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中美景 悟千古诗情(1)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心灵之旅——品味古诗词之美

心灵之旅——品味古诗词之美

心灵之旅——品味古诗词之美心灵之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总是喜欢借助古诗词来开启这段旅程。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扇童话之门,让我跨越时代,跳出尘世的框架,去品味那些流传百世的美丽。

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凝聚在每一个字句中,每一次品味皆可启迪心灵。

行至山川之间,我会背起诗集,品味“登山而过且唱,歌于峡之畔”的豪情壮丽。

站在山顶,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登上山巅的喜悦。

身处江湖之中,我会细细品味“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清雅与淡然。

有时,我会坐在河边,舒展身心,静静地细细品味,仿佛能感受到凉风拂面的清新与水面倒映的柔美。

我骑着诗词之马,驰骋在田野之间。

田野一望无垠,有时像一幅宽广的画卷展开在我眼前。

在这里,我品味“独行潭底坐,观(guàn)月从山中来”。

文字如同墨迹,映衬着夜的宁静。

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远古的山中,凝视着皎洁的月光,心中的烦忧一扫而空,只剩下宁静和平和。

心灵之旅脚步匆匆,走过了许多古人曾踏过的土地。

而我在这些土地上,总是禁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

“林花谢了春红,“山鸟啼啖荔枝香”,蜀道引蓬客”的句句直击我内心深处的感悟。

那些曾经的过往,如同一束鲜花,虽然谢落,却留下了淡淡的芬芳。

在心灵的旅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古诗词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舒缓的节奏,优雅的句式,令我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

与古人对诗词的追求相伴而行,我开始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有时,我会用一句句诗句去记录下身边的美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心灵之旅终究是一种寻找真我与自由的过程。

古诗词如同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扇门,让我勇敢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化。

曾经的辗转反侧,如今却成为我成长的养分。

每一次品味古诗词的美妙,都让我感受到生活沉淀的香气,让我用心去呵护自己。

品味古诗词之美,就像是在细细品味一杯陈年美酒,每一滴都散发着岁月的痕迹。

美好的诗句如同一串串葡萄,让我品尝到了生活的甜美。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通用3篇)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通用3篇)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通用3篇)王维《山居秋暝》篇1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

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

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

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

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

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

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

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篇2这首诗的主旨是:《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一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

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 8.【说课】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词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 8.【说课】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词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第一板块: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优秀3篇)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优秀3篇)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优秀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3篇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篇一一课时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

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描写杭州美景的千古名诗佳句

描写杭州美景的千古名诗佳句

描写杭州美景的千古名诗佳句1.杭州: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苏州: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吴越怀古【唐】李远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

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2. 杭州美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记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诗佳句请你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李白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

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

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杨巨源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

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

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

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

杭州祝涛头二首徐凝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杭州观潮姚合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经杭州顾非熊郡郭绕江,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题杭州孤山寺张祜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观杭州柘枝张祜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

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

部编人教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山行》第一课时2.教材分析:《山行》是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

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3.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掌握了古诗学习的基本模式。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5.重点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7、媒体资源:课件 iPad交互工具8、教学过程:《山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行》一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导语】在⼩学的语⽂教学中,古诗是⼀部分⾮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法,从⽽使学⽣清晰透彻的理解古⼈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及反思,供⼤家参考!教案⼀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默写《⼭⾏》。

2.学会本课⽣字认识10个⽣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字“挑”的读⾳和⽤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谈话导⼊。

⼀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三⾸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诗歌《⼭⾏》。

⼆、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字牧之,号樊川居⼠,京兆万年(陕西西安)⼈。

晚唐杰出诗⼈,尤以七⾔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集》。

⼈称“⼩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李杜”指李⽩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等。

2.听《⼭⾏》的朗读,画出⽣字词,读准字⾳、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由朗读《⼭⾏》: (1)读准字⾳,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对照,作者在⼭⾥⾏⾛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诗歌,指导学⽣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5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5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5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1春江花月夜作者/【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优秀7篇】-最新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优秀7篇】-最新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优秀7篇】大家对于《赋得古原草送别》应该都非常熟悉,那么应该如何赏析呢?下面是整理的7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篇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诗歌赏析——村晚

