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边疆和谐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奏响边疆和谐曲
作者:高旭天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第9期
“边境无小事,事事都重要。
”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体现在党政军警民守望相助、团结
一心,体现在边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
在“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中,全区各边境旗市基
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功能,变“群众找我办事”为“我去找群众寻事”,
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让鲜艳的党旗在祖国北疆高高飘扬,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
结在一起。
守护亮丽北疆的精神家园
“不懂民族语言,何谈群众工作?”在呼伦贝尔市边防支队,蒙古语成了全体官兵的必修课。
支队担负着5 个边境旗市、1700 多公里边境线、8.9 万平方公里边境辖区的治安管理任务,辖区居住有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其中蒙古族群众
居多。
为此,支队坚持开展学用民族语言、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习俗为内容的民族团结进
步教育活动。
支队将每年9 月定为“蒙古语学习月”,将每周五定为“蒙古语学习日”,长年坚持不懈,并及时配发《公安边防派出所民警常用蒙古语三百句》《呼伦贝尔市边防支队执法执勤蒙古语
会话指南》小册子,要求民警随身携带、随时学习;把订阅蒙文报刊作为一项硬任务,各基层
单位每年订阅不少于两份,定期对汉族民警听、说、读、写蒙古语能力进行督导检查。
“友好互助,互相尊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内涵。
支队要求各级边防官兵熟悉少数民族
婚丧嫁娶、敖包祭祀等礼仪,了解走访少数民族群众时应注意的事项,做到言语不出格、行为
不逾矩,使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成为民警的自觉行动。
在每年为辖区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俄罗斯族群众的“巴斯克节”等民族节庆提供安保的同时,动员官兵与蒙古族、俄罗斯
族群众同娱同乐,并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向官兵讲解民俗礼仪、教授民族舞蹈、教唱民族歌曲。
此外,支队还组织官兵参加驻地“庆五四·环城跑”、观看歌舞剧《敖鲁古雅》、邀请驻
地乌兰牧骑开展“走边关、进警营”活动。
长期以来,这个支队守护着边疆各少数民族美好的
精神家园,传颂着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增进了警民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深化了警民共建
互助之情。
呼伦贝尔市边防支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视,是八千里边防线上思想筑边开花结果的
生动写照。
在“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中,全区各边境旗市都把思想筑边作为首要任务,积
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守边戍边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针
对边境沿线党员分布的实际,各地通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办蒙古语党建网站、开通蒙古语
党建广播频道、组建流动党校等途径,着力强化思想教育、夯实思想基础。
走进每一个嘎查村
活动阵地,都会看到统一悬挂的国旗、党旗和党组织、村委会、监委会三块牌子;看到挂有
“党员中心户”牌子的蒙古包,推门而入,可能“流动党校”正在开讲;满洲里口岸24 小时
通关,边检、海关等部门执勤人员难以聚齐,“十分钟党课”“一杯茶思想汇报”“一刻钟支
委会”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手段覆盖到边境地区100% 的党员
群众,将维护边疆稳定的思想防线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织密直达末梢的服务网络
8 月22 日上午,乌拉特中旗温更镇哈日朝鲁嘎查党员中心户敖其尔那顺家宽敞明亮的蒙
古包里,佩戴党徽、身着蒙古袍的牧民党员围坐一圈,聚精会神地聆听旗草原流动党校理论宣
讲团讲师冯德光主讲的党课。
这是嘎查党支部每月下旬固定开展的学习议事日活动,而每月上
旬的党员中心户集中服务日,则会有苏木镇计生、医疗、科技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来到党员中
心户家中,为周边牧民提供民政、就业、畜牧、社保、合作医疗、法律等事务的咨询和代办服务。
