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功效神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功效神奇
名医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生处战乱之世,民多饥馑、寒冷与精神刺激,尤感疾病丛生,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往往乏效。

东垣在其历久之医疗实践中,体察此等诸因最易耗人元气,伤人脾胃。

因而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强调理脾胃,升中气,并自制补中益气汤方。

补中益气汤擅治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之证,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剂。

方用甘温之品升其阳气,以达阳春升生之令。

其中黄芪补益肺气,肺气有权则卫护皮毛而实腠理,自汗止。

元气不足,气促懒言,补之以人参。

心火过甚,烦热内生,泻之以甘草。

白术健脾,当归和血,陈皮调气。

升柴以清轻之质,引发胃气上腾而复归本位。

全方能益脾肺之气,散在表之寒,升下陷之阳。

适用于脾肺气虚而见发热、自汗、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晄便溏、脉洪虚软、舌淡苔白等证。

亦可治疗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及诸清阳下陷之证。

故此方属于温而兼燥,补而兼升之剂。

于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上盛下虚及肝肾精血亏损之人,则犹若冰炭之不相宜矣。

清·魏玉横于《续名医类案》中持有异议:“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之第一方,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

然不知近代病人,类多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居八九,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


上述两者之间其实并无抵牾,盖东垣制为补中益气汤,用以治疗气虚下陷之证,原不用以治疗真阴不足。

东垣生活于战乱频仍之年,且地处北方,气候高燥,每易损伤脾胃而使阳陷入阴,其制此方,出于当时治疗之需要,本无可訾之处。

而魏氏生于清代升平之时,处东南卑湿之地、鱼盐之乡,物阜民丰,淫欲日恣,则真阴易耗。

凡此类者,固不可投补中益气,即稍涉
温燥,恐亦不受。

故魏氏又曰:“非此方之谬,要知时代禀赋各殊耳。

”此为智者平心而论、见道之言也。

自古迄今,成方之多正不知其数者也。

一方有一方之主治功能及适应证候,方本无过,全在医家之善用不善用耳。

魏氏所说虽确有至理,于今临证所见,沪地自多真阴亏损、上实下虚之人,而适于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者,仍不乏其人。

然余于使用补中益气汤之过程中,体会其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现今之患者少见单纯之中气下陷病证,每常兼夹他病,气虚下陷仅为主症或主因。

故此类患者处方时不可纯用补中益气汤,宜随辨证加减化裁。

其二患者易见全身性气虚证候或中气不足,常难见到下陷征象。

临证时务必细心体认,方不致误。

其三气虚之脉可见大而无力或细软无力。

气陷轻微者,脉象常常不显特殊,而气陷严重者,可见寸弱尺强之脉。

今略举病例五则,以说明补中益气汤的部分功效。

(一)益气升清,头痛可医
某商店艺徒杨女,数年来苦前额疼痛,时发时止,屡服川芎茶调散及西药不效。

一日痛复增剧,相邀余治。

诊见脉细苔薄,自诉略有感冒。

余诊此女中气虽弱,而当时以治标为急。

投疏表、祛风、止痛、化痰之剂不应,感冒亦无好转。

因思患者体倦乏力是中气之衰微;额痛作止不常为气虚清阳不升使然;而感冒之药非借元气以行其药势,则药效难以发挥。

故治疗之关键当益中气、升清阳,以健脾胃、实腠理。

投补中益气汤加白芷,两帖感冒解,头痛大减,又三帖头痛如失,后竟不复作。

按:《医宗必读》云:“头为天象,六腑诸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

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脏之变,皆能相害。

”因而头痛原因有外感,有内伤,有虚有实。

而虚证之中,气虚下陷清阳不升,可见头痛作止不常,且多绵绵而痛,兼见倦怠乏力,易于感冒。

上述病证即属此类,故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清,佐白芷既除风寒又善治头痛。

古方神白散用白芷、甘草、姜葱、豆豉治风寒外感,杨
吉老以一味白芷为丸,治头痛如神,名曰都梁丸,已成千古名方。

加入补中益气汤中,则标本兼顾而药到病除矣。

(二)升脾化饮,痰嗽能治
于部徐某,年届四旬,常患咳嗽,入冬辄发。

每服开肺化痰之宁嗽露,可以渐安,因而发必服之,已成案头常备之物。

咳止后稍感寒邪又必复作。

如此经历数个冬天,病终不除。

1975年2月间就治于余,询知平素精神不振,胃纳不馨,饱食即胀满不舒、心下塞闷,大便软溏,日行二、三次。

脉则细小,两尺软弱,舌质暗淡,苔呈薄白。

闻其咳声轻浅无力,痰多而稀薄,断为气虚脾阳不运,兼水寒射肺而咳也。

投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三剂而安,后亦不发。

方为:
党参9g 黄芪9g 当归9g 焦白术9g
陈皮4.5g 升麻3g 柴胡3g 炙草3g
五味子3g 干姜1.5g
按:此为气虚下陷兼有痰饮之证,故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阳,配入干姜、五味化饮敛肺,双管齐下故收捷效。

