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术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术的影响
王立; 俞建国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9(017)029
【总页数】3页(P155-157)
【关键词】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快通道; 老年; 髋部骨折术
【作者】王立; 俞建国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
【正文语种】中文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向人口老龄化发展,而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行动受限,且骨中缺少钙等营养物质,导致经常出现骨折情况[1]。

临床上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甚至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技术不断成熟,为提高髋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也非常重视,并做出了很多研究[2]。

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髋部骨折方面的效果确切,在治疗中需要对患者进行补液,传统的补液采用传统输液治疗,目标导向液体提供补液被临床所广泛接受,为探究对老年髋部骨折术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效果,特进行此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6 年4 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60 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纳入标准:患者ASA 分级Ⅱ~Ⅲ级,单侧髋关节置换。

排除有高血压、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脑出血史、肾功能不全、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

其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9.74±2.13)岁;受伤原因:跌倒伤34 例,坠
落伤10 例,车祸16 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30 例,男
19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68.95±2.35)岁;观察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70.11±2.24)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进入手术室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电、脉搏、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常规麻醉护实施桡动脉穿刺,将NORA/洛瑞有创压力传感器连接好,准确记录患者外周动脉心输出量(CO)及每搏输出量(SV)。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予以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批准文号:H20 100104;规格:10 ml:100 mg;生产厂家:AstraZeneca AB),将麻醉平面维持在T9以下。

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治疗行术中补液,输入液体总量=补偿性扩容量(CVE)+手
术日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液体量+继续性丢失量+第三间隙丢失量,补偿性扩容
量采用羟乙基淀粉溶液(6%)以7 ml/kg 计算,继续性丢失液体量羟乙基淀粉溶液(6%)等量补充,第三间隙丢失量采用林格氏液以4 ml/(kg·h)补充,生理
需要液体量与累计丢失液体量依据4-2-1 以平衡液补充。

诱导麻醉前输液量为
1/4 累计缺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的总和,剩余输液量于麻醉后至术毕之间补充。

观察组给予目标导向液治疗,采用胶体液冲击,使SV 最大化,为保证合适的容量,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输入林格液,4 ml/(kg·h)。

选用200 ml 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溶液)并在10 min 内治疗完毕,若SV 迅速升高≥10%,则表明前负荷过低。

在这种情况下应予以重复液体冲击,确保SV 升高不超过10%。

对两组患者血压实施监测,收缩压(SBP)≤90 mm Hg 或者其平均动脉压(MAP)≤60 mm Hg 时,则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确
保患者的血红蛋白(Hb)≥100 g/L、血细胞比容(HCT)≥0.30,心率(HR)控制在60~100 次/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每搏输出量(SV)、外周动脉心输出量(CO),两组手术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SV 和CO 比较
术前两组SV、CO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V、CO 均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后SBP、DBP、MAP 变化比较。

术前两组SBP、DBP、MA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SBP、DBP、MAP 均降低,但观察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前后SV和CO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SBP、DBP、MAP变化比较 [mm Hg,()]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会逐渐衰退,肌力减退,常常有骨质疏松,因此非常容易骨折,由于髋部有弯曲,所以这个部位更容易发生骨折[4]。

髋部骨
折的患者行动能力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导致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非常严重的不良影
响[5]。

髋部骨折应尽快进行治疗,如长期卧床则会带来诸多的并发症,如褥疮、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应尽早进行手术,如果在身体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做手术,减少并发症和术后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患者可以早期移动,甚至可以坐轮椅,对老人术后康复非常有用[6-7]。

在对老年患者行髋部骨折术中,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的影响不大,在住院期间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也会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麻醉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低血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血容量减少、生理性脱水等,引起术前容量不足,导致患者回心血量减少,引起血容量不足[8-9]。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传统输液治疗行术中补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目标导向液治疗被应用到临床中,可改善患者的低血压和循环不稳定带来的并发症,关注患者的容量状态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排血量,有助于维持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循环的稳定,减少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10-11]。

本研究中显示,术后观察组SV、CO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SBP、DBP、MAP 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围术期并发症可以通过改善术中循环平衡来降低,良好的容量状态可以保证组织供氧和微循环的代谢正常。

从而减少炎症反应[12]。

这提示了将目标导向液治疗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中,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每搏输出量和外周动脉心输出量,使血压恢复到正常值,降低患者术后那个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目标导向液治疗在老年髋部骨折术中应用有重要的意义,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每搏输出量、外周动脉心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降低患者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郑佐慧,谭志伟,冯经旺,等.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8):884-886.
[2]胡国忠,黄纯聪,杨德兵,等.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比
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132-133.
[3]刘毅峰.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4,25(14):2133-2135.
[4]戴军,赵鉴非,佟刚.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2):105-108.
[5]吕良庆,韦向东,蒙世远,等.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2014,34(11):17-19.
[6]郑佐慧,谭志伟,冯经旺,等.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及经济性比
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5):1841-1843.
[7]杨志坚.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10):816-818.
[8]侯颖周.老年髋部骨折行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65-66.
[9]曾国华,谢泰安,刘胜元,等.老年髋部骨折行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2):2140-2141.
[10]马也.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58.
[11]王小军,宋飒,丁伟.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2016,28(10):1431-1434.
[12]周力.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78-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