乌拉特中旗党员中心户的前身,是当地在2012 年设立的“草原党群联络户”,自设立以来,服务牧民的职能不断得到强化拓展。
党群活动组织员、政策法律宣传员、科技知识推广员、便民服务代办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带头致富示范员、民主议事联络员、群
众活动组织员、农牧区网格管理员……这些身份,让党员中心户成为上联党支部、下联党员和
牧户的桥梁。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整合优化边境牧区基层党建服务资源,创新推行了“一校一队一车一
户一业”为内容的“五个一”边疆特色党建工作模式。
甘其毛都镇巴音查干嘎查党支部、巴音
杭盖边防派出所党支部和中原油田达尔其采油部党支部组建的“牧企军”联合党总支,采取轮
值主席+ 联席会议方式联建,并分头出人出力成立了“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
现在,油田维
修点成了牧民的专用修车队、电焊工,牧民成了油田的编外设备管护员,边防派出所通过“爱
民固边直通车”为牧民提供代购服务,“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还经常性组织开展生产互助、
抢险救灾、济困助学、公益环保等活动。
目前,全旗共组建这样的服务队60 支,参与党员720 名,参与群众1000 多人。
“自从划分了草场,牧民之间居住分散,来往得越来越少,有了‘五个一’工作模式,大
家的关系重新近了起来,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
”巴音查干嘎查党支部书记阿
瓦西尼说。
内蒙古的20 个边境旗市有170 多万人口,仅占全区总人口的7.25%,而国土面积却占全
区的52%。
在广大边境地区,一条条自上而下的服务链条正在越织越密。
“神经末梢”延伸到
边境最前沿、草原最深处,让党员群众真正享受到服务并参与到服务群众工作中,使党群干群
关系进一步紧密,与牧民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为地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守望警民团结的和谐边疆
来到达茂旗满都拉边防派出所,见到所长苍林和副所长那木斯来时,他们刚调解完当地牧
民的一次草场纠纷,从现场回来。
“我们的矛盾调解工作,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那所长,他蒙汉
兼通,而且在牧民当中有威信,大家都愿意听他的。
”苍林介绍道。
那木斯来从小生长在达茂旗牧区,从警14 年来在满都拉边防派出所干了12 年,期间还当过几年“民警村官”,熟悉这片土地,也熟悉这里的每户牧民。
他的手机里存着边防派出所辖
区每户牧民的电话,牧民常打来电话咨询政策、倾诉困难;由他建立的辖区牧民微信群,也随
时滚动着生活、政策和边情信息。
“群众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这是那木斯来常说的话。
2016 年以来,达茂旗联合满都拉、巴音花、查干哈达三个苏木镇、5 个边境嘎查村和9 个驻地单位,组建了非建制性北疆联合党委,边防派出所是其中联系服务农牧民群众最直接、最频繁的基层单位。
在日常巡逻中,那木
斯来把越来越多的服务事项揽在自己身上:有住所偏远、行动不便的牧民反映身份证丢失后补
办困难,他上门为牧民拍证件照和填写资料;牧民家的羊生病了,他主动找来兽医方面的书籍“现学现卖”;去年在巡逻中专门向牧民宣讲草场禁牧补贴政策,使当年的禁牧补贴发放工作
实现了零上访;前不久当地遭受洪涝灾害,他带领派出所干警不眠不休连续 4 天运送救灾物资、转移人员财产……
作为边防民警,那木斯来在牧民当中的崇高威望,不仅因为他获评过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
进个人,也不仅因为他破获的案子曾被上级评为“精品案例”,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平常一点
一滴的贴心服务。
“这里的老百姓很朴实,是非分明,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你。
”那木斯来说道。
在内蒙古边防,广大边防民警不仅是执法者,也是服务者,那木斯来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在警民之间,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日
常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近年来,自治区在边防线上推广“民警村官”,632 名边防民警兼
任嘎查村官,覆盖100% 边防辖区,并通过“五同”联创联建,形成了共建稳边合力。
通过“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内蒙古边境地区的警民思想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基层
党组织功能进一步强化,社会帮扶工作进一步深化,共筑共建体系进一步健全,科学发展水平
进一步提升。
“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被赋予实实在在的内容,转化为边疆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行动,为基层党组织赢得了民心,为边疆创造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