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 导学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字浅易,文笔生动,可以结合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加强朗读,首先读通读顺,然后注意骈散结合的句法,体会“也”、“而”不同语气的读法和用法,增强语感。
要加强背诵,可采用理“文脉”、抓线索的方法。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感慨万千,沉醉其中。
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二、资料收集大汇报:
1、了解作者:
(1)本文作者是 ____代 ____家。
字 ____,自号 ____,又号 ____,本文选自《》。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 ____时所写,《丰乐亭记》是它的姊妹篇。
2、我来帮你读?
▲本文中有21个也字,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三、初读课文神游“醉翁亭”
1.我积累这些字词
壑()潺潺()辄()霏()晦()提携()酒洌()
2.我理解这些词语
意:秀:翼然:酣:尽兴地喝酒。
丝:竹:弈:谓:野芳:蔚然:
翼然:颓然:苍颜:阴翳: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水落石出: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3.我能译课文(参考课后注释)
4.课文内容我把握: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5.我能完成以下问题!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之“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合作●交流
四、研读课文走进“醉翁亭”
1.研读第一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2)西南诸峰的特点?
(3)琅琊山的特点?(4)亭的位置?
(5)“来饮于此”中“此”指?(6)自号醉翁的原因?
(7)划分层次:第一层:第二层:(8)描写角度:视(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
为:图→图→图→图。
(10)小结:
2.研读第二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2)朝暮景色的特点?
(3)春夏秋冬景色?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5)“乐亦无穷”的原因?
(6)小结
3.研读第三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5)小结:
4.研读第四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三、思读课文欣赏“醉翁亭”
1、作者围绕"乐"宇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2、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仙水之间”,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何关系?
3、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曲别的情绪?请你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4、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
5、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7、比较阅读:对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点:
1、相同点:
2、不同点:
巩固●拓展
一.阅读理解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雨.(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
(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答:
二走进历史,拓展延伸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
能像欧阳修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入世的中国文人有许多,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
如:1
2
3
”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