国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报 告[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2007.
— 86 —
4. 古中国文明的诞生。古中国文明主要指我 们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其中,黄河流域是 我们中华民族比较早的文明发祥地。大约 6000 年 前,在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 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发掘,使 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从上述古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自然生态环境 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兴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 文明流域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催生了文明的产生。 这些文明的诞生地都拥有共同的特征: 几乎都是处 于河流流域,充足的河水既能保证农业灌溉的需求, 而河流流域的周围通常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湿 润的气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宽阔 平坦而肥沃的土壤,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极高,易于 人口的繁殖,这样文明得以形成和繁衍。总之,任何 文明都不是在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上,而是通过与自 然的和谐而产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的结果。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人类文明; 生态文明
2013 年新年伊始,中国大部地区雾霾笼罩。从 1 月 9 日以来,中国中东部一直被雾霾笼罩,北京、 石家庄等城市深锁其中。京津冀、东北三省、中部陕 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东部沿海部分城市, 出现了一 条 深 褐 色 的“污 染 带 ”。 这 一 次 的 雾 霾 天 气,值得我们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是怎样的关 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 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 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 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 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 生 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 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 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3. 古印度文明的诞生。古印度作为世界四大
作者简介: 吕晨辰( 1988—) ,女,山西安泽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84 —
古文明之一,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 割的关系。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坡度徐缓的 高原,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北面, 喜马拉雅山脉如屏障耸立,南面则以低矮的温德亚 山与德干高原相隔。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 恒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这一 地区既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又气候条件良好,雨量 充沛,适于耕作河流将高原的土壤带到平原上堆积 起来,使土地肥沃,河流则使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 建设的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 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为主 要驱动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 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 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 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是最 早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以两河流域的文明 最为璀璨夺目。两河指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亚州 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中 下游地区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在这片 肥沃的冲积平原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 生产需要的灌溉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建立 了远古时期较为发达的农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 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其作用 机制密切相关,环境可以催生文明,但也可以毁灭文 明。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促生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 展,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人类文明的衰 退。可以说,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近年来,关于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不同的 诠释。来自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越来 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观点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 农业社会。因为农业社会需要农耕体系,需要食物 来源,需要生物多样性。所有这些必定要求人们选 择能够满足条件的地理环境用以定居,从而开始形 成人类的文化和文明。而能开始文化和文明的地方 一定是自 然 地 理 条 件 俱 佳,自 然 环 境 良 好 的 地 方。 若不具备这些,人类不会定居于此,文化不能形成, 文明不可能产生。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文明衰落 1. 水资源的匮乏是人类文明衰落的直接原因。 如前所述,水资源与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 类四大古文明均是在水的滋养下兴起的。最直接的 例子就是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东北的楼兰古城。楼 兰是一个西域古国,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已经存在。 据史料记载,古楼兰曾是古西域 36 国之一,商贾云 集,胡杨绿化率高达 40% 以上,河流清澈。在西汉 初期,楼兰已经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一个重要的 绿洲城邦之国,远道而来的人们路经这里,都要在这 里停留、交易、居住,被称为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 国。然而,公元 330 年后,楼兰古城开始急剧衰落, 最后变成了沙漠中的一片废墟。在楼兰出土的汉文 简牍中,有 着 不 少 关 于 水 资 源 缺 乏、用 水 紧 张 的 文 字。滋养沙漠绿洲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充裕的水源, 一旦水资源匮乏,脆弱的环境结构很容易发生灾难 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绿洲的缩减和沙漠的 扩张,茂盛的胡杨林大片的枯死,庄稼因干旱而无法
一、生态环境孕育人类文明 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早期的文明与自 然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产生
都是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开始的,并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得以演进。
1. 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得 益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又称为尼罗河流域文明, 是由于尼罗河从西北向西南横穿埃及全境。在历史 上,每到夏季,来自尼罗河上游地区富含无机矿物质 和有机质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总要给下游留下 一层肥沃的有机沉淀物,其数量既不堵塞河流与灌 渠、影响灌溉和泄洪,又可补充从田地中收获的作物 所吸收的矿物质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作物的 需要,从而使这片土地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 众多的人口。肥沃的新农田每年生产出大量的剩余 产品,供给在城市里聚集起来的各种有专门技能的 人,从而又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流通。同 时,尼罗河平稳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 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所以,古希腊 历史学家曾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 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 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 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 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 会牢固树立。
参考文献: [1] 李 宏 煦. 生 态 社 会 学[M]. 北 京: 冶 金 工 业 出 版 社,
2009. [2] 周鸿. 人类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于冰沁,王向荣. 浅析古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
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9) . [4] 李素清.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J].