诗歌赏析——村晚

诗歌赏析——村晚【宋】雷震同学们,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按下了暂停键,虽然我们不能到校上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居家学习。

今天,就有张老师带你们一起赏析一首南宋诗人雷震的诗歌——《村晚》。

一、知作者这位作者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响亮的名声,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人生经历都没有留在史书当中,完全是凭借一首诗而流传千古的诗人。

没有更多的作品,没有其他的名气,但是却击穿千年,留下一首被后人传颂的诗,一定别有韵味。

二、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也非常简单,《村晚》就是乡村傍晚,说明描写的情景就是某个小乡村的傍晚时光。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三、抓字眼陂: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浸:淹没。

漪: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归去:回去。

信口:随口。

四、知诗意诗前两句写背景。

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盛夏季节,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次句写远山落日。

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

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

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

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

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

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

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五、想意境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一等奖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一等奖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2、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

【教学难点】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

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苏轼词作,但多为婉约风格,鉴赏这一首豪放词,可带领学生体会苏轼多变的风格,同时也可学会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婉约派。

)其代表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句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句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句
1. 解诗题就像是打开一扇神秘大门的钥匙呀!你看,比如《春晓》这个诗题,一看到是不是就想去探究里面到底讲了啥呀?这多有趣啊!
2. 明诗意,那可是真正走进诗歌世界的通道哟!就像你知道了《静夜思》的诗意,不就懂了李白在夜晚的那份思念嘛,是不是很神奇呢?
3. 悟诗情,哇哦,这简直是触摸诗人灵魂的时刻呀!当你领悟到《江雪》里的孤独与坚毅,那感觉,啧啧,太震撼啦!
4. 读诗句,那好比是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读起来就仿佛能听到黄鹂欢快的叫声,难道不是吗?
5. 解诗题能让你迅速抓住诗歌的核心呀!想想看《望庐山瀑布》,一下子就知道是和庐山瀑布有关,多直接呢!
6. 明诗意能让你深切体会诗人的感受哦!好比《游子吟》的诗意,会让你感受到母亲的那份爱,好温馨啊!
7. 悟诗情能和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呢!当你读懂《登鹳雀楼》里的进取精神,你会不会也备受鼓舞呀!
8. 读诗句能让诗歌活起来呀!“床前明月光”,反复读几遍,那月光似乎就在眼前呢,多有意思呀!
我的观点结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句,这每一个环节都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呀,它们能带领我们深入领略诗歌的美妙世界,真的太棒啦!。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及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及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及诗意《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及诗意《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第一首写诗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时与客共饮,沉醉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对西湖景色的多样性进行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及诗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及诗意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

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

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幸福的个性签名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

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

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

”(《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帮会名字因喜“山色空佑暌嗥”句,而画其意。

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貌。

[方]正,恰恰。

[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貌。

[亦]也。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

[相宜]适合。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及诗意篇2【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年级上12课唐诗五首(1)

八年级上12课唐诗五首(1)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 来到楚地漫游。 赏: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 交代地点和事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山岭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而逐渐 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赏: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山 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视野中消 逝。江水脱离群山束缚向原野奔流而 去。视野辽阔宽广,境界高远。描写 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 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 远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赏: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诗人极目远 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无踪 影,看到的是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 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 闲的飘动着。抒写了诗人对世事变化 难以预料的感慨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
译: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 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 的余光
赏: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 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渲染静谧的背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译: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 物回归家园 赏:在静谧的背景下,牧人与猎人的特写,带着牧 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 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 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看到人们皆有所归, 我却独无,则流露出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 这是诗人心投射于外物的反应。
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 孤寂与苦闷
晴川
历历 汉阳 树,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地名
芳草 萋萋 鹦鹉洲

