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 谈中国诗课件 语文版必修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联系诗歌史理解:中国诗歌高峰出现在唐朝,之后一直到清朝 的诗作在体裁、题材、手法上没有多大变化,多因无意、无法或无力创 新而落入“套板反应”之中。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 其规律。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 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 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 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 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先生博学多能, 兼通数国语言。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 《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 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 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 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以 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 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 谈中国诗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
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拟水声。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
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 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 人心扉上。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 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 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
本文发表于 1945 年 12 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 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1945 年 12 月 6 日,钱钟书面 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谈中国诗》 就是钱钟书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 约 5 000 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钱钟书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 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 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 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 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 钟书的作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 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有人给《谈中国诗》概括了三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1)通古今。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 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 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2)通中外。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 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3)通学理。钱钟书对于所涉 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传输 给读者,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竹根的“泠泠”声,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愈流愈远,越远却显得越 发响亮。随着清越的流水,心也飞到了久远的时空……山上不时传来几 声凄厉的鸟鸣,莫非鸟儿也有心灵感应?就这样,诗人靠在柱子上望着愚 溪西畔的菜园,直至天边破晓,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经久弥深。全诗 着力写声音,诗人正是通过有声世界巧妙而鲜明地刻画出了“自我”形象, 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不眠之心”之寂寥几乎令人伸手可触,呼之欲出。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2.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 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 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 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1.如何理解“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 提示:这句话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是指 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 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 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 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
1.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 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 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 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 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1.识记字音
精髓.( ) 一蹴.而至( ) 踌躇.( ) 轻鸢.剪掠(
数见不鲜
数
数字
数落
兽槛 槛
门槛
叫嚣.( ) 饶恕.( )
)
吞言咽理
咽
咽喉
呜咽
2.识别字形
概:
僦:
饶:
慨:
鹫:
绕:
溉:
蹴:
挠:
3.理解词义 (1)笼统: (2)宗派: (3)意味: (4)归宿: (5)居高临远: (6)一蹴而至: (7)数见不鲜: (8)空中楼阁: (9)不可名言: (10)矫揉造作:
上的
。②专家
了这批出土文物的年代。
1.suǐ xiāo cù shù chú yuān
shuò/shù/shǔ yàn/yān/yè jiàn/kǎn 2.概论/慷慨/灌溉 僦屋/兀鹫/蹴鞠 饶恕/缠绕/阻挠 3.(1)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2)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
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3)含蓄;情调,情趣,趣味。(4)人或事物最终 的着落。(5)同“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6)同“一蹴而就”,形容一下 子就能办好,不费力气。(7)多次见到,已不再感到新鲜。(8)比喻虚幻的 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9)同“不可言状”,不能够说得出来, 说不清楚。(10)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2.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说说下 面比喻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 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 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提示:“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 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 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 果必定影响艺术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 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 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 分析。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衬静)。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闹 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 孤独愁苦的心情。
3.举例分析本文行文的特点。 提示:行文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 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 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 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 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 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赏析:作者先用狗作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 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然后紧承这个比喻,用语幽默, 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导读语】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的文 学可有真切的了解。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是,从读诗入手,养成纯正 的文学趣味。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一个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 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像枯树 搭成的花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 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分别比《长生殿》《会真记》《莎士比亚故事 集》要高出许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 所写的故事都很简单,但语言简朴而隽永,富有诗的情趣。《长干行》故 事后面的情趣在于:抓住一个他乡听乡音的人生场景,用这最有戏剧性 的一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主人公飘零异乡的孤苦的内心世界。
4.(1)尖刻/尖锐 (2)鉴别/鉴定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主题。 参考答案: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 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作出 结论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重点论述中国诗的三个特点:第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 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 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 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 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 学。
4.辨析词语
(1)尖刻·尖锐
尖刻:尖酸刻薄。尖锐:认识事物灵敏而深刻;敏锐。
例句:①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
斩截。②他看问题很
。
(2)鉴别·鉴定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定:①鉴别并评定(人的优点)。②评定人