— 85 —
的覆灭。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
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 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 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 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 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 那么生态文明就应是“绿色文明”。
2. 过度改造生态环境。当人类进入原始农业 文明之后,基本上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开始了一 种稳定的生活。定居生活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前提 的。为了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必须对自然 进行一定的改造。对于自然环境的人工改造,一方 面使人类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得到人类所必需的自然 资源及部分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如果改造的力度超 出了自然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往往是致命的。尤其是在那些敏感的生态系统中,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越严重的地方,自然生 态系统就越脆弱,最终使得建立在这些脆弱环境基 础上的文明沙的侵袭,然后 逐渐变成了荒野。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 察,推断楼兰古城的消失最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缺乏足够的水源,由于供水不足,繁荣的文明从此黯 然失色,最终衰落。
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人类早期的 文明几乎都是在河流流域,利用充足的水资源保证 农业的灌溉以及人们的生活。而对水资源的不适当 使用,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3. 人口数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居 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了闻名 世界的玛雅文明,后来玛雅文明在今危地马拉的多 于森林地带发展到了顶点。玛雅文明在世界文明史 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美洲古代文明中的领头军。 关于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人口负 载造成的。从公元前 800 年左右起的 17 个世纪中, 人口平均每隔 408 年就翻一番,到公元 900 年时已 达 500 万人。在人口负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过度 开垦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 水土流失严重,湖泊为淤泥堵塞,耕地生产能力到最 后几乎完全丧失,不仅食物严重匮乏,而且旱季饮水 无法保证。最终,一个世界文明消失了。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第 40 卷 2013 年 6 月
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
吕晨辰
摘 要: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看,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影响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 发展所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开始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本文通过分析人类文明兴衰与 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力求说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 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加必定会导致对粮食需求的迅猛增 加。如果要满足粮食增长的需求就必须在原有高度 人工化的农业系统中,继续增加它的强度,而这样做 的结果就是土地严重超载,造成了土地越来越贫瘠, 而贫瘠的土地必然会使粮食产量呈现锐减之势,必 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另一种做法就是开辟新的 土地资源用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开辟的土地总是伴 随着以清理周围为代价而获得的。人类早期文明是 靠着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而得以形成、 兴起繁荣的。尽管人口的增加能够带来文明的繁荣 景象,但过多的人口最终会耗尽自然资源,导致文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3) . [5]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国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报 告[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2007.
— 86 —
4. 古中国文明的诞生。古中国文明主要指我 们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其中,黄河流域是 我们中华民族比较早的文明发祥地。大约 6000 年 前,在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 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发掘,使 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从上述古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自然生态环境 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兴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 文明流域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催生了文明的产生。 这些文明的诞生地都拥有共同的特征: 几乎都是处 于河流流域,充足的河水既能保证农业灌溉的需求, 而河流流域的周围通常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湿 润的气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宽阔 平坦而肥沃的土壤,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极高,易于 人口的繁殖,这样文明得以形成和繁衍。总之,任何 文明都不是在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上,而是通过与自 然的和谐而产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的结果。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人类文明; 生态文明
2013 年新年伊始,中国大部地区雾霾笼罩。从 1 月 9 日以来,中国中东部一直被雾霾笼罩,北京、 石家庄等城市深锁其中。京津冀、东北三省、中部陕 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东部沿海部分城市, 出现了一 条 深 褐 色 的“污 染 带 ”。 这 一 次 的 雾 霾 天 气,值得我们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是怎样的关 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 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 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 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 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 生 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 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 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