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山东临沂市临沭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
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跟大自然说句话
鲍尔吉·原野
我们说过许多话,我们记不起来都跟谁说过哪些话。

可是,我们跟大自然几乎没说过话,而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大自然对我们说的话从来没有停歇过,它们有耐心。

早上,我们走出家门——如果你有这份细心体察的话——清风抚过面颊,风用它透明的小手轻轻摸你的脸,还有眉毛、眼窝和耳朵,好像它知道你会在这一刻走出门,在这里等你。

事实上,它的小手还抚过你的肩膀、后背和鞋子,只是你没察觉而已。

风是大自然千万种语言中的一种,可以叫风语,还可以叫其它语,随便你,风并不在意这个。

就在我们在做所谓“上班”或“上学”的活动时,在我们前往目的地而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小鸟可能已经飞翔了三个多小时,已经看过了壮丽的日出。

它从天空看到人像蚂蚁一样陆陆续续从房子里走到大街上,它在树枝上看到草地上一朵小黄花正徐徐打开叶片,准备迎接阳光。

而人们对这一切浑然无知,径直走着,或径直开车走着。

他们不知道天边的白云跟昨天不一样,跟一小时之前也不一样。

人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外貌,而云可以。

云尽其一生变幻无穷却不停歇。

即使在城里,大自然也在人的身边,土地、天空、空气与光,俱有大自然的核心要素。

可是人并不关心大自然在做什么,人的皮肤和心灵已经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

他们要通过资讯——比如说智能手机了解气温变化。

是不是可以说,人正一点点远离大自然。

人的心灵里装填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因为世上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在他们内心的容积中有关大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少。

如果是这样,人会失去好多欣赏美的机会。

如实说,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审美,即使如美术师也不需要时时审美。

可是,美是真与善不可分割的并存物,是奠定人之人格的基础。

历史告诉人们:不懂美的人也是离愚昧与残暴很近的人。

而美的根源在哪里呢?大自然,只能是大自然。

我们看到的许多样式的艺术品,比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等,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

它们是“假的”,是抒发、是表白、是再现、是提炼、是集中;而大自然是真的,它并不抒发再现,它浑然一团而已。

几天前,我坐车去科左后旗探望重病的堂兄朝克巴特尔。

这是冬季,天很早,因而
很冷。

车窗外萧疏的景物使我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
..。

在高速路上开车,地势越走越高,几乎可以俯看四野。

这时,东方的地平线横贯晨曦,红了约摸上百里,人不期然来到这块高地,不期然在此与晨曦相遇。

尔后朝阳以最初的红丸模样浮腾地表,四周万物静穆。

随着旭日初升,光线成万倍增加,刺破天穹。

我真的被惊呆了,如果立身土地,纳头便拜也完全有可能。

车继续往胡四台方向开,太阳越升越高。

我心里如同获得什么启示却说不出来,但至少不那么黑暗了。

如果我是一堆火,太阳往火里添进了我所不知道的可燃物,使火烧得更紧凑,更不易被风吹灭。

我堂兄是否可救尚未可知,但我知道我的心被日出扩大了一些。

这就是大自然的教育。

我一直想对别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教人学会爱,学会忍耐、节制、倾听、观察、学会体面地活着与死去。

但这些话没机会说——在超市、在大街、在车站,你对谁说呢?即使面对亲密的朋友,你也说不出这些话,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将愕然。

大自然教给我们清洁自身,让人知道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而非之灵。

大自然教人懂得谦卑,懂得美的样式多至无限,懂得所有人头顶都有爱的护佑,懂得对立从来不是法则,懂得宇宙的秘密永远不可穷尽。

那么爱呢?你说大自然教我们学习爱,爱在哪里呢?当你开始关注大自然的时候,不管是关注一朵花,还是一条河,只要你关注少顷,爱在你的心里已经发生。

而且,那一刻你的面容一定好看。

(选自《新华日报》2019年11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将自然人格化,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类展开的密切交流。

B.文章从小鸟视角写人类的渺小,二者的行为对比旨在突出小鸟对自然的热爱。

C.我的心情“沉重”,是因为堂兄病重,而冬季萧疏的景物加重了心中的悲凉感。

D.文中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从抒情中体悟哲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标题“跟大自然说句话”,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三次出现破折号,对表情达意有何不同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

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

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

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

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

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

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

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

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

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

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

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

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

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
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

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

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

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

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

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

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

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

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呆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C.田万江老汉“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一种掩饰,“少安也笑了”是一种理解。

月夜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给人一种真诚和温暖的感觉。

D.节选部分叙述故事不失匠心。

如钱如何使用的矛盾解决一笔带过,重点写孙少安一夜无眠的经过,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安这个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

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

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

《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
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

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

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

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

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

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

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

B.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

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斗争。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文化。

