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第五至七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性燔灼 易伤津耗气
火性急迫 易生风动血
火毒结聚 易致肿疡
火性躁动 易扰心神
【火 (热)邪】
阳热现象,属阳。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 升腾炎上: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肿痛
伤津: 壮火食气:气随津脱
热邪致病多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特点 易于生风:热极生风 易于动血:迫血妄行
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
指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又称 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
空气传播
气
传
播
途
径
饮食传播
三、疠气的成因
1. 气候反常:气候的异常变化 2. 环境卫生:污染、不洁 3. 预防隔离:预防不力,措施不当 4. 社会因素 :动乱,工作环境,卫生条件
思伤脾
情
悲忧伤肺
的
惊恐伤肾
致
喜则气缓
病
特
点
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紊乱
怒则气上 忧则气闭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影响病情变化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五、【七情致病简表】
情志 病机
临床表现
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概念
机体阴液亏虚, 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无所依附
机体阳气亏虚,累及阴液化生不足
病理 特点
阴液 不足
一般 阳相对亢盛 阴不制阳 虚热
阳气 不足
一般
阴相对亢盛
阴不制阳
虚寒
阴虚较重
阳虚
后期
阴阳互根
阳虚较重
阴虚
后期
阴阳互根
病理 反应
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4 阴阳格拒
概念
病理 特点
阴盛格阳
即“真寒假热”, 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1、概念: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 互斗争发生的盛衰变化 2、意义: 2.1 关系疾病的发生;
2.2 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2.3 病证的虚实变化。
(二)基本病机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正气增强——邪气消退 邪气增长——正气耗损
正邪消长——疾病的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a. 正胜邪退
外感性 季节性
邪从外入:肌表、口鼻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 地区、居住和环境特征
相兼性 转化性
六淫多相兼入侵
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寒郁化热、暑温化燥伤阴、六淫从热化火
(一)【风 邪】
风邪性质
致病特征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轻扬,升散,向上向外 腠理疏泄开张 上先受之
燥易伤肺
口鼻而入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肺阴受损
与大肠相表里
(六)【火 (热)邪】
●中医对火、热、温的认识
“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从邪气角度,温热属外感,火由内生;
从正气角度,火为人体正气之一,温热则不然。
君火
生理之火(正气)— 少火 相火
火
实火
病理之火(邪气)— 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相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详见 《中药学》。
二、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
情志 刺激
人体 正气
发病 不病
七情 内伤
七情
三、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肝心 脾
肺
肾
主主 主
主
主
怒喜 思
悲
惊
忧
恐
与精神刺激有关
多发情志疾病
怒伤肝
喜伤心
七
直接伤及内脏 从内而发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 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
痰
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
饮
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
的
分
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类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2、痰饮的生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
脏腑气化失司 肺脾肾为要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水湿停聚 痰饮
心阳不振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3、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喘
2.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悸
3.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眩
呕
4.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
满
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肿
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二、 瘀 血
1、瘀血的概念
六淫
外感病邪 疠气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饮饮饮 食食食 不不偏 节洁嗜
【饮食不节】
病因
过饥
饥饱失常
过饱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伤胃
嘈杂泛酸
化源不足,正气虚 气血亏虚,易感外
弱
邪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胃疼腹 泻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
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属继发性致病因素。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
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2、瘀血的生成
出血——血未排除
因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血离脉道 停聚于内
血运迟滞 留于脏腑
瘀血
3、瘀血的致病特点
易于阻滞气机
致
病
2.三类
①《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 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其详之,病由都尽。 ”
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因为三:曰内,曰外,曰不 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外者,乃背经常。”
三、分类
外感病因
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
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三、劳逸失度
病因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过劳 房劳过度
致病特点 劳则气耗 损伤心脾 耗伤肾精
主要病证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遗精早泄,阳萎;月经 不调,不孕
过逸
气滞血瘀,脾胃 体弱神疲,肥胖 呆滞
四、痰 饮
1、痰饮的概念
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 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 产物。
