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的高危因素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的高危因素与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的高危因素及对189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预防早产的发生及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提供依据。

方法本文回顾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分娩总数3503例中早产的189例,对照分析相关因素,比较足月产组及早产组对母婴的影响。

结果早产组的产妇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胎方位异常、高龄产妇、产科并发症与足月组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产儿的新生儿窒息率与足月儿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积极预防早产的各种高危因素和对母婴影响及防止,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关键词】早产;早产儿;危险因素
早产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和对母婴的影响及防治,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分娩总数3503例中早产的189例,早产率为5.4%,与文献报道早产约占分娩总数的5%~15% 相同,其中单胎妊娠188例,双胎1例,单胎中有2例死胎,3例畸形。

1.2 方法按1∶1 随即选用足月妊娠189例作对照研究。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 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早产产科相关的因素分析
产科相关因素
早产组对照组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
P值
胎膜早破9041.21219.56<0.05
臀位167.1241.89<0.05
产科并发症4620.81188.01<0.05
胎儿窒息窘迫188.0152.5<0.05
生殖道感染188.0183.6<0.05
高龄产妇3011.5152.25<0.05
注:①产科并发症就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病、前置胎盘、合并子宫肌瘤、羊水过多。

生殖道感染包括:引导炎、羊膜炎。

2.2 早产对围生儿的影响
表2
早产对围生儿的影响
影响因素
早产组对照组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
p
新生儿体重<2500 g10143.912310.36<0.05
新生儿窒息(轻度)3414.0533<0.05
新生儿窒息(重度)125.5133<0.05
3 讨论
3.1 由表1可见产妇胎膜早破、臀位、产科并发症、胎儿宫内窘迫、生殖道感染、高龄产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2可见早产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的新生儿相比较有显著差异,早产儿窒息率明显比足月儿高。

3.2 原因分析表1中早产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并不完全清
楚,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1,3]。

胎膜早破可引起宫腔感染而
导致早产,而生殖道感染又可引起胎膜早破。

早产组中胎膜早破病例90例,占该组产妇的41.21%,对照组胎膜早破病例21例,占该组产妇的9.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早产组中生殖道感染率高,早产组生殖道感染18例,占早产组的8.61%,对照组中生殖道感染8例,占对照组的3.6%,比较两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科并发症也是早产病因中的主要高危因素。

早产组产科并发症46例,占早产组的20.81%,对照组18例,占对照组8.01%,比较两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中,早产低体重儿、出生后窒息率明显增加,早产组低体重儿101例,占早产组的43.91%,对照组低体重儿23例,占14.05%,重度组12例占5.51%,对照组轻度窒息3例,占1.33%,重度窒息3例,占1.33%,比较两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早产的防止措施首先做好产前围产期保健是预防早产发生的重要措施。

加强孕妇卫生知识,营养知识教育,使孕妇掌握自我监测。

防止胎膜早破的发生,胎膜早破后,应根据孕周、胎儿大小、有否感染等情况决定是否保胎治疗。

对先兆早产在于抑制宫缩,使妊娠继续,加用IUGR的常规治疗措施,增强早产低体重儿的存活率。

当早产不可避免时,选择分娩方式,结合临床实际予以考虑,剖宫产不作为产科处理的常规,早产时及早作EP,减少含阴对胎头的压迫,应有新生儿医师在场,做好新生儿挽救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谷祖善.早产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1,12(1):14.
[2]荀文可,王慰敏.分娩动因与早产研究新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123 (1):4-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