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的。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枕中十书序
(明)袁宏道①
①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

”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予于杨升庵、李卓吾②见之。

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

予疑其太过。

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而卓老为尤惨。

②予昔令吴时,与卓吾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

难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予唯唯。

遂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

《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已意,此予一生神勇,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请门下校之。

”自是分袂,伊南我北,卯酉相望。

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惜哉!
③已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

寺高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

招提老僧,执光相顾。

予遭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束之高阁?”老僧曰:“乡者温陵卓吾被逮时寄我物也。

嘱以秘之枕中,毋令人见。

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厄于鼠牙,予以熹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注)①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学说。

②李卓吾:名赞,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奉州学派的
一代宗师。

晚年被诬下狱,自制于狱中。

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虚词恰当
..的一项是
A.也B.矣C.乎D.欤
2.第①段写“坡老”的用意是。

3.对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李卓吾著书立说特别真诚用心,从不让人。

B.李卓吾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C.李卓吾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

D.李卓吾除著书外,其他方面都可以谦让人。

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直线部分的句子。

5.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①
张元幹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

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苍,菰蒲零乱秋声咽。

梦断酒醒时,倚清绝。

心折,长庚②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

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两宫③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

万里想龙沙④,泣孤臣吴越。

(注)①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狼狈南逃。

②长庚:即金星,又名太白星。

③两宫:指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

④龙沙:泛指沙漠,这里指宋徽宗、钦宗被囚禁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景用色彩黯淡的笔调画出舟中所见的夜色,渲染了凄伤清绝的氛围,暗示了时局动荡和自身的颠沛流离。

B.词的上片在写景的同时也显现了景中活动的人物形象,一个独醒者,一个梦醒后找不到出路的爱国志士。

C.全诗语言流畅,绝去雕饰。

如过片的“心折”二字一韵,极其短促,也成为全诗乐章的变徵之声。

D.词的下片由“长庚光怒”上承夜景,下转时事的感慨和书愤。

面对内外交困的现实政局形势,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

2.“泣孤臣吴越”是全词结穴之句,即通篇都写孤愤。

试结合全诗简析这孤愤之情如
何体现的?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譬如北辰,_______。

《论语》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苏轼《赤壁赋》)(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7.“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

不超过150字。

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不超过150字。

9.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在庄严肃穆的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看到一群来南京研学的小学生在墓碑前大声喧哗、欢奔乱跳;一对对年轻的情侣在园内谈情说爱;一些中老年人或翩翩起舞或舞刀弄剑……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1.B
2.跟大自然说句话,也就是要懂得跟自然交流,要关注大自然,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把大自然当作人类的导师,与自然对话,学着懂得谦卑,懂得生存之道,在关注大自然中感受爱的存在。

3.第一处破折号内是插入语,插说部分看似与正文关系不大,但委婉批评了人类对自
然的漠视。

第二处破折号为举例说明,以智能手机为例写人们了解气温变化的方式,表达对人不能敏感体会季节变化的感慨。

第三处表列举,通过列举人与人关系陌生化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类不关注自然,对自然于我们的意义缺少了解和交流的无奈。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选“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文章从小鸟视角写人类的渺小”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就在我们在做所谓‘上班’或‘上学’的活动时,在我们前往目的地而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小鸟“已经看过了壮丽的日出”“在树枝上看到草地上一朵小黄花正徐徐打开叶片,准备迎接阳光”,作者想写的不是人类的渺小,应该是人类对自然的漠视,缺少关注与交流。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抓住关键点,理解其表层义;再结合文章内容或手法,分析其深层含义,看是否有比喻象征义、指代义,是否有双关意义,是否有主旨意义,是否蕴含作者情感;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本文标题是“跟大自然说句话”,从语法结构来看,中心词是“说”,对象是“大自然”,这里把大自然当成人来写,表达的意思是“跟大自然交流”。

解答标题含义的关键就是对“交流”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文中先写“它们(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而人们对这一切浑然无知”“在他们内心的容积中有关大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少”,所以“交流”就是要关注大自然。

接着作者写道“如果是这样,人会失去好多欣赏美的机会”“而美的根源在哪里呢?大自然,只能是大自然”,所以“交流”就是要发现大自然的美。

最后作者写几天前,坐车去科左后旗探望重病的堂兄朝克巴特尔时看到日出的经历,更进一步解读“跟大自然交流”的含义:“我一直想对别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大自然教人懂得谦卑”“大自然教我们学习爱”“当你开始关注大自然的时候,……爱在你的心里已经发生”。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破折号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要熟记破折号的使用规则;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文章主旨,认真分析揣摩作者表达的情感、意图;最后就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处是两个破折号连用,前面写“大自然对我们说的话从来没有停歇过,它们有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