关于感受诗词之美的演讲稿

关于感受诗词之美的演讲稿

关于感受诗词之美的演讲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小学时,朗朗上口的诗句。

每当我情不自禁的朗诵出来时,那一望无际、白茫茫的雪好想就出现在我眼前,所有的山上,鸟儿们都飞走了,一只都看不到了。

所有的路上,没有行人的踪迹。

唯有老翁披蓑戴笠在船上,独自钓鱼,不怕冰雪的袭击。

我隐隐约约的感觉我的眼镜好像蒙上了一层雾,望向远方,老翁拿着鱼竿在默默的垂钓……这时,我恍然间走进了古诗之中,那雪!那山!那水!还有那位不畏寒冷的老翁!这是一幅多美的江乡雪景图啊!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那老翁身上的其中一种精神。

诗中,我站在岸边,望向远方的老翁,小船破破的在江上安安静静的……老翁一动也不懂,蓑衣上面早已染上白茫茫的雪花,斗笠上也是一片雪白。

我慢慢的走进他,他离我不远,我清楚的看到他岁月留下皱纹,一条一条的,胡子短而花白,不知是雪染还是……只见他动也不动,而这就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坚持不懈、独来独往、不拘一格的精神。

我猜想老翁是这样的一个人吧……我慢慢的从幻想中走了出来,我才发现我原来一直在梦中,梦醒了,雪停了,风也安静了,老翁也该回家了。

第二篇:感受诗词之美的演讲稿诗词是我们从小到大必备的一项任务,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记住一些诗,包括文言文。

我从小就喜欢背一些诗,因为我的记忆力比较好,所以每次背诗都是第一个背完的,心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

从幼年时我们见过最多的诗人就是李白杜甫,我们背过几十甚至上百首李白的诗,从开始学的床前明月光,到《将进酒》《行路难》,对于李白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还有李白的好友杜甫,《春望》,《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我们也背了不少。

在小学还有一本书叫昆吾诗韵,是学校自编的一册书,从四年级下册开始背,一年半的积累,说我们会背了很多首初中的诗词,比如初一下册的台城(江雨菲菲江草齐),望岳(岱宗夫如何?)还有就是文言文。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全班买了两本小古文,一共100多首,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读完,即使遇到高中的文言文,我们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不会背,但也会读起来很顺畅,不会有梗。