(三)气陷腹痛,须仗补中益气
会计王某,年过五旬,素来健康无病。

是年于乡下营建房屋,操持过甚。

数日后,自觉脐下气海穴内隐隐作痛,时轻时剧。

脉弦软,苔薄白。

按其腹部绵软,且得按则痛减,故虑其气虚。

予六君子汤,不效。

更加归、芍以调和肝脾,亦不知。

余反复推究病情,思必因负重过度,而致中气下陷。

前方有益气之能,而乏升举之力,法当补而兼升。

且用力不当每致气滞,气滞则血亦不畅,理宜兼顾。

因此给予补中益气丸及三七片同服。

丸药每日三次,每次10g。

片剂仅服常量之半,日服二次,每次二片。

三日后腹痛止。

为巩固疗效计,嘱续服补中益气丸250g,三七片二瓶。

以后直至退休,未闻腹痛重作也。

(四)子夜晕厥,应用泻火升提
某商店经理甘先生,三十八岁。

1978年诊,患者形躯肥胖,素体尚健。

然近年余以来,却患一奇症:每晚睡至半夜辄醒。

四肢不能动
弹,口不能言,但心中了了,外界之声响及家人之活动,悉知悉见。

如此经历两小时许,即自行复常,自昼除稍感疲劳外,并无他异。

时至夜半,病必复作。

循此规律周而复始。

虽经中西医药多方治疗,略无征验。

嗣后,在某区中医院住院四十天,医家从“怪病皆属于痰”立论,药用二陈汤加味,予以行气化痰,服三十多帖,未见影响。

出院后来就余诊。

余察其脉象细软,而两手寸脉尤见细弱,左尺搏大鼓指。

推详脉证,是“阳气下陷阴中”之见证。

夜半虽阴气极盛,而子时为一阳初生之时,阳气来复,阴霾渐退。

值此阴阳交替之候,阳当渐壮而胜阴,缘患者阳气下陷,滞于阴中,无力升腾,是故阳气当升而不能升;又因阴中阳气内郁,阻碍阴阳进退之路,故阴气当退而不能退。

如此便使阴阳之气不能顺利交替接续。

而上述诸证见焉。

经二小时许进人丑时,阳气渐旺则阴气渐退,由是正阳升发,则一切复常。

既然病机若此,则本病之治疗,当“升提下陷之阳气,清泄下焦之阴火。


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治之。

方为:
黄芪12g 焦白术9g 陈皮6g
升麻3g 柴胡3g 党参9g
炙甘草3g 当归9g 黄柏9g
服药首剂,病即未发,连服九帖,夜夜安然无恙。

复诊时左尺之脉已平,原方去黄柏,即单用补中益气汤方,又服一周,病均未发,就此停药。

至今近二十余年,夜夜安然人梦乡。

(五)气虚阳衰地道不通,温润益气清升浊降
革命前辈徐大姐,于古稀高龄苦便秘不通。

初服通便药片,尚可勉强通下,久则失灵。

余曾为之诊治一、二次,用益气通便之方,略有小效。

彼则急于求成,访求专家名医,经友人介绍请一名医诊治,诊后持处方向余咨询,余见方大骇,全方药有十余味,均是养血滋阴之品,如生熟地、天麦冬、川石斛、玉竹、沙参、柏子仁、火麻仁、全瓜蒌等,药之用量每在15~20g之间。