第五章 病 因
【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思考题
概说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的概念
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 门学。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1.阴阳两类
《黄帝内经》“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喜怒。”
阻碍血脉运行
特
点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结 石
1、结石的概念
结石:体内某一部位形成并停滞为坚硬如石 的物质,常见结石有泥沙样,圆形,不规则 结石。一般以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结石为多 见。
2、结石的形成
饮食不当
寄生虫
结
石
服药失宜
异物积存
肥甘炙搏 虫与湿热
药物残留 盐类积存
3、结石的致病特点 1.以肝、胆、肾膀胱多见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4.疼痛(如绞痛)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湿、风热、风燥等
(二)【寒 邪】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表寒证:恶寒、无汗。 里寒证:伤脾胃阳气,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主痛
经脉气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腠理收缩汗孔闭塞——寒袭肌表:无汗 筋脉收缩挛急——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
(三)【暑 邪】
为火热之气所化 有明显的季节性
纯属外邪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阳热证——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上犯头目——头昏、目眩、面红 上扰心神——昏厥(中暑) 腠理开泄——多汗 伤津耗气——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暑多挟湿
身热不扬,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
“长夏炎热,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
(四)【湿 邪】
以水为事,久居湿地
湿
邪
为
病
感受雾露之气
的
途
径
涉水淋雨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湿 邪】
湿阻上焦——胸膈满闷 湿困中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湿阻下焦——气化不利,小便淋涩不畅 损伤脾阳——泄泻、尿少、水肿
周身困重,酸楚重着:头痛如裹,四肢倦怠 混浊、秽浊、排泄物秽浊不清——带下、便浊
第六章 病 机
【学习要求】
掌握病机的概念 掌握基本病机的规律 掌握内生五邪的概念及其病机规律
思考题
概说
病机的概念
亦称“病理”,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指疾病从发病到最终归宿整个过程的机制原理。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气血失常 内生五邪
阴阳失调 津液代谢失常
思考题
(一)邪正盛衰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
第三节 疠 气、饮食劳逸、病理产物
一、疠气的概念
损伤脾胃
变生诸病
【饮食不洁】
病因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寄生虫病 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饮食偏嗜】
病因 种类偏嗜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脏腑功能紊乱 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损伤脾胃阳气
腹痛泄泻
胃肠积热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病因
七情;饮食;劳倦
继发病因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结石
其他病因
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
第一 节 六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统称。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失眠症:心神不宁 热入营血 狂燥不安:谵语
第二节 七情内伤
概述
内伤:是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 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
劳逸失度
饮食失宜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2.病因含义:七情过激,即突然强烈或长久持续的情志刺 激则成为致病因素,可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属精神 致病因素。
2 阴阳偏衰
阴偏衰 人体阴液亏虚
阳偏衰 人体阳气亏虚
阳气不足→阳虚
阳 不 制 阴
阴 胜 →则寒
虚寒
阴液不足→阴虚
阴 不 制 阳
阳 胜 →则热
虚热
病理 物质 滋润濡养 阴不 机能虚 阳气 气化 机能活动 热量 反应 亏耗 作用减弱 制阳 性亢奋 虚损 不足 障碍或衰退 不足
3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病理 阴 机能活动 热量 病理产物 反应 胜 障碍或衰退 不足 积聚
阳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阳偏胜 阳盛而阴未衰→实热证
阳胜→机能亢奋→热量过盛
发展 阴 趋势 胜
阴胜而 阳未衰
→阳相对不足→实寒
阴胜伤阳 阳虚 →阳绝对不足→虚寒
阳胜而 阴未衰
→阴相对不足→实热
阳
胜
阳胜阴伤虚阴→阴绝对不足→虚热
概念
病理 特点
正气强盛
抗邪能力强 及时治疗
b. 邪胜正衰
病邪难以发展,对机体 致病作用消失或终止
邪气偏盛
正气虚不能敌邪 邪气进一步发展 抗邪能力日趋低下 脏腑功能等日渐损害
c. 邪去正虚
向愈
恶化 死亡
邪气被祛,病程中正气耗伤 汗、吐、下太过,祛邪亦伤正
多见于重病恢复期
d. 邪正相持
邪正相搏 邪气既不消散,也不深入 如少阳病
症状粘滞性——大便粘滞、口粘、苔厚腻 病程缠绵性——湿温、湿疹、湿痹病程长,反复发作
伤及人体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 下肢水肿,下肢溃疡等下部病症。
(五)【燥 邪】
温燥:主发于夏秋交替之际——桑杏汤
凉燥:主发于秋冬交替之际——杏苏散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现象: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皮肤皲裂,小便短小,大便干结
阳盛格阴
即“真热假寒”, 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本质与现象不符,相反;是一种向阴阳离决发展的危象。
病理 反应
外有阳热证表现(发热、欲脱衣 揭被、面色浮红如妆、口渴咽痛、 脉浮大而数等);里有寒象(胸 腹无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口渴不欲饮、咽痛不 红肿、舌淡、脉无力等)。
c. 正虚邪恋
正气大虚,余邪未尽
治疗得当 好转或痊愈 治疗不当 缠绵难愈
(二)阴阳失调
阴平阳秘
(生理状态)
正不胜邪 扶正祛邪
阴阳失调
(病理状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阴阳偏胜
4 阴阳格拒
2 阴阳偏衰 3 阴阳互损
5 阴阳亡失
1 阴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胜
概念 阴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偏胜
病理 特点
阴胜而阳未衰→实寒证
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 强痛
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
善行
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 疹,行痹
数变
发病急,变化快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主动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为百病 之长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 病的先导
