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信仰教育
信仰具有巨大的动力。
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常常可体会到信仰给他带来的无比愉悦的感受,使他的生命充满了诗意和激情。
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的客观缺陷和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出新的航向,相信神圣的生命帷幕之后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空间,为人类勇敢地奋斗提供勇气和持续的动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有些人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也不愿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对青年学生人格与心理的锤炼,要在正确的信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美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升华其精神的教育目的。
那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的父母及其他长辈通过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对大学生提出殷切期望,而促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青年。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情感联系等关系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思想、品德、习惯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不知不觉传给的。
大学生
在校期间虽然离开了家庭,开始了独立生活,不能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子女离开父母的时候,父母免不了要进行嘱告。
随后,书信来往,电话联系,节假日接触,父母都会明确地向子女提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这些愿望和要求,是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往往比大学生离开家庭前所受的影响更富有教育性。
因而对大学生来说,家庭教育仍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和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
情感追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它可以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力量团结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和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主体,在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中也是主体,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校园认同感、校园归属感、校园责任感和校园荣誉感。
特别是当大学生在学校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给他们以信念的支撑,并成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力量源泉。
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利益矛盾凸显和贫富差距加剧是影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关键。
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就是坚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要求,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灌输政治信仰、解释宗教信仰、加强道德信仰、树立人生信仰,使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理性
之美,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向善和谐之美,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由博大之美,从而培养正确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追求,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014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