虽有甘草、茯苓之类,岂敌大队滋
腻之害?余劝勿服,终不听之。

服四十剂,复邀余诊。

余见其瘫坐椅上,面色黄白相杂,全无血气。

语声低微勉强,似难接续。

自诉极度倦怠,气短欲喘。

大便艰涩,腹笥胀满,五、六日方得便解一次。

胃纳甚差,每天仅食一小碗。

切其脉大而涩滞不扬,按之软而无力。

舌质阔厚而歪向左侧,舌色淡白,苔则白干厚腻。

据此脉症,显是阴药过度不仅使中气受戕,脾失健运,痰浊阻滞致上下气机不畅,而且阻遏下焦阳气,阴寒凝滞,遂致地道不通。

治法当健脾化痰,温阳通便。

投以香砂六君子汤合景岳济川煎,服后仅大便略有好转,胃纳稍开外,并无他效,且觉口中干燥。

但白厚腻苔渐变薄白微腻,可以测知痰浊渐化,中焦气机复苏。

但疲乏无力不见改善,虑其高年气衰,必有清气虚陷之机。

改拟补中益气汤合济川煎,自觉服后极为舒适,大便二、三日一行,量多质软,体力渐复,胃纳亦开。

两月后,生活学习,走亲访友均已恢复常态。

前方服及一年,大便又渐干结,再合魏龙骧先生之白术通便方,竞得幽通气道,大便一、二日即行一次,自然而舒适。

以后每日一一剂,常服不辍,至今已服及四年有余,稍稍停药二、三日即感中气不续,纳差便涩,再进前药,又可复常。

日前仍在服用中。

所用方为:
黄芪30g 党参15g 炒白术30g
陈皮6g 升麻3g 柴胡4.5g
炙甘草3g 当归9g 淮牛膝15g
泽泻9g 炒枳壳6g 苁蓉15g
生地15g 大枣30g
京城名医张志纯如何运用
张老讲: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治疗脾虚下陷的一张重要处方,原方组成药精量小,黄芪五分至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临床使用时常加大十倍。

方中参芪合用补元气,补脾气,也补宗气。

术、草二药重点在补
中焦之脾气,为了防止补中生滞,故加陈皮理气,升麻助芪升脾胃太阴、阳明之气,柴胡舒肝利脾并能升发少阳之气,当归配芪成当归补血汤,能补气养血,当归配柴胡舒肝、养肝、柔肝、利脾。

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是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而提出的,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中焦为枢转之处,脾主升,胃主降,升降适当则全身经络通达,气血通畅,生化之源正常。

欲想降火,必先升之,只要能升,则可自降。

而本方所治者,必须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之证候。

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统血,主一身之气。

中气下陷,实质是脾气亏虚,所以主要症状是中气不接,全身疲乏,四肢沉重,纳后胀满,也可能出现眩晕、低热、自汗、渗血、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便血、内脏下垂等。

笔者几十年临床,用本方加减治愈不少上述病证。

具体加减用法,大体如下:
1.禀赋素亏及大病后体质虚弱经久不能康复者,若有中气不接,四肢沉重,纳后饱胀,疲乏无力或不耐作劳,舌胖,脉弱而两寸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半夏、生姜、竹茹。

因病久必郁,郁久生痰,补中益气汤中有陈皮也能化痰,但药力不够。

痰不化就像机器生了锈腻,要想机器转动,必须拭去锈腻,欲先脾气转输,必须化停痰。

2.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

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山栀10克,俾脾气运转,经脉透达,三焦郁滞之小热,用山栀最效。

3.尿浊反复,无有疼痛,尿留瓶中,白浊沉于底部,尿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病时常有疲乏无力,中气不接,纳谷不香,甚则腰腿酸软,舌胖苔白,脉沉细数,是脾肾气阳两虚之象。

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水陆二仙丹(金樱子15克,芡实米15克)。

金樱子树生在山坡之处,健脾益肾;芡实米生于水洼湿地,补肾益脾。

两药合用,双补脾肾可以帮助补中益气汤的输转收摄。

有是证用是药,无不见效。

4.白带色清质稀,无有秽浊腥臭,中气不接,疲乏无力,四肢沉重,纳谷不香,大便时溏,舌胖苔白,脉弱。

拟用补中益气汤,量加
十倍,并加入炒苍术15克,黄柏炭10克,炒车前子15克(包煎),炒山药15克,多有良效。

5.尿血色淡,经全面检查无特殊原因,有中气不接,疲乏无力,舌胖,脉弱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三七粉5克(分冲)。

6.轻度脱肛,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五倍子10克,枳壳6克。

7.轻度子宫脱垂,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益智仁10克,五味子10克(打)。

8.习惯性流产,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菟丝子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

9.久泻不愈,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粉葛根10克,炒山药10克,炒车前子10克(包),补骨脂10克。

