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怀柔区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怀柔区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
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未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
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
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
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
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
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
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拥有了外界虚名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存精神世界的宝藏。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
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
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永远在休息的情爱。
”他所说的情爱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于世俗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是可以是有内容的。
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我对一切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
4.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恰当贴切的比喻修辞,将作者“曾经”“后来”“现在”的三种生命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即,井——急流——湖泊。
B. 作者认为人的生命中不应该有“需要某种热闹”的阶段,为此还特意引用了托尔斯泰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这一主张。
C. 作者追求的“安静”是一种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诱感的内心平和,这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出世”的主张又是不大相同的。
D. 作者也喜欢“热闹”,喜欢有内涵、有内在精神追求、以一种精神价值为目标的热闹。
E. 全文以“世界越来越喧闹”开篇,又以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收束全文,可见文章的主旨是要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喧器狂热的不满。
5. 文章第三自然段说“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6. 作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其理由是什么?
7. 联系全文理解“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一句的含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8.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 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 “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 “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9.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 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 “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10.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11. 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为墓志铭
明·张岱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
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
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于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
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
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
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
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
博弈樗蒲,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是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
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國,俱不成。
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
好著书。
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鯨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
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
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
曾营生扩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
”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
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铭曰:穷石崇,斗金石。
盲卞和,献荆玉。
老廉颇,战涿鹿。
赝龙门,开史局。
馋东坡,饿孤竹。
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
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终曲。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B.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C.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D. 对太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樗蒲亦作“樗辅”。
古代一种博戏,投掷有颜色的五颗木子,以颜色决胜负,类似今日的掷骰子。
后世亦指赌博。
岑参诗:“知君开馆常爱客,樗蒲百金每一掷。
”
B.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即7点至9点)。
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
C.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
原为屠夫,后因成功刺杀庆忌,为著名刺客。
身材瘦小,仅五尺石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且足智多谋。
D. 大夫,古代官阶名称或古代职官的级名。
地位低于公卿。
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
西周以后,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岱出身名门,习纨绔之风,极爱繁华,喜欢的是热闹,最终落得个玩物丧志。
B. 张岱六岁擅长属对,曾经得到眉公夸赞,可谓灵隽神童,却自谦“一事无成”。
C. 张岱五十岁时,国破家亡,见证了王朝鼎革的末世;流离山野,怎一个浮沉潦倒了得!
D. 张岱年近古稀自为墓志铭,耽于梦,醉于文字,难怪作者在文末感叹“方晓我之终曲”。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
(2)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 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 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描写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描画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意境壮阔宏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建国门街道苏州社区和崇内社区由于毗邻同仁医院、北京医院,以及东单附近的大型写字楼的原因,
②胡同里车多位少,③乱停车成了苏州胡同风貌保护的顽疾。
④街道、社区始终坚持问计、问需、问政于民,⑤面向居民开展了多达几十余次政策宣传,⑥听取广泛民意。
⑦在辖区单位和群众共同参与,⑧片区内建成了3座立体停车楼。
⑨通过公平合理分配车位,居民翘首以盼的理想——“胡同内无车惊扰、胡
同外规范停车”——成为现实。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列这则材料,按后面的要求作文。
一个人或一群人,一组镜头,一幕场景,一番经历,一段历史,一种思想……世间万象,人生百态,总有些人、事或物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受:观赏优美的景象,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根据你对材料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艺术品有实物和原物之分,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原物”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
C.“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也就是说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C.原文第二、三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美术馆的藏品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藏品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历史物质性”的变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且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法还原的,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
”联系原文,选项表述正确。
B项,“为此还特意引用了托尔斯泰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这一主张”表述错误。
引用托尔斯泰的话,作者阐发的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应该使自己的生命从追求物质朝追求精神的方向发展。
C项,“这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出世”的主张又是不大相同的”表述有误。
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物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和作者强调的“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诱感的内心平和”有相通之处。
D项,据“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是可以是有内容的。
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E项,“可见文章的主旨是要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喧器狂热的不满”表述不当。
综合全文看,本文主旨应该是“精神的富足和宁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人的思想才能走向深刻,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故选A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内涵的能力。
联系原文,“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这是以前的时代,生活平静而又单调,甚至封闭而停滞不前的。
句中“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用的是比喻修辞,说明后来的时代的变化,“如同解冻的河流”是时代的巨变在人们内心引起躁动和不安,“纵横交错”说明生活变得动荡而不宁静。
可知时代由平静封闭,变得动荡不安,不平静。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这句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安静,是因为拥有了外界虚名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存精神世界的宝藏。
”通读全文,找到与“安静”有关的内容。
文章第四段写到了作者内心得到了安静。
五六段写到了自己生活的安静、内心的安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