欣赏天目湖的美景,心中有爱的歌的诗句

欣赏天目湖的美景,心中有爱的歌的诗句

欣赏天目湖的美景,心中有爱的歌的诗句:1.七律·天目山揽胜(新韵)浮玉巍巍耸入云,葱茏万木甚萧森。

青杉华盖千重秀,古柳浓荫百里深。

时至炎天无酷暑,山当烈日近黄昏。

桃源巡道金仙顶,一洗神池满目春。

2.五律·天目山(今声)天目千重秀,奇花遍地开。

层林尽染竹,峭壁怪石栽。

丹桂飘香彩,清幽古寺斋。

流泉飞瀑布,百鸟报春来。

3.七律·畅游天目湖有作(一)烟雨迷蒙天目游,群峰叠翠一眸收。

繁花飞笑偎幽径,白羽云歌逐画舟。

蝴蝶谷间藏秀气,绣球岛上悦清瓯。

何须徒念瑶池美,仙阙人间自可留。

4.七律·畅游天目湖有作(二)飞泉播玉洒清湫,山水园边爱碧流。

天目鱼汤凝白乳,龙兴美酒入绵柔。

报恩禅寺萦香火,倚石姜公笑直钩。

小憩田园生惬意,寿眉一盏也悠悠。

5.七律·重游天目湖得句江南春早又重游,天目风光次第收。

新草凝烟湖畔醉,野凫抖羽浪中讴。

绮栊品茗怡丝竹,薰榭垂纶解俗忧。

柳信漫弥听野岸,梅腮含露笑晴楼。

借力送至西天目,山途平坦无险惊,树王风光已不在,只因名声祸惹身。

不争奇不斗艳,天目回眸春回头。

轻风送我走深山,细雨缥缈思静安。

性情一起豪饮酒,夜来醉卧客房中,蝉在耳语婆口心,莫要伤身多保重。

参天古树云蓑衣,一路新绿问心堤。

纵横孤寂三千载,生生不息展英姿。

七月雨晴天目开,晨暮蝉鸣耳不绝。

俯瞰峻岭有新奇,地目闭合天目开,纵横天下独此处,若似仙翁道玄关。

6.《鹧鸪天》裁取湖光一片魂,长杆舒展自由身。

青青颜面云来染,淡淡襟怀天欲匀。

登石坝,过梅村,行行韵脚壮乾坤。

略微给点风儿力,便向溪山作领军。

7.《巫山云》放棹湖心去,波光滉漾开。

飞鸥识我是重来,几度近船台。

羽翅频撩我,难将此意猜。

相随系缆泊青崖,始得悟悠哉。

8.《临江仙平桥石坝》凭雨涨开天镜,因风吹动明庭。

登临遥看野云生。

云生忙割据,只让数峰青。

涧石几经磨琢,溪光随处纵横。

十三桥孔各争名。

山川形势在,收放尽涛声。

9.《卜算子天目湖湿地之晨》云野一层层,画在轻纱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色光六日积月累
——《品诗中美景悟千古诗情》活动课设计
一、活动目的:
1、结合学校的书香读书活动,在古诗的海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感受到了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2、通过开展“品诗中美景悟千古诗情”主题活动,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5、检测班级的古诗的诵读情况和收集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二、活动准备:
1、各小组综合实践收集整理诗词。

2、物色好主持人数名。

3、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小组主题安排好相应节目。

课件制作。

活动分步:劝学—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三、活动过程:
教师开场: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宣布活动开始)
第一部(劝学)
主持人: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其中有一首叫勤奋,它美妙动听,让我们身心愉悦;
有一首叫刻苦,它意蕴婉约,让我们回味无穷;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只有所长;
刻苦如初升朝阳,不见其堕,蓬勃向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古人的勤奋刻苦。

(学生汇报表演)
吟诵古诗、表演相声《慈母心》
诗海拾贝
师小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
扑鼻香。

成功一直和刻苦勤奋是好伙伴,就让我们从古人身上汲取力量,刻苦努力,勇攀高峰!
第二部(友情)
主持人:每首古诗都是画,一切景语皆有情,诗是真情的流露,词是友情的告白。

友谊是一壶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友谊是一壶茶,细品慢咽有滋味。

友谊是一杯酒,让你敞开关闭已久的胸怀。

友谊是一首歌,喷涌出你内心深处的激情。

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
(学生汇报表演)
吟诵古诗、表演课本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故人庄》
诗海拾贝
师小结:友情是绵绵细雨,滋润我们的心田;友情是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友情是天上的白云,绚丽多彩;友谊是陈年的美酒,历久弥香。

老师愿同学们求学的路上收货友情,这样前行的路上你就不会孤单。

第三部(亲情、乡情)
主持人: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
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
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那就是最炽热的,最真挚的,最无私的亲情、乡情。

(学生汇报表演)
吟诵古诗、歌曲演唱《水调歌头》
诗海拾贝
师小结:亲情、乡情就像春天里的甘露,清冽甘甜;就像夏天里的大树,为我们撑开大伞;更像秋冬暖阳,温暖我们内心的心灵。

那就让我们努力成为亲人、故乡的骄傲吧!
第四部(爱国情)
谁不爱故乡,谁不恋故土,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系念。

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中华民族是坚强的民族,对于外来侵略者,从来就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古代的文人们,也拿起手中的笔,抒发爱国情思,描绘战斗的场面和战士的军旅生活。

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震颤着我们的心灵。

(学生汇报表演)
吟诵古诗、故事《岳飞抗金》
诗海拾贝
师小结:爱国情怀是民族存在的火种,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本课小结:今天这节活动课,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努力成长与进步,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文学滋养,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品诗知礼,读千古诗文,做少年君子。

师宣布活动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