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
一、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

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点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电的发现
古希腊一个叫泰勒的人,发现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

2、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
(1)用塑料尺子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吸引轻小物体(或纸屑)。

(2)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膜被手“吸住”了。

(二)新授知识
1、摩擦起电、电荷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两种电荷
(一)演示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

演示实验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

教师演示,再由两个同学做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演示实验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

该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来解决----对照课本进行探索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学生分析并演示将塑料尺与干燥头发摩擦后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分析。

教师小结: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呢?
3、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教师演示学生分析: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伦,简称库符号C。

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

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原子及其结构
以课件展示与师生交流的方式展开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做高速运转,中性的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6、物体带电本质
物体带电的本质就是得到或失去电子,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或摩擦时,束缚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六课堂练习、
课本后练习
七、课后作业
长江作业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