的优缺点的文字。③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
例句:①不能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就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 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 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 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先生博学多能, 兼通数国语言。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 《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 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 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 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以 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 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 谈中国诗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
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拟水声。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
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 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 人心扉上。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 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 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
本文发表于 1945 年 12 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 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1945 年 12 月 6 日,钱钟书面 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谈中国诗》 就是钱钟书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 约 5 000 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钱钟书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 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 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 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 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 钟书的作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 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有人给《谈中国诗》概括了三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1)通古今。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 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 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2)通中外。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 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3)通学理。钱钟书对于所涉 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传输 给读者,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竹根的“泠泠”声,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愈流愈远,越远却显得越 发响亮。随着清越的流水,心也飞到了久远的时空……山上不时传来几 声凄厉的鸟鸣,莫非鸟儿也有心灵感应?就这样,诗人靠在柱子上望着愚 溪西畔的菜园,直至天边破晓,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经久弥深。全诗 着力写声音,诗人正是通过有声世界巧妙而鲜明地刻画出了“自我”形象, 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不眠之心”之寂寥几乎令人伸手可触,呼之欲出。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2.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 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 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 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1.如何理解“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 提示:这句话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是指 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 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 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 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
1.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 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 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 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 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1.识记字音
精髓.( ) 一蹴.而至( ) 踌躇.( ) 轻鸢.剪掠(
数见不鲜
数
数字
数落
兽槛 槛
门槛
叫嚣.( ) 饶恕.( )
)
吞言咽理
咽
咽喉
呜咽
2.识别字形
概:
僦:
饶:
慨:
鹫:
绕:
溉:
蹴:
挠:
3.理解词义 (1)笼统: (2)宗派: (3)意味: (4)归宿: (5)居高临远: (6)一蹴而至: (7)数见不鲜: (8)空中楼阁: (9)不可名言: (10)矫揉造作:
上的
。②专家
了这批出土文物的年代。
1.suǐ xiāo cù shù chú yuān
shuò/shù/shǔ yàn/yān/yè jiàn/kǎn 2.概论/慷慨/灌溉 僦屋/兀鹫/蹴鞠 饶恕/缠绕/阻挠 3.(1)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2)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
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3)含蓄;情调,情趣,趣味。(4)人或事物最终 的着落。(5)同“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6)同“一蹴而就”,形容一下 子就能办好,不费力气。(7)多次见到,已不再感到新鲜。(8)比喻虚幻的 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9)同“不可言状”,不能够说得出来, 说不清楚。(10)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2.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说说下 面比喻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 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 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提示:“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 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 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 果必定影响艺术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 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 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 分析。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衬静)。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闹 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 孤独愁苦的心情。
3.举例分析本文行文的特点。 提示:行文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 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 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 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 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 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赏析:作者先用狗作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 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然后紧承这个比喻,用语幽默, 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导读语】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的文 学可有真切的了解。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是,从读诗入手,养成纯正 的文学趣味。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一个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 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像枯树 搭成的花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 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分别比《长生殿》《会真记》《莎士比亚故事 集》要高出许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 所写的故事都很简单,但语言简朴而隽永,富有诗的情趣。《长干行》故 事后面的情趣在于:抓住一个他乡听乡音的人生场景,用这最有戏剧性 的一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主人公飘零异乡的孤苦的内心世界。
4.(1)尖刻/尖锐 (2)鉴别/鉴定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主题。 参考答案: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 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作出 结论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重点论述中国诗的三个特点:第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 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 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 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 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 学。
4.辨析词语
(1)尖刻·尖锐
尖刻:尖酸刻薄。尖锐:认识事物灵敏而深刻;敏锐。
例句:①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
斩截。②他看问题很
。
(2)鉴别·鉴定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定:①鉴别并评定(人的优点)。②评定人
的优缺点的文字。③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
例句:①不能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就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