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问与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家用光伏电站由哪些部件组成?
整套家用光伏电站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系统、逆变器、电气配电系统等组成,1到3天可以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无需对家庭原有线路做任何的改动,即可正常使用25年左右。
2、安装太阳能光伏设备需要什么条件?
只要您家具备一定面积无遮挡的平面、斜坡或外墙面条件,均可以申请安装,不破坏屋顶和防水。
3、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安不安全?会不会有违建风险?
目前家用光伏电站已经发展好几年了,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市场经验。
设计及技术上也是非常安全合理的,不用改造房屋,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环境来设计安装方案。
不仅是自建房常见的混凝土屋顶,别墅的琉璃瓦斜屋顶,还是工厂屋顶的彩钢瓦屋顶,都是可以利用建设分布式光伏的。
对于建筑物上发展分布式光伏,国家是大力支持的,出台了各类的支持文件,没有违建风险。
电网公司在并网验收方面也是鼓励支持,分布式光伏只要建好了就可以和电网公司公司申请并网,没有指标限制。
4、安装一家用光伏电站需要投入多少?
根据安装功率,基本型目前每千瓦安装费用为一万元左右,一般别墅家用光伏电站功率在5至8千瓦范围,全部投入在6到10万元。
一般农村家用光伏电站功率在3至5千瓦范围,全部投入在3到5万元。
(实际价格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5、初始投资那么贵,三五万元都可以用十多年电费了?
家用光伏电站的收益不仅仅是节省电费收益这一项,还有国家补贴,部分还有地方补贴。
根据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光伏发电总收
益=节省电费开支+多余卖电收益+国家补贴+地方补贴。
这样算下来,全国大部分地区5-8年就能收回成本了,带来25年稳定的现金流,光伏发电的收益率还是不错的。
关于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一套优质的家用光伏电站,主要材料占系统总价70%,安装费占10%,剩余的部分为支持企业正常运营的费用。
针对于农村用户,国家已经出台了阳光贷款服务,更有光伏扶贫政策,未来不远我们每家每户都能装得起光伏发电了。
6、寿命太低,而且后期维护费事费力,万一遇到灾害,就赔本了?
一套家用光伏电站可正常发电25年以上,如果在严格选择合格的产品,优质的系统集成商可以基本保证后期没有额外的维修费用。
大部分品牌企业均对生产的光伏组件提供有限发电质保,20年发电衰减不会超过标称功率的20%。
关于这个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珠三角过境14级史上最强台风,竟没有一个电站出问题,都运行平稳。
事实证明,按照科学的设计方案建设,家用光伏电站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是没问题的。
7、现在是有补贴,万一取消了呢?
关于补贴问题,国家对于自发自用模式补贴0.42元/度的期限是20年,现在建站后,未来20年都是领取0.42元的度电补贴;如果未来某天取消了补贴,之前的建设的电站都不受影响,只是之后再建光伏电站就享受不到补贴了。
所以说抓住现在的补贴投资光伏电站,是黄金时机。
分布式光伏发电还是很广阔的,但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未来老百姓接受多了,家庭和工商业屋顶安装的多了,人们就会感受到光伏发电带来的生活改变。
8、如何看待有报道说”生产光伏电池组件时消耗大量能源“的消息
光伏电池在生产过程中确实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其中工业硅提纯、高纯多晶硅生产、单晶硅棒/多晶硅锭生产三个环节的能耗较高。
但是光伏电池在20年的使用寿命期内能够不断产生能量。
据测算,在我国平均日照条件下,家用光伏电站全寿命周期内能量回报超过其能源消耗的15倍以上。
在北京以最佳倾角安装的1千瓦家用光伏电站的能量回收期为1.5-2年,远低于家用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期。
也就是说,该家用光伏电站前1.5-2年发出的电量是用来抵消其生产等过程消耗的能量,1.5-2年之后发出的能量都是纯产出的能量。
所以,应该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价光伏电池的能耗。
9、我们有多少太阳光可以利用?它能够成为未来主导能源吗?
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能辐射能够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1万倍。
地表每平方米平均每年接收到的辐射大约在1000-2000kWh之间。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在全球4%的沙漠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就足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光伏发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屋顶、建筑面、空地和沙漠等),潜力十分巨大。
据初步统计,我国仅利用现有建筑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其市场潜力就大约为3亿千瓦以上,再加上西部广阔的戈壁,光伏发电市场潜力约为数十亿千瓦以上。
随着光伏发电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应用,其
发电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成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能源供应方式,逐步从补充能源过渡为替代能源,并极有希望成为未来的主导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