火性急迫 易生风动血
火毒结聚 易致肿疡
火性躁动 易扰心神
【火 (热)邪】
阳热现象,属阳。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 升腾炎上: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肿痛
伤津: 壮火食气:气随津脱
热邪致病多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特点 易于生风:热极生风 易于动血:迫血妄行
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
指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又称 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
空气传播
气
传
播
途
径
饮食传播
三、疠气的成因
1. 气候反常:气候的异常变化 2. 环境卫生:污染、不洁 3. 预防隔离:预防不力,措施不当 4. 社会因素 :动乱,工作环境,卫生条件
思伤脾
情
悲忧伤肺
的
惊恐伤肾
致
喜则气缓
病
特
点
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紊乱
怒则气上 忧则气闭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影响病情变化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五、【七情致病简表】
情志 病机
临床表现
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概念
机体阴液亏虚, 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无所依附
机体阳气亏虚,累及阴液化生不足
病理 特点
阴液 不足
一般 阳相对亢盛 阴不制阳 虚热
阳气 不足
一般
阴相对亢盛
阴不制阳
虚寒
阴虚较重
阳虚
后期
阴阳互根
阳虚较重
阴虚
后期
阴阳互根
病理 反应
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4 阴阳格拒
概念
病理 特点
阴盛格阳
即“真寒假热”, 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1、概念: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 互斗争发生的盛衰变化 2、意义: 2.1 关系疾病的发生;
2.2 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2.3 病证的虚实变化。
(二)基本病机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正气增强——邪气消退 邪气增长——正气耗损
正邪消长——疾病的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a. 正胜邪退
外感性 季节性
邪从外入:肌表、口鼻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 地区、居住和环境特征
相兼性 转化性
六淫多相兼入侵
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寒郁化热、暑温化燥伤阴、六淫从热化火
(一)【风 邪】
风邪性质
致病特征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轻扬,升散,向上向外 腠理疏泄开张 上先受之
燥易伤肺
口鼻而入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肺阴受损
与大肠相表里
(六)【火 (热)邪】
●中医对火、热、温的认识
“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从邪气角度,温热属外感,火由内生;
从正气角度,火为人体正气之一,温热则不然。
君火
生理之火(正气)— 少火 相火
火
实火
病理之火(邪气)— 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相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详见 《中药学》。
二、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
情志 刺激
人体 正气
发病 不病
七情 内伤
七情
三、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肝心 脾
肺
肾
主主 主
主
主
怒喜 思
悲
惊
忧
恐
与精神刺激有关
多发情志疾病
怒伤肝
喜伤心
七
直接伤及内脏 从内而发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 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
痰
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
饮
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
的
分
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类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2、痰饮的生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
脏腑气化失司 肺脾肾为要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水湿停聚 痰饮
心阳不振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3、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喘
2.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悸
3.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眩
呕
4.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
满
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肿
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二、 瘀 血
1、瘀血的概念
六淫
外感病邪 疠气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饮饮饮 食食食 不不偏 节洁嗜
【饮食不节】
病因
过饥
饥饱失常
过饱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伤胃
嘈杂泛酸
化源不足,正气虚 气血亏虚,易感外
弱
邪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胃疼腹 泻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
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属继发性致病因素。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
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2、瘀血的生成
出血——血未排除
因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血离脉道 停聚于内
血运迟滞 留于脏腑
瘀血
3、瘀血的致病特点
易于阻滞气机
致
病
2.三类
①《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 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其详之,病由都尽。 ”
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因为三:曰内,曰外,曰不 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外者,乃背经常。”
三、分类
外感病因
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
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三、劳逸失度
病因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过劳 房劳过度
致病特点 劳则气耗 损伤心脾 耗伤肾精
主要病证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遗精早泄,阳萎;月经 不调,不孕
过逸
气滞血瘀,脾胃 体弱神疲,肥胖 呆滞
四、痰 饮
1、痰饮的概念
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 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 产物。
第五章 病 因
【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思考题