10.肾下垂轻者,早晨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上服六味地黄丸1丸。

11.胃下垂轻者,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葛根10克,炒枳壳3克,炒枳实3克。

这里葛根能帮助补中益气汤升发胃气,然胃主降,胃气不降则脾不能升,故在大升中稍加炒枳壳、枳实,以使胃气顺降。

12.脘部停饮,背部寒冷,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茯苓15克,桂枝20克,泽泻10克。

还有许多疾病,当有补中益气汤主证时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0世纪50年代,笔者学习中医时,家母患咳嗽,屡请诸医诊治,经久不愈。

观其方,初起曾用疏表宣肺,散寒清解,继用降气化痰,抑肝止嗽,或健脾蠲饮,温中止咳,又用养阴润燥,敛肺固金,效皆罔然。

遂延方老处方,乃书补中益气汤(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4.5克,当归6克,炙升麻、蜜柴胡各4.5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2片)加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罂粟壳9克,两剂。

是日,煎服一剂,至晚间服第二煎后,夜间竟安然入寐。

次日两
剂服完,咳嗽顿失。

家中二老万分惊讶,笔者亦敬佩不已。

日后诊余,曾有幸求教于方老。

师云:“老人家久咳气怯,痰少稀薄,夜间尤甚,每有微汗。

此证咳久,肺脾气虚,阴液耗伤。

益气伍甘寒,稍佐敛肺之米壳,标本兼顾嘛!”
至今将近三十年,笔者每每忆及方老此案,真是妙趣横生,激励笔者深入研究补中益气汤证治机理与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经旨而订出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

本方以黄芪为君,参、草为臣,白术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均为佐药,又用升麻、柴胡为使,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而实表。

总之,补中益气汤之功用乃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懒言、食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气喘、脱肛、胞宫下坠等一切清阳下陷之证,脉可见虚软或浮大无力。

后世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了广泛开拓,大凡正虚为主,或兼夹实邪或不兼,均可以本方加减化裁,取得了很好疗效。

现仅就部分补中益气汤加味的应用,赘述如下,以窥一斑。

补中益气汤加味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

症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

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

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

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主治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倦怠、痰涎自出、心悸等。

本方有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之意义。

如前所述,方老治疗气虚阴耗久咳案,此后笔者每遇此等证屡用屡效。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

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症状。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

此以补中益气汤补气除阴火,加山栀以清三焦之火。

主治劳伤中气,怒动肝火,症见气怯腹胀、口苦心烦或口舌生疮等。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李东垣有因饮食劳倦、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伴有肾水匮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泄阴中伏火,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

笔者治中气下陷,肾下垂血尿或慢性肾盂肾炎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疗效。

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补中益气汤加柴胡、黄柏、山栀、茯苓、木通,主治小便淋沥、气虚、膀胱湿热未清。

补中益气汤与丸药的配合应用
凡饮食劳倦、夜寐难成或心烦者,可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

凡饮食劳倦、思虑伤心脾者,可配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凡中气不足、纳谷少思或口漾清水者,可配香砂六君丸。

凡中气不足、脾胃虚寒、食后腹胀者,可配附子理中丸。

凡中气不足、气病无力排解而便结者,可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凡肺脾气虚、小便淋沥或尿血者,可配知柏地黄丸。

凡脾肾气亏、腰酸膝软、四肢厥冷或夜尿频多者,可配金匮肾气丸。

凡气虚肾弱、腰腿痿废者,可配健步虎潜丸。

凡脾虚肝旺者,可配左金丸。

凡脾胃亏损、停食痢疾者,可配香连丸。

凡脾气素弱、月事不调者,可配逍遥丸。

补中益气汤好像可以很广泛地应用,但现实的情况是,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益更少,很多时候病人的证状明明很符合中气不足或者气虚下陷的证,但用补中益气汤的结果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因素。

第一就是药量的问题,原方所用药量非常的轻,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十克左右,虽然其中的药量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能超出原来的三倍。

第二就是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再晚也应该在午时之前,因为整个药方是以升为主的,最好对应天地的阳升阶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脉证相符。

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有提到:“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

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

”“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

”总结起来就是:右脉大于左脉,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脉,或脾脉独大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甚至有时会见到代脉。

此外,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

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

在这里我再加一条:舌苔黄而火气大者不可用。

四时用药加减法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

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

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

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

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

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藁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芪(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

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

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

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

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

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

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

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芪、人参之类补之。

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

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

此下焦风寒合病也。

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

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