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辅导资料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辅导资料4
行为问题儿童的成因分析
孕期环境及出生后父母惩罚严厉、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以及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儿童形成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的主要原因。
1.母亲妊娠期及围产期的状况。
遗传、脑损伤、怀孕期及围产期受损、儿童自身发育迟缓等是导致儿童发展异常的重要原因。
母亲妊娠时与有毒物或放射线接触者,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者,围产期新生儿窒息及脐带绕颈等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都有影响。
乔映瑞(1985)的研究证实了出生时大脑受损会导致儿童行为异常,他对通过瑞特(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筛选的行为问题儿童,进行了脑电图对照研究,发现行为问题儿童的脑电图异常率高,混合问题儿童的脑损伤程度比单一问题儿童严重,行为间题儿童有轻微脑功能异常。
刘爱书等(2003)对行为问题儿童精神运动功能配对研究发现,行为问题儿童有轻微的脑损伤,也进一步说明了行为问题儿童有脑部受伤的可能性。
杨玲玲(1992)进一步对围产期有窒息经历但出生后生长发育并无明显异常的儿童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有围产期窒息的儿童似乎存在某种程度的视觉及运动功能缺陷,且外向型行为问题增多。
薛兴邦等(2000)研究发现,儿童疾病史、母亲孕期健康状况等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王玉凤(1989)研究发现出生季节对儿童的行为也有影响,出生季节为冬季和春季的,行为问题的出现率相对较高。
由于先天或遗传的因素,有些孩子生下来就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差异,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压抑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以发脾气或攻击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拉开了自己与伙伴的距离。
2.母亲不支持行为增加儿童的行为问题。
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一言一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儿童由于在物质和心理需要上得不到满足,又缺乏自我适应能力而心理失衡,出现一些强迫行为,如过度恐惧、行为和想法怪异、紧张抽动、无法摆脱某种想法。
王益文等(2002)研究表明,母亲行为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显著的影卫囱」行为问题压童母亲的支持行为显著低于iE常几童,行为问题儿童母亲的不支持行为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增加儿童的行为问题,母亲的支持行为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其中,母亲行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儿童的性别而有所不同。
对男孩而言,母亲用言行表达积极的情感、尊重孩子、经常安慰和鼓励儿童等支持行为减少了儿童的社交退缩、破坏性和攻击性;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发脾气、拒绝其要求等行为致使儿童的自尊心水平下降、自信心不足、自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较差,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交往不良的问题;对女孩而言,母亲积极的支持行为可以减轻其多动倾向,利用向儿童讲解生活、健康和生理知识等信息支持行为可以减少女孩的社交退缩;而如果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经常向孩子大发脾气、打孩子等极端的不支持行为,会导致女孩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出现如不安、好动、攻击性强等“男性化”倾向3.家庭及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王玉凤研究发现家庭的和睦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类型、父母受教育的水平、父母对儿童教育所投人的精力、父母的期望等都有关系。
夏勇(1991)的研究发现家庭破损的经验本身就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且不论当前的家庭环境如何,这一经验对儿童行为问题会发生长期的影响。
对健康与行为问题儿童的研究发现,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差、
矛盾冲突多、家庭文化氛围差、娱乐活动少、家庭组织性差上。
张梅(1996)通过访谈了解到,有行为问题儿童的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母之间比较冷淡、对立,缺乏谅解和信任,有的长期分居甚至离异,导致孩子对周围生活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消极情绪增多。
瑞特(Rutter)指出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儿童的高级神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儿童的行为。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1993)调查发现,影响4一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最大因素是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是否一致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
学前行为问题儿童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父母间关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态度。
通过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引发各种行为问题。
研究进一步指出,不少孩子是从家庭破裂之后才开始产生行为问题的,因此不健全家庭的子女是产生行为问题的高危人群。
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被认为是儿童学业问题、行为问题及其他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的、并巨是较根本的原因之一。
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等关系密切。
凌辉(2004)对34名小学生的行为间题与父母养育方式进行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温暖、理解的父母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而父母的偏爱或溺爱则一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呈正相关4.教师。
教师对儿童教育的“罗森塔尔效应”,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儿童是一对互动的主体,需要双方的积极配合,如果只有一方的发起活动,而另一方没有回应的话,那么互动就可能终止。
儿童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教师的过度反应或放任不理l“1‘p”9’。
儿童的焦虑和厌倦情绪有时会促使教师意识到儿童需要支持和鼓励,而给予儿童更多的支持;但如果儿童持续地表现出低下的参与程度,那就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喜欢程度,而认为儿童是故意地与教师作对,因此会减少与其在一起的时间,同时也会降低对此类儿童的发展期望。
教师喜欢和那些友善、愉快、开朗的儿童在一起,而那些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儿童得到教师的关注、鼓励和正面强化相对较少。
教师的教育方法及程度对儿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夏勇(1997)有关儿童内向型心理行为的研究发现,被教师批评、被提问等是引起或加剧儿童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5.同伴关系。
哈特(HartuP,1992)认为,在儿童期对成年后适应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不是lQ,不是学习成绩,也不是在学校里的行为,而是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的能力。
事实上,那些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常常能够通过自己所做的选择以及他们挑选的朋友而影响自己的个人发展。
而那些不被别人喜欢的、表现出攻击性与破坏性、不能保持与其他儿童的亲密关系、不能在同伴群体里树立自己地位的儿童,常常是非常危险的儿童。
行为问题儿童一般在集体中都处于不受欢迎、受到拒绝或忽略的地位,不受欢迎的儿童在发动交往时比受欢迎的儿童
有更多的困难,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越发害羞和孤单。
考依和道奇(Coie&Dodge,1998)研究发现,被拒绝的儿童最容易产生攻击和破坏性行为,被忽略的儿童在任何方面都没有突出的表现,或者说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较低。
伊温(Ewin,1994)研究发现被拒绝的儿童解决冲突的策略最不恰当。
正是由于行为问题儿童自身的问题,不会使用有效的交往策略,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他们在集体中与同伴交往的困难和失败,当受到了同伴的
排斥或拒绝后,他们缺乏信心和有效的方法,使自己逐渐从集体中孤立出来,加剧了自身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邱学青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