概说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的概念
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 门学。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1.阴阳两类
《黄帝内经》“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喜怒。”
阻碍血脉运行
特
点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结 石
1、结石的概念
结石:体内某一部位形成并停滞为坚硬如石 的物质,常见结石有泥沙样,圆形,不规则 结石。一般以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结石为多 见。
2、结石的形成
饮食不当
寄生虫
结
石
服药失宜
异物积存
肥甘炙搏 虫与湿热
药物残留 盐类积存
3、结石的致病特点 1.以肝、胆、肾膀胱多见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4.疼痛(如绞痛)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湿、风热、风燥等
(二)【寒 邪】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表寒证:恶寒、无汗。 里寒证:伤脾胃阳气,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主痛
经脉气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腠理收缩汗孔闭塞——寒袭肌表:无汗 筋脉收缩挛急——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
(三)【暑 邪】
为火热之气所化 有明显的季节性
纯属外邪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阳热证——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上犯头目——头昏、目眩、面红 上扰心神——昏厥(中暑) 腠理开泄——多汗 伤津耗气——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暑多挟湿
身热不扬,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
“长夏炎热,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
(四)【湿 邪】
以水为事,久居湿地
湿
邪
为
病
感受雾露之气
的
途
径
涉水淋雨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湿 邪】
湿阻上焦——胸膈满闷 湿困中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湿阻下焦——气化不利,小便淋涩不畅 损伤脾阳——泄泻、尿少、水肿
周身困重,酸楚重着:头痛如裹,四肢倦怠 混浊、秽浊、排泄物秽浊不清——带下、便浊
第六章 病 机
【学习要求】
掌握病机的概念 掌握基本病机的规律 掌握内生五邪的概念及其病机规律
思考题
概说
病机的概念
亦称“病理”,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指疾病从发病到最终归宿整个过程的机制原理。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气血失常 内生五邪
阴阳失调 津液代谢失常
思考题
(一)邪正盛衰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
第三节 疠 气、饮食劳逸、病理产物
一、疠气的概念
损伤脾胃
变生诸病
【饮食不洁】
病因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寄生虫病 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饮食偏嗜】
病因 种类偏嗜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脏腑功能紊乱 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损伤脾胃阳气
腹痛泄泻
胃肠积热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病因
七情;饮食;劳倦
继发病因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结石
其他病因
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
第一 节 六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统称。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失眠症:心神不宁 热入营血 狂燥不安:谵语
第二节 七情内伤
概述
内伤:是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 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
劳逸失度
饮食失宜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2.病因含义:七情过激,即突然强烈或长久持续的情志刺 激则成为致病因素,可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属精神 致病因素。
2 阴阳偏衰
阴偏衰 人体阴液亏虚
阳偏衰 人体阳气亏虚
阳气不足→阳虚
阳 不 制 阴
阴 胜 →则寒
虚寒
阴液不足→阴虚
阴 不 制 阳
阳 胜 →则热
虚热
病理 物质 滋润濡养 阴不 机能虚 阳气 气化 机能活动 热量 反应 亏耗 作用减弱 制阳 性亢奋 虚损 不足 障碍或衰退 不足
3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病理 阴 机能活动 热量 病理产物 反应 胜 障碍或衰退 不足 积聚
阳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阳偏胜 阳盛而阴未衰→实热证
阳胜→机能亢奋→热量过盛
发展 阴 趋势 胜
阴胜而 阳未衰
→阳相对不足→实寒
阴胜伤阳 阳虚 →阳绝对不足→虚寒
阳胜而 阴未衰
→阴相对不足→实热
阳
胜
阳胜阴伤虚阴→阴绝对不足→虚热
概念
病理 特点
正气强盛
抗邪能力强 及时治疗
b. 邪胜正衰
病邪难以发展,对机体 致病作用消失或终止
邪气偏盛
正气虚不能敌邪 邪气进一步发展 抗邪能力日趋低下 脏腑功能等日渐损害
c. 邪去正虚
向愈
恶化 死亡
邪气被祛,病程中正气耗伤 汗、吐、下太过,祛邪亦伤正
多见于重病恢复期
d. 邪正相持
邪正相搏 邪气既不消散,也不深入 如少阳病
症状粘滞性——大便粘滞、口粘、苔厚腻 病程缠绵性——湿温、湿疹、湿痹病程长,反复发作
伤及人体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 下肢水肿,下肢溃疡等下部病症。
(五)【燥 邪】
温燥:主发于夏秋交替之际——桑杏汤
凉燥:主发于秋冬交替之际——杏苏散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现象: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皮肤皲裂,小便短小,大便干结
阳盛格阴
即“真热假寒”, 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本质与现象不符,相反;是一种向阴阳离决发展的危象。
病理 反应
外有阳热证表现(发热、欲脱衣 揭被、面色浮红如妆、口渴咽痛、 脉浮大而数等);里有寒象(胸 腹无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口渴不欲饮、咽痛不 红肿、舌淡、脉无力等)。
c. 正虚邪恋
正气大虚,余邪未尽
治疗得当 好转或痊愈 治疗不当 缠绵难愈
(二)阴阳失调
阴平阳秘
(生理状态)
正不胜邪 扶正祛邪
阴阳失调
(病理状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阴阳偏胜
4 阴阳格拒
2 阴阳偏衰 3 阴阳互损
5 阴阳亡失
1 阴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胜
概念 阴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偏胜
病理 特点
阴胜而阳未衰→实寒证
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 强痛
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
善行
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 疹,行痹
数变
发病急,变化快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主动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为百病 之长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 病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