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尔大街的傍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马特尔大街的傍晚
作者 : 毕沙罗
国家 : 〔法国〕
年代 :
大小 : 73×92厘米
收藏地点 : 列宁格勒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毕沙罗除了热爱描绘乡野与农村生活外,也画一些城市街景。

特别是在1885年,经画家西涅克的介绍结识了画家修拉之后,他又把兴趣注向新印象主义的理论上去。

他在1892年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画展,大获成功。

1893和1897年间住进巴黎的旅馆里,描绘起大街上的日、夜、晴、雨、雾等各个不同时间和气候的景色来。

此时,他热情极为高涨,在他一生的1600余幅画中,描绘街景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蓬图瓦兹的僻静住处》(约1867年)、《通向凡尔赛的大道》(1870年)、《伦敦雪景》(1870年)、《小桥》(1875年)、《蓬图瓦兹芳春的果园》(1877年)、《法兰西剧院广场》(1898年)、《布鲁日的桥》(1903年)以及这里要欣
赏的巴黎《蒙马特尔大街的傍晚》等。

由于他接近了修拉这位著名的“点彩派”画家,便决意试试后者的这种实验。

1888年9月6日,他在给儿子吕西安的信中说:“我想了很久,是否能有一种不用点子的方法,我希望能得到它。

我无法解决分色而免于生硬的纯色调问题……以便产生象我们印象派艺术那种纯正的性质,那样单纯、浓淡、柔和、奔放、生动以及它的鲜明感。

”就这个问题,毕沙罗用了很长时间去实验,总觉得点子是很枯燥的,缺乏坚实和透明感。

修拉这种画法与其说是单纯,不如说是单调。

1889年2月20日,他又写信说:“我一直在探索替代点子的另一种方法,直到现在我还不能使自己满意。

工作进展不那么快,也不能满足感觉上的要求。

”他曾用钉头笔触以替代点彩法,用中间色来代替色块并置。

这种探索有时使他感到比以前更孤寂了。

似乎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他摆脱不了与新印象派方法的矛盾。

毕沙罗坐在旅馆的楼上窗前,画眼前的街景。

这样,他的视线可不为矗立的屋顶所挡住。

这幅画就是如此完成的。

他在力求表现自己的视觉感受,而不以主观的夸大变形来创造幻觉。

因此,他的笔法重又出现了早期印象派时期的用色与笔调,但修拉那种技法似乎也被他“消化”了,而且用得更精湛,色彩更有融合性,因而画上的形象也更显得绚烂。

街景的傍晚似车水马龙。

晚霞的映照,使街上仍有强烈的光的折射。

树木、人与车马的来回走动,都被包裹在光的闪动中,造成景物特定的闪动环境。

市街的马车声、喧嚷声、乱动的人影,构成一幕生动的繁华气象。

这里的物体轮廓不作刻意求工;分色派的冷热对比已被抛弃,保留的只是色彩之间的细微节奏与韵律。

蒙马特尔大街的受光部分被统一在淡黄色多层次的调子里。

在背光处抹上一些淡紫橙色,中间部分则布满着深紫红、青紫色的人群和车马。

既有冷暖色的对照,也突出深浅的色调效果。

一切似乎都在落日余晖之中动荡着。

印象派画家的油画的突出长处是光色并重,而以色为主。

毕沙罗敢以黑白造成一种光色对比,应该说是他在大自然写生中对光色的深刻理解的结果。

类似这种街景的油画,他还作了许多。

此画作于1897年,尺寸为73×92厘米,现藏在苏联列宁格勒艾尔米塔日博物馆里。

毕沙罗直到1899年才开始走运。

他的作品在几家拍卖行中受到注意,可是巴黎官方美术学院一直抵制他的作品。

1903年,毕沙罗在家里画完了一组《巴黎鸟瞰图》。

是年,得了前列腺炎。

11月初,他感到身体不适,浑身发冷,13日,终因体力不支而与世长辞。

享年73岁。

作为印象派绘画中绐终不渝的外光追求者,他的努力得到了后辈